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之二▪P7

  ..續本文上一頁——欲令一切衆生皆得了脫生死之苦。平時想練習大悲心,還要到墳墓集中的地方觀修,原因就是明白生死之苦,然後由于出離心而引發大悲心。大乘佛法入世之根本精神,即源于此!

   3、死亡需要指明歸宿——與菩提心相契

   很多人在臨死的時候,總想知道自己到底會去哪裏?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永遠是個無法猜透的謎,也是生命中永遠解不開的疑惑。盡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真正去向在哪裏?更多的人是希望自己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歸宿!這不是脆弱和疲軟,而是一種生命的覺醒,因爲每個人確實都有其最應該去的地方。

   覺悟爲人生之真谛!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之精髓!若能放下生死的執著,而于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體上證悟,當下即可證悟菩提!了知究竟的真理,回歸生命的真實,安然無比,這正與菩提心恰好相契。因爲此時已經不再有色聲香味觸的糾纏,也將要放棄眼耳鼻舌身的累贅,只有意識與法塵的強烈活動。如果能于意識上通過佛法的引導,就能直接證悟無生,回向菩提。所以,死亡比起平時更加接近于覺悟的菩提!

   如此看來,死亡之際,非常有利于證悟大乘佛法之真義,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都能于死亡之際湧現或者相契。是故,此時給予臨終者佛法的殊勝關懷,引領衆生走向生命的解脫之道,就顯得無比重要!

  二、走向解脫道

  佛教注重于關懷臨終者的究竟解脫,所以,于無量法門當中層層排布,設立了相應的解脫痛苦之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猶如通往聖域之大道,每進一步都能親切地感受到相應的風光變幻,對生命的每段景觀都能如實地享受和證得!而其最爲根本的獨特之處,就在于解脫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痛,層次分明,深淺不同,清晰可辨。走上這條路,就是通向絕對自由的生命王國,能夠度一切苦厄,所以稱之爲解脫道。

   就佛法的總體情況來看,無論大乘還是小乘,都具有極爲明確的解脫途徑。佛陀方便權巧而爲衆生說法,依據所說之法的層次而言,一般分爲五乘正法,即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前二者爲世間善道,次二者爲出世間解脫道,最後菩薩乘爲超越世間之佛菩提道。我們根據臨終者的根機緣分之不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給予殊勝無比的關懷!從漢傳佛教的各個宗派乃至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教理而言,包括了以下幾種趨向解脫的方法。

   1、提起六念趣人天

   六念就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稱爲六隨念或六念處,爲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經典裏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這種通過意念來修行的方法。同時,佛陀也以此來指導臨終者走向未來的世界,並且指出了“未來生天”的人天乘正法之結果。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叁說: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這裏說了念佛、念法、念僧就能夠“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實際上這叁念已經包含了“六念”在內的。如該經同卷又說:“若比丘在于學地,求所未得,當修六念。”

   那麼,如何修習六念呢?

   第一念佛:指憶念佛陀具足十種功德稱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衆苦。我等衆生以此清淨質直之心,憶念佛陀,就能與佛相同,從而獲得究竟解脫。

   第二念法:指憶念佛陀所證悟之正法,此法乃是如來之功德,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我等能以清淨質直之心憶念正法,並且印證于法,與法相應,轉施衆生。

   第叁念僧:指憶念僧寶乃是如來之弟子,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爲世間衆生作良福田,我等能以清淨質直之心憶念僧寶,並能修習僧寶之清淨梵行。

   第四念戒:指憶念各種戒律,能夠遮止諸惡煩惱,我等能以清淨質直之心,精進護持戒律威儀。

   第五念施:指憶念布施之行有大功德,能夠消除世間的悭嫉之苦,我等能以清淨之心修習布施,並且以此護持衆生。

   第六念天:指憶念過去的持戒、布施等善根,而上生欲界六天,乃至色界、無色界等諸天,享受快樂果報,我等今亦能以如是持戒、布施之行,而轉生于天上。

   這裏特別強調了“憶念”,也就是“用心思念”之意,心裏想著這些六念的內容,不念世間的生死、貪欲、恐懼、怨恨、疑慮等等煩惱痛苦,一心清淨,專念不忘。

   如果,能夠在基本關懷的基礎上,教導臨終者進行這簡單的“六念”,哪怕只有最後的“念天”這一念,也能夠安然生天。所以,讓臨終者一心專注于這六念,最低限度也能安祥而逝,得生天上,或在人間福樂之處轉生,來生繼續努力。

   假如具備了這“六念”,把握其內在的思想境界,也可以得到生死自如,趨向涅槃,而獲解脫。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叁說:“若比丘在于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于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

   2、開示谛緣得解脫

   四谛、十二因緣是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主要教法,加上菩薩的六度四攝,那就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內容了。開示這四谛和十二因緣的思想理論,使聽聞佛法者趨向解脫道,也是佛陀乃至佛弟子的主要教化方式之一。直到現在,南傳佛教也是以此四谛和十二因緣作爲佛法之重心,並且極力加以實踐與弘揚。

   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故名爲苦谛;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即迷惑、造業、受苦,輪回不息;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如南本《涅槃經》卷十四說:“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生死既已盡,更不受諸有。”  因爲這四谛是斷除生死大苦的妙法,所以,佛陀也爲臨終者開示此法,使得解脫。例如,佛陀爲最後剃度的弟子,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廣說四谛法,令其斷除煩惱而證阿羅漢果。佛經說:“世尊又爲(須跋陀羅)廣說四谛,即獲漏盡,成阿羅漢。”  須跋陀羅隨即就在佛前入滅了。

   佛陀常爲衰弱的病人和年邁的老人開示四谛法,使他們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斷除痛苦,證得解脫。有時候聽者能夠獲得初果聖位,或者二果、叁果聖位,有時候就能立刻證得四果聖人的位次,這就是聲聞乘的解脫道。

   與四谛相提並論的就是十二因緣,這是緣覺乘的主要思想內容。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的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流轉于生死苦海之中,稱爲流轉門。這也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之內容。

   依此類推,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在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滅盡一切苦痛,這稱爲還滅門。也就是四谛中的滅、道二谛之義理。

   這十二因緣實際上就是把四谛進行詳細觀察的結果。

   佛陀也常常關懷臨終者,爲其解說此一生命之真相,聽者若能言下悟入,便可于此透脫生死之束縛,證得緣覺聖位,而獲得現實生命的解脫。如《十二因緣經》及《緣起聖道經》就說,佛陀正是從“老死”開始觀察,思維老死的來源,一直追溯到無明(癡),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永滅,然後就證得聖道了。

   所以,十二因緣的直接契機就是“老死”,如果臨終者能夠最直接地觀察身心狀態,或者我們能夠幫助臨終者分析思維這十二因緣法,引導他們追尋生命中痛苦與解脫的內在因素,勇于承認現實的局限、狹隘、貪欲、無知,認真體認自己生命內在的超越性,那就可以在了解十二因緣法的生命結構時,獲得安心,從而邁向不生不滅的解脫之道了。

   3、促進成佛度衆生

   除了上述人天乘和二乘的關懷之外,佛法的精華和獨特之處還在于大乘的菩薩道,在菩薩道上對于臨終者的關懷,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殊勝之關懷”。

   修學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最大動力就是四宏誓願,根本方法就是六度(乃至十度)、四攝。所以,大乘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要促進臨終者能夠成佛度衆生,生死一如的理念。大乘佛法的正面臨終關懷之方法,極爲豐富多彩,其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都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可謂“死亡的一條龍服務!”

   由于大乘佛法對臨終者的殊勝關懷之方法完備,爲了讀者實際操作之方便起見,此處就集中介紹淨土宗、密宗對于臨終者的殊勝關懷,而于下一章專門介紹。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之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