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P7

  ..续本文上一页——欲令一切众生皆得了脱生死之苦。平时想练习大悲心,还要到坟墓集中的地方观修,原因就是明白生死之苦,然后由于出离心而引发大悲心。大乘佛法入世之根本精神,即源于此!

   3、死亡需要指明归宿——与菩提心相契

   很多人在临死的时候,总想知道自己到底会去哪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永远是个无法猜透的谜,也是生命中永远解不开的疑惑。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知道自己的真正去向在哪里?更多的人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归宿!这不是脆弱和疲软,而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因为每个人确实都有其最应该去的地方。

   觉悟为人生之真谛!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之精髓!若能放下生死的执著,而于不生不灭的涅槃本体上证悟,当下即可证悟菩提!了知究竟的真理,回归生命的真实,安然无比,这正与菩提心恰好相契。因为此时已经不再有色声香味触的纠缠,也将要放弃眼耳鼻舌身的累赘,只有意识与法尘的强烈活动。如果能于意识上通过佛法的引导,就能直接证悟无生,回向菩提。所以,死亡比起平时更加接近于觉悟的菩提!

   如此看来,死亡之际,非常有利于证悟大乘佛法之真义,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都能于死亡之际涌现或者相契。是故,此时给予临终者佛法的殊胜关怀,引领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之道,就显得无比重要!

  二、走向解脱道

  佛教注重于关怀临终者的究竟解脱,所以,于无量法门当中层层排布,设立了相应的解脱痛苦之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犹如通往圣域之大道,每进一步都能亲切地感受到相应的风光变幻,对生命的每段景观都能如实地享受和证得!而其最为根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解脱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痛,层次分明,深浅不同,清晰可辨。走上这条路,就是通向绝对自由的生命王国,能够度一切苦厄,所以称之为解脱道。

   就佛法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具有极为明确的解脱途径。佛陀方便权巧而为众生说法,依据所说之法的层次而言,一般分为五乘正法,即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二者为世间善道,次二者为出世间解脱道,最后菩萨乘为超越世间之佛菩提道。我们根据临终者的根机缘分之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予殊胜无比的关怀!从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乃至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教理而言,包括了以下几种趋向解脱的方法。

   1、提起六念趣人天

   六念就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称为六随念或六念处,为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经典里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种通过意念来修行的方法。同时,佛陀也以此来指导临终者走向未来的世界,并且指出了“未来生天”的人天乘正法之结果。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说: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这里说了念佛、念法、念僧就能够“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实际上这三念已经包含了“六念”在内的。如该经同卷又说:“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当修六念。”

   那么,如何修习六念呢?

   第一念佛:指忆念佛陀具足十种功德称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等众生以此清净质直之心,忆念佛陀,就能与佛相同,从而获得究竟解脱。

   第二念法:指忆念佛陀所证悟之正法,此法乃是如来之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忆念正法,并且印证于法,与法相应,转施众生。

   第三念僧:指忆念僧宝乃是如来之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忆念僧宝,并能修习僧宝之清净梵行。

   第四念戒:指忆念各种戒律,能够遮止诸恶烦恼,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精进护持戒律威仪。

   第五念施:指忆念布施之行有大功德,能够消除世间的悭嫉之苦,我等能以清净之心修习布施,并且以此护持众生。

   第六念天:指忆念过去的持戒、布施等善根,而上生欲界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等诸天,享受快乐果报,我等今亦能以如是持戒、布施之行,而转生于天上。

   这里特别强调了“忆念”,也就是“用心思念”之意,心里想着这些六念的内容,不念世间的生死、贪欲、恐惧、怨恨、疑虑等等烦恼痛苦,一心清净,专念不忘。

   如果,能够在基本关怀的基础上,教导临终者进行这简单的“六念”,哪怕只有最后的“念天”这一念,也能够安然生天。所以,让临终者一心专注于这六念,最低限度也能安祥而逝,得生天上,或在人间福乐之处转生,来生继续努力。

   假如具备了这“六念”,把握其内在的思想境界,也可以得到生死自如,趋向涅槃,而获解脱。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说:“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

   2、开示谛缘得解脱

   四谛、十二因缘是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主要教法,加上菩萨的六度四摄,那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了。开示这四谛和十二因缘的思想理论,使听闻佛法者趋向解脱道,也是佛陀乃至佛弟子的主要教化方式之一。直到现在,南传佛教也是以此四谛和十二因缘作为佛法之重心,并且极力加以实践与弘扬。

   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故名为苦谛;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即迷惑、造业、受苦,轮回不息;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说:“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已尽,更不受诸有。”  因为这四谛是断除生死大苦的妙法,所以,佛陀也为临终者开示此法,使得解脱。例如,佛陀为最后剃度的弟子,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广说四谛法,令其断除烦恼而证阿罗汉果。佛经说:“世尊又为(须跋陀罗)广说四谛,即获漏尽,成阿罗汉。”  须跋陀罗随即就在佛前入灭了。

   佛陀常为衰弱的病人和年迈的老人开示四谛法,使他们能够在死亡到来之际,断除痛苦,证得解脱。有时候听者能够获得初果圣位,或者二果、三果圣位,有时候就能立刻证得四果圣人的位次,这就是声闻乘的解脱道。

   与四谛相提并论的就是十二因缘,这是缘觉乘的主要思想内容。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称为流转门。这也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之内容。

   依此类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在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灭尽一切苦痛,这称为还灭门。也就是四谛中的灭、道二谛之义理。

   这十二因缘实际上就是把四谛进行详细观察的结果。

   佛陀也常常关怀临终者,为其解说此一生命之真相,听者若能言下悟入,便可于此透脱生死之束缚,证得缘觉圣位,而获得现实生命的解脱。如《十二因缘经》及《缘起圣道经》就说,佛陀正是从“老死”开始观察,思维老死的来源,一直追溯到无明(痴),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永灭,然后就证得圣道了。

   所以,十二因缘的直接契机就是“老死”,如果临终者能够最直接地观察身心状态,或者我们能够帮助临终者分析思维这十二因缘法,引导他们追寻生命中痛苦与解脱的内在因素,勇于承认现实的局限、狭隘、贪欲、无知,认真体认自己生命内在的超越性,那就可以在了解十二因缘法的生命结构时,获得安心,从而迈向不生不灭的解脱之道了。

   3、促进成佛度众生

   除了上述人天乘和二乘的关怀之外,佛法的精华和独特之处还在于大乘的菩萨道,在菩萨道上对于临终者的关怀,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殊胜之关怀”。

   修学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无二慧,最大动力就是四宏誓愿,根本方法就是六度(乃至十度)、四摄。所以,大乘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要促进临终者能够成佛度众生,生死一如的理念。大乘佛法的正面临终关怀之方法,极为丰富多彩,其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都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可谓“死亡的一条龙服务!”

   由于大乘佛法对临终者的殊胜关怀之方法完备,为了读者实际操作之方便起见,此处就集中介绍净土宗、密宗对于临终者的殊胜关怀,而于下一章专门介绍。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