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之二▪P5

  ..續本文上一頁正象這句俗語說的一樣了。人們對于生死真相的無知,而導致了種種猜測想象,通常都是以現實的生活作爲參照系的,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那麼,臨終者如果對于未來的世界産生了疑慮,那就要我們從思想觀念上給予悉心的關懷了。

   首先,無論臨終者是否信仰宗教,無論他是否相信還有來世——未來的世界,我們都必須告訴他:有來生。生命就象一條河流一樣,都會永遠流淌下去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世界一定如同今生的這個世界一樣,他可以是涓涓細流,也可以是激蕩江河,甚至可以是茫茫浩海,然這一切的形成,就是我們過去、今生、今天、現在——哪怕是到了死亡來臨的時刻——所積累而來的。也就是說,現在的思想觀念和情緒,就是走向未來世界的引導者,情緒觀念的是非好壞,就會編織出未來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把握了現在目前的一心一念,也就可以把握住未來世界的一花一草,自心就是自己的皈依,就是自己未來世界的主人。

   其次,可以勸其認真的觀照自心,看住自己的這顆心是不是隨著肉體的衰壞而模糊不清起來了?是不是依然那麼清楚明了?是不是也有消失的迹象出現?然後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景而分別解釋。實際上,肉體消逝了,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也逐漸衰退了,但那顆靈知之心卻始終沒有變化,輪回的主體——神識,也益顯活躍起來。所以,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存在的,一定要讓臨終者充滿信心走向死亡之路。

   再者,死亡是無欺地到來了,一切親人朋友都無法伴隨而去,這是每個人的業力福報不一樣,所以不能勉強的,也是勉強不來的。與其牽挂、懷念、著急,不如輕輕的將其放下,因爲任何人對于死亡的到來都是無能爲力,親人們也就是擔心臨終者受苦。如果臨終者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安祥,那麼,親人們也會因此而不快。如果親人們遭遇了不幸,亡者的擔心只會增加他們的痛苦,而不會得到緩減。因此,顧慮親人們的一切,都是沒有必要的。

   甚至可以舉例說明,使臨終者感覺到他的生命是尊貴的,他的未來世界也一定是美好的,他的親人們都能夠秉持善良的願望,等等。如此就能解脫人生最後的諸多顧慮!

   上來討論的是如何消除臨終者的負面情緒,當然,這些負面的情緒並不是每個人全都有的,有的具有其中的一兩種,有的具有更多一些,有的很嚴重的受到了這些情緒的影響,而有的只要一經開示解說,就能夠立即消除,如此等等,情況不一。我們就要識病與藥、對症下藥,一一給予解釋,用真誠的愛心來幫助臨終者放下藤葛,令他們真正的——潇灑走一回!

   2、啓發正確觀念

   一般人平時都爲了衣食住行、名利財色奔忙不已,碌碌終身,直到死亡跟前,還是懵懵懂懂,無暇顧及生命的本來面目,對于生命的真相毫無知曉、毫無把握,真是天下最爲不幸的事了。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加滑稽,更加荒唐了。逃避痛苦,卻不知真正痛苦的人是誰?追求快樂,也不知真正快樂的人是誰?忙忙碌碌,亦不曉得忙碌的人是誰?並且從來就不問不聞,也不思考,真是稀奇!

   但是,任何人都具備完美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觀念,只是由于沒有做過適當的觀察訓練,從而隱埋了這些有益于身心的思想觀念。到了臨終的時候,許多人就會從內心中發出這種良知,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就是啓發臨終者産生正確觀念(正知見)的良機了!

   啓發並不是灌輸或者傳教,而是隨應著臨終者的希望和意願,適當地作些符合邏輯或者真情的引導,從而開啓那扇光明正大的生命寶庫之門。特別是對于死亡,以及與死亡相關事物的看法想法,都要隨時應機而談,使臨終者能夠更加准確地把握生命的羅盤,安全地在生死的海洋中航行。

   第一、啓發灑脫感

   有些豁達的人或者很有修爲的人,能夠在臨終之時,非常灑脫,毫無牽挂,甚至在談笑風生中逝世,令人倍加贊歎!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奢望。因爲,大部分人平時沒有時間來考慮生存與死亡的問題,也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情緒做過任何的訓練,更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常常是受到了情緒的牽引來做事情,這樣的人,一旦自己遇上死亡的情緒沖突時,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了。而平時有過觀察思考,甚至也有過某種心地訓練的人,則能夠在死亡面前顯得比較坦然。另外,還有一些意志力很強的人,具有臨危不懼的精神,也能夠在老病死面前來去自然。

   就基本關懷而言,我們要針對大部分不能灑脫的人,在消除了上述的諸般消極情緒之後,接著只要有機會,就要啓發他們正面的積極情緒。但這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安排,而是見機行事的關懷。相對于貪戀情緒而言,我們所要給予啓發的就是灑脫感了。

   如何才能令其生起灑脫感呢?

   我們要著重介紹死亡過程的後面叁個階段都是光明淨潔、沒有痛苦的境況,以及未來的世界充滿生機和自由,這樣就能夠使其放下對于現實的種種挂礙。但對于某些知識分子來說,最好就是贊歎他們過去曾經有過的灑脫行爲,這樣就促使他的思慮回溯到灑脫的感受上來。

   當然,要使一個執著很深的人,能夠灑脫地離開人世,這是件極難的事情。猶如我們平時安慰一個受到挫折的人,勸其放下失敗的慘痛而灑脫起來,真是談何容易?更何況是面對一個看似“一切都將失去”的臨終者了。不過,我們這是在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忙的,只要能夠使臨終者有所改善,哪怕只有一念之心的灑脫,也就沒有白做了。所以,灑脫是在死亡路上首要具備的心情!

   只有在灑脫的情緒下,其對死亡經曆的把握,才是准確無誤的,對于一期生命的終結來說,也算是劃上了一個真正圓滿的句號。

   第二、啓發安全感

   很多人對死亡都有恐懼感,這是由于不了解死亡的真相,不明白死亡就是生命頻道的一次轉換而已。就象某次出差的中途轉車,帶著隨身行李和心情,走向另一個陌生的車廂,繼續往自己的目的地出發。其實,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是我們將要乘坐的那輛陌生的車,而生活也只是我們現在已經乘坐的車,到時候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因爲我們必須回家——回到生命徹底覺悟不生不滅的淨土。

   如果對于現在所乘坐的這輛車感到很安全,而對于將要換乘的那輛車卻感到很不安全,這就有如杞人憂天般的沒有道理了。

   再進一步說,我們現實生活的這輛車,其實也是很不安全的,生老病死的苦痛、天災人禍的頻繁、巧取豪奪的欺詐、人我是非的蜂起,時刻充滿挑戰與毀滅,哪裏才是我們的真正港灣?哪裏才是我們的究竟歸宿?這樣看來,死亡或許要比起現實的這種“不穩定”更加穩定吧!

   知道未來的世界是由現在的努力而造成的,那就要更加注重現在的身心狀況,這是因果循環的道理。所以,臨終之際的不安也會導致未來世界的不安。如果是不安的死去,那對臨終者的未來世界和身心感受,將是極度的孤獨、淒涼、寂寞、痛苦,我們必須注意到這點!

   啓發臨終者的安全感,使之找到生命的重心和依靠!

   通常,可以提到臨終者所崇拜的人物或者聖靈,必要的時候,可以提供圖片給他們觀摩,並且贊揚這些被臨終者所尊敬的崇拜者,這會給他們心靈上極大的安慰!

   如果是一位宗教信徒,那就比較好說了,畢竟宗教的教主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能夠給臨終者以莫大的安慰。

   此外,還可以通過談話閑聊的交流來活躍氣氛,也能夠使臨終者感到安全。注意燈光和環境的布置,探視者的眼神和表情,都會給臨終者強烈的感覺,不可草率!

   第叁、啓發善念

   人,與生俱來就具有完美純粹的善良,也具有與生俱來的邪惡和執著,善惡原本各有體系,互不相妨。只是落入到現實生活的局限狹隘之後,才不得不有善惡戰爭,是非紛陳!當一個人的一期生命即將終結之時,這種是非善惡的紛爭就更加激烈起來,佛法中稱之爲“善惡業現”。

   當惡業的顯現戰勝了善業的顯現時,生命便趨于低谷墮落的狀態——叁惡道,充滿痛苦的折磨;當善業的顯現戰勝了惡業的顯現時,生命便邁向上進升華的狀態——叁善道,充滿了歡喜和善良。

   在臨終者處于善惡泥潭裏掙紮的時候,我們就要幫助他發起去惡從善,啓發他的善良天性。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就是啓發臨終者善念的重要契機。

   啓示的方法是贊歎臨終者過去的善行,思念他的功德莊嚴,回憶他的善行給別人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就是要歌功頌德般的予以贊賞。這使臨終者沈湎在歡樂的記憶深處,從而模仿著過去那顆善良的心,相續中自然就被善念所莊嚴。

   也可以贊歎臨終者平時景仰的人或者聖者,比如贊歎曆史上的自由灑脫者,贊美宗教家和慈善家,贊頌其所信仰宗教的教主和名人。爲其解說這些曆史人物的偉大善良之處,以及聖人們面對死亡之時,仍然念念不忘善言善行,乃至種種豐功偉績,爲人類文明所作的傑出貢獻等!

   善念本身就是一種希望能夠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得好結果,也就是一種向往美好世界的心裏表現。

   更重要的是,有了善念之後,其內心世界的感受就立馬好轉,對于老病死苦的承受能力也會立即增強,能在死亡面前忘記死亡的痛苦,而更加願意爲衆生著想,誠爲置生死于度外啊。這是在緊要關頭給予真情和愛心的關懷,不但免除了死亡帶來的諸多痛苦,而且直接引導其來生能夠走向快樂的天堂,或者充滿愛心的人間,真可謂雪中送炭!

   第四、啓發慈悲心

   前面所說的啓發善念,就是從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之行爲來說的,而從生命的內在意義上看,慈悲心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大善念。因爲慈悲心不是可憐他人的同情心,而是尊重他人也有完美的生命,與自己無有任何差別,平等不二,只是他人並不知道,因此希望自己能夠使他人明白如此莊嚴美麗的生命真…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