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爲此而無窮盡的努力、無窮盡的付出,這就是真正的大慈悲。
慈悲心是愛心的升華,很多人只有愛心,卻沒有慈悲心,因爲愛心常常是伴隨著親情愛情和友情才産生的善良心態,而慈悲心卻不然,它是愛心的升級,沒有局限狹隘的個人觀念摻雜在裏頭,沒有一絲一毫個人的目的,只有一味的希望對方得到安樂,除此之外,別無用心。
慈,就是給人以快樂;悲,就是替人而受苦。死亡到來之際,滿心希望別人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誠懇希望自己所受之苦都能夠代替別人之苦。這是臨終者的大慈悲心。
就象妙湛老和尚臨終前所寫的“勿忘世上苦人多”一樣,這是臨終者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就是與樂拔苦的真誠心,真實而感人,莊嚴殊勝難以形容。其實,所有的臨終者都可以啓發諸如此類的信念,衆生之苦誰能救護?這就是慈悲心生起的根源所在。
諸佛如來因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生命的徹底覺悟就是從衆生本身開始的,豈不玄妙而不可思議啊?!
就把所有病痛、老痛、死痛的種種苦難,當作是替衆生受苦;也把歡喜坦然的心甘情願,當作是給衆生的快樂。這對于臨終者改善思緒來說,非常有幫助,可以直接讓臨終者感受到生命內在的莊嚴和神聖,可以使其面對死亡而坦然受之,也可以讓生死之間更多一些溝通融合。慈悲心會給人無盡的力量,盡管到了臨死之際,這種力量依然顯著,因此必須啓發臨終者的慈悲心。
第五、啓發自信與勇敢
臨陣畏縮也是凡夫衆生之常情,這是因爲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沒有自信的人,也就不可能勇敢。特別是面對誰都不能幸免的死亡,令人有太多的畏懼和猜測,所以大部分人到了這個時候,也就自然失去了自信和勇敢。然而,這並非生命與死亡的真相。
生命與死亡的真相是充滿智慧、慈悲、自信與勇敢!
對于臨終者來說,此時最需要智者慈悲的鼓勵!
可以通過回憶的形式,贊美臨終者過去的豐功偉績,可以告訴他大家對他都很有信心,他一定能夠勇敢地超越生死關頭,穩定地走過獨木橋的。注意!這不是虛僞的哄騙,而是一種方便的引導法,引導臨終者的情緒回歸到充滿自信上來。實際上,自信就是生命中原本具備的東西,不需要別人給他,也不是僞裝的産品,而是真真實實的可以受用的內涵。
人們常常在生活中失去了自信,但這不是說他的生命中就真的沒有自信了,而是被他自己給掩埋了。臨終者也是這樣,常常會把自己的自信心埋藏起來。如果能夠得到強而有力的啓發,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有了足夠的自信,生命也就隨之勇敢起來。
死亡是需要勇敢地去面對的。
當臨終者的積極情緒都被調動起來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勇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英雄,對于死亡過程的任何景象都會順利而輕松地加以了解、適應、改造、超越,真是生死路上的覺者,來去自如,灑脫自在,沒有痕迹!
因此,給臨終者以力量,開啓他那扇自信和勇敢的大門,伴隨著生老病死的痛苦,走向終極、走向光明、走向喜悅!這難道不是我們夜以繼日地希求的最好結果嗎!
上來我們把臨終的“基本關懷”作了介紹,就一般人而言,能夠通過對于環境和情緒兩方面的關懷,使其放下內外兩重障礙的痛苦,令其獲得內外兩重情緒的自由。這是整個世間法的關懷原則。假如我們能夠做到這樣的努力,那麼,有緣得到我們關懷的老人、病人、臨終者,都將在一期生命的最後時刻,獲得嚴格意義上的世間之樂。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臨終時刻的關懷,就是能夠幫助臨終者獲得人生的最高修養,此種修養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是很難完成的,但在臨終之際卻更容易達到。這是因爲“死亡”這個事實誰都不能改變,“死亡”這個看似遙遠的故事已經降臨在身上,無可躲避。所以,在生命曆程中,“死亡”也是一個極其微妙的老師,他教我們甚至就是強迫我們放下現實生活的執著、傲慢、貪戀等煩惱,使心處于回歸的狀態!
傳統認爲“人死爲鬼”,《說文》解釋爲:“鬼者,歸也。”這可以看作:人到臨死的時候,必須放下一切向外界的追求、攀緣和馳騁,必須回歸到自己生命的真實。
然而,就生命的局限和不穩定這個層面看,僅僅對于一期生命的終結盡到了最大的關懷,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爲未來的世界依然如同現在這個世界一樣,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終究不能真正得到徹底的解放。
所以,佛法在臨終“基本之關懷”的基礎上,又有更爲深入的“殊勝之關懷”,也就是智慧與慈悲的關懷。此是佛法不共世間法之處,也是佛教正面臨終關懷的特色所在,因此我們接下來繼續加以詳細介紹!
第叁節 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佛陀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教法流布全世界,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左右了。特別是大乘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可謂真正找到了生根發展的土壤,所以中國也就成爲了大乘佛法的王國,亦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也是中華數千年文化瑰寶之重要組成者。
中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孝道”的國家,中華民族有這個孝道的傳統。而佛教的孝道思想也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相結合,並且更加注重于孝道的內在深義。比如,對今生一期生命的孝心固然重要,而佛教則主張對全部生命的孝心才是真正嚴格意義的孝道;對今生的父母乃至人類本身的孝順固然很好,而佛教卻更進一步主張對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一切有生命的衆生之孝才是廣大圓滿的孝道。凡此種種,都說明佛教講到“孝道”的時候,一定是跟生死之痛聯系起來說的。那麼,佛教的臨終關懷也就是這種孝道的具體表現了。
在“生死大事”與“以覺爲本”的思想背景下,佛教即注意生死存亡的苦樂紛陳之關懷,又主張輪回路險的覺悟根本之重要。因此,在上述基本關懷的世間孝道基礎上,必須進一步來掌握佛教殊勝關懷的出世間孝道。此乃佛教正面臨終關懷之重心所在!
一、死亡的契機
佛教首先承認人生充滿了痛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背覺合塵,無不令人産生厭離的心念。《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地藏經》也說:“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在這生死不能把握的人生中,在這真理毫不知曉的世界上,大家從迷入迷,從苦入苦,真是叫人想來悲傷無盡,無語淚先流!
但佛教同時也承認在這生死迷惑的生命中,卻完全可以由自己來解決這一切問題,去惡從善,去迷就悟,離苦得樂,人人皆可獲得。經雲:寂靜乃人生之致樂!《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說:“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爲極樂世界。” 此外,《佛地經論》卷一也說:自受用土是諸如來自受用大法樂之處,他受用土是令地上諸菩薩衆受用大法樂之處。
大乘佛法非但告訴我們生死之痛完全可以解脫,而且還要我們爲了所有衆生的生死之苦而發起殊勝的大悲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以此大願、大力、大慈悲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最後獲得圓滿究竟之佛果。由此可見:
世間是苦,苦不堪言。
生命真實,能夠離苦得樂!
令他安樂,乃是大乘菩薩精神!
而在衆多的世間之苦當中,死亡之苦最爲無奈,最爲激烈,也是最令人不寒而栗,致使人人都談死色變,不敢正視。因此許多人對于死亡的認識,幾乎是處于幼兒園或者小學的程度——害怕死亡、漠視死亡、不敢談論死亡。
而事實上,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也無需避諱不談。更明確地說,死亡亦有其解脫生死、超越自我的可能,也有成聖成賢的機緣——死亡的契機。
中國有句諺語說:“平時不燒香,臨終抱佛腳!”俗話說:“不見棺材不落淚。”古德有言:“到死方知不是我,從前金玉贈他人!”這些話都是警告人們平時就應該珍惜生命,把握時光,不要到了臘月叁十日(死亡),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同時,也表明了:到了死亡跟前,常常令人幡然醒悟!
從大乘佛法看,死亡與大乘有叁個基本相契點。那就是與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的相應。正如佛經說:“諸佛如來因衆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如此衆生、大悲、菩提叁者,實乃大乘佛法之樞紐。
1、死亡必須離此世界——與出離心相契
死亡真相之一就是:必須離開這個世界。到這個時候,誰也不能幸免,無論是國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在死亡跟前的平等裁決就是悄然離去。世間的一切財色名利,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任你平生絞盡多少腦汁,費盡多少口舌,任你百般追求萬般保護,最終所得到的結果就是都要統統放下。
在如此無欺的死亡跟前,平時無暇顧及的出離心,也就如實無欺地顯現,事實擺在面前,只要用心觀察加以認定,死亡與出離心是如此默契,解脫道的前提即建立于此。所以,無論漢地還是藏地,祖師們經常勸告學人,觀想“死”能夠很容易的生起出離心。印光大師警言:念佛之人,時時刻刻應以“死”字挂在眉頭。
2、死亡必然面臨痛苦——與大悲心相契
死亡面臨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必然要經曆的生命最後時刻,這也是死亡的真相之一。在死亡裏感受死亡,在痛苦中感受痛苦,哀傷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能于此刻想到自己的親人朋友以及生死苦海中的一切衆生,明白生死之苦,而思考如何才能解脫此等劇烈之苦痛,那就自然能夠與菩薩的大悲心相契了。
大乘佛法的慈悲心,就是建立在人間疾苦這個層面上的,特別是親身經曆巨大苦痛之後,所發之願都是真實不虛,無欺無僞。佛法說菩薩發四宏誓願就是以苦谛爲所對境,通過六度來完成。死亡之苦就是最好的對境,因此,死亡的痛苦能夠使臨終者更有機會生起大悲心…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