..续本文上一页实,为此而无穷尽的努力、无穷尽的付出,这就是真正的大慈悲。
慈悲心是爱心的升华,很多人只有爱心,却没有慈悲心,因为爱心常常是伴随着亲情爱情和友情才产生的善良心态,而慈悲心却不然,它是爱心的升级,没有局限狭隘的个人观念掺杂在里头,没有一丝一毫个人的目的,只有一味的希望对方得到安乐,除此之外,别无用心。
慈,就是给人以快乐;悲,就是替人而受苦。死亡到来之际,满心希望别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诚恳希望自己所受之苦都能够代替别人之苦。这是临终者的大慈悲心。
就象妙湛老和尚临终前所写的“勿忘世上苦人多”一样,这是临终者发自内心的慈悲心,就是与乐拔苦的真诚心,真实而感人,庄严殊胜难以形容。其实,所有的临终者都可以启发诸如此类的信念,众生之苦谁能救护?这就是慈悲心生起的根源所在。
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生命的彻底觉悟就是从众生本身开始的,岂不玄妙而不可思议啊?!
就把所有病痛、老痛、死痛的种种苦难,当作是替众生受苦;也把欢喜坦然的心甘情愿,当作是给众生的快乐。这对于临终者改善思绪来说,非常有帮助,可以直接让临终者感受到生命内在的庄严和神圣,可以使其面对死亡而坦然受之,也可以让生死之间更多一些沟通融合。慈悲心会给人无尽的力量,尽管到了临死之际,这种力量依然显著,因此必须启发临终者的慈悲心。
第五、启发自信与勇敢
临阵畏缩也是凡夫众生之常情,这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没有自信的人,也就不可能勇敢。特别是面对谁都不能幸免的死亡,令人有太多的畏惧和猜测,所以大部分人到了这个时候,也就自然失去了自信和勇敢。然而,这并非生命与死亡的真相。
生命与死亡的真相是充满智慧、慈悲、自信与勇敢!
对于临终者来说,此时最需要智者慈悲的鼓励!
可以通过回忆的形式,赞美临终者过去的丰功伟绩,可以告诉他大家对他都很有信心,他一定能够勇敢地超越生死关头,稳定地走过独木桥的。注意!这不是虚伪的哄骗,而是一种方便的引导法,引导临终者的情绪回归到充满自信上来。实际上,自信就是生命中原本具备的东西,不需要别人给他,也不是伪装的产品,而是真真实实的可以受用的内涵。
人们常常在生活中失去了自信,但这不是说他的生命中就真的没有自信了,而是被他自己给掩埋了。临终者也是这样,常常会把自己的自信心埋藏起来。如果能够得到强而有力的启发,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有了足够的自信,生命也就随之勇敢起来。
死亡是需要勇敢地去面对的。
当临终者的积极情绪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勇士,就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英雄,对于死亡过程的任何景象都会顺利而轻松地加以了解、适应、改造、超越,真是生死路上的觉者,来去自如,洒脱自在,没有痕迹!
因此,给临终者以力量,开启他那扇自信和勇敢的大门,伴随着生老病死的痛苦,走向终极、走向光明、走向喜悦!这难道不是我们夜以继日地希求的最好结果吗!
上来我们把临终的“基本关怀”作了介绍,就一般人而言,能够通过对于环境和情绪两方面的关怀,使其放下内外两重障碍的痛苦,令其获得内外两重情绪的自由。这是整个世间法的关怀原则。假如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努力,那么,有缘得到我们关怀的老人、病人、临终者,都将在一期生命的最后时刻,获得严格意义上的世间之乐。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临终时刻的关怀,就是能够帮助临终者获得人生的最高修养,此种修养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是很难完成的,但在临终之际却更容易达到。这是因为“死亡”这个事实谁都不能改变,“死亡”这个看似遥远的故事已经降临在身上,无可躲避。所以,在生命历程中,“死亡”也是一个极其微妙的老师,他教我们甚至就是强迫我们放下现实生活的执著、傲慢、贪恋等烦恼,使心处于回归的状态!
传统认为“人死为鬼”,《说文》解释为:“鬼者,归也。”这可以看作:人到临死的时候,必须放下一切向外界的追求、攀缘和驰骋,必须回归到自己生命的真实。
然而,就生命的局限和不稳定这个层面看,仅仅对于一期生命的终结尽到了最大的关怀,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未来的世界依然如同现在这个世界一样,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终究不能真正得到彻底的解放。
所以,佛法在临终“基本之关怀”的基础上,又有更为深入的“殊胜之关怀”,也就是智慧与慈悲的关怀。此是佛法不共世间法之处,也是佛教正面临终关怀的特色所在,因此我们接下来继续加以详细介绍!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佛陀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教法流布全世界,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左右了。特别是大乘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可谓真正找到了生根发展的土壤,所以中国也就成为了大乘佛法的王国,亦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中华数千年文化瑰宝之重要组成者。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孝道”的国家,中华民族有这个孝道的传统。而佛教的孝道思想也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相结合,并且更加注重于孝道的内在深义。比如,对今生一期生命的孝心固然重要,而佛教则主张对全部生命的孝心才是真正严格意义的孝道;对今生的父母乃至人类本身的孝顺固然很好,而佛教却更进一步主张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之孝才是广大圆满的孝道。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讲到“孝道”的时候,一定是跟生死之痛联系起来说的。那么,佛教的临终关怀也就是这种孝道的具体表现了。
在“生死大事”与“以觉为本”的思想背景下,佛教即注意生死存亡的苦乐纷陈之关怀,又主张轮回路险的觉悟根本之重要。因此,在上述基本关怀的世间孝道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来掌握佛教殊胜关怀的出世间孝道。此乃佛教正面临终关怀之重心所在!
一、死亡的契机
佛教首先承认人生充满了痛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背觉合尘,无不令人产生厌离的心念。《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地藏经》也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在这生死不能把握的人生中,在这真理毫不知晓的世界上,大家从迷入迷,从苦入苦,真是叫人想来悲伤无尽,无语泪先流!
但佛教同时也承认在这生死迷惑的生命中,却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解决这一切问题,去恶从善,去迷就悟,离苦得乐,人人皆可获得。经云:寂静乃人生之致乐!《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此外,《佛地经论》卷一也说:自受用土是诸如来自受用大法乐之处,他受用土是令地上诸菩萨众受用大法乐之处。
大乘佛法非但告诉我们生死之痛完全可以解脱,而且还要我们为了所有众生的生死之苦而发起殊胜的大悲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此大愿、大力、大慈悲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最后获得圆满究竟之佛果。由此可见:
世间是苦,苦不堪言。
生命真实,能够离苦得乐!
令他安乐,乃是大乘菩萨精神!
而在众多的世间之苦当中,死亡之苦最为无奈,最为激烈,也是最令人不寒而栗,致使人人都谈死色变,不敢正视。因此许多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几乎是处于幼儿园或者小学的程度——害怕死亡、漠视死亡、不敢谈论死亡。
而事实上,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无需避讳不谈。更明确地说,死亡亦有其解脱生死、超越自我的可能,也有成圣成贤的机缘——死亡的契机。
中国有句谚语说:“平时不烧香,临终抱佛脚!”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古德有言:“到死方知不是我,从前金玉赠他人!”这些话都是警告人们平时就应该珍惜生命,把握时光,不要到了腊月三十日(死亡),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同时,也表明了:到了死亡跟前,常常令人幡然醒悟!
从大乘佛法看,死亡与大乘有三个基本相契点。那就是与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的相应。正如佛经说:“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如此众生、大悲、菩提三者,实乃大乘佛法之枢纽。
1、死亡必须离此世界——与出离心相契
死亡真相之一就是:必须离开这个世界。到这个时候,谁也不能幸免,无论是国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在死亡跟前的平等裁决就是悄然离去。世间的一切财色名利,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任你平生绞尽多少脑汁,费尽多少口舌,任你百般追求万般保护,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就是都要统统放下。
在如此无欺的死亡跟前,平时无暇顾及的出离心,也就如实无欺地显现,事实摆在面前,只要用心观察加以认定,死亡与出离心是如此默契,解脱道的前提即建立于此。所以,无论汉地还是藏地,祖师们经常劝告学人,观想“死”能够很容易的生起出离心。印光大师警言:念佛之人,时时刻刻应以“死”字挂在眉头。
2、死亡必然面临痛苦——与大悲心相契
死亡面临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必然要经历的生命最后时刻,这也是死亡的真相之一。在死亡里感受死亡,在痛苦中感受痛苦,哀伤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能于此刻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生死苦海中的一切众生,明白生死之苦,而思考如何才能解脱此等剧烈之苦痛,那就自然能够与菩萨的大悲心相契了。
大乘佛法的慈悲心,就是建立在人间疾苦这个层面上的,特别是亲身经历巨大苦痛之后,所发之愿都是真实不虚,无欺无伪。佛法说菩萨发四宏誓愿就是以苦谛为所对境,通过六度来完成。死亡之苦就是最好的对境,因此,死亡的痛苦能够使临终者更有机会生起大悲心…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