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树品第七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树品》
这一部经在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是很多人学习、讲说的,后来是逐渐地减少了;讲说的少,受持、读诵的人也不多。但是从《高僧传》上看,在中国佛教盛行的时代,这部经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还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的名字,多数的佛教徒还不是太熟悉;可是《大智度论》这部书,可能很多的佛教徒知道这一部书,也有人可能会阅读过,那一部书,《大智度论》对于这一部经,就是这一部经的注解,就是解释这一部经的。
我们中国佛教在鸠摩罗什法师没有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也是有了很多的经,也有很多人学习佛法。就像我们大家闻名的道安法师,他就是常常讲这个《放光般若经》。这个《放光般若经》是古代的时候的翻译,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因为翻译的文句,有的地方不明白,这个道安法师,他每一年常常的讲这个《放光般若经》的,但是因为文句有困难,讲到那里不能讲,就是很遗憾地就是念一念就过去了,就是有这些事情。
可是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之后,翻译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翻译了《大智度论》这些书以后,中国佛教徒皆大欢喜;就是所有不容易明白的地方都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看,鸠摩罗什法师的贡献是非常大。从人,是这样说;从经论来说呢,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了。
从这印顺老法师的法语上看,这个《大智度论》当然是印度,是龙树菩萨作的,可是在印度佛教很久就失传了、就遗失了,就没有《大智度论》的流通了,有这种事情。但是我们汉文的中国佛教,到今天还有《大智度论》的存在,这可见我们中国人与般若法门是有甚深的因缘。
我们中国佛教,这个汉文佛教现在的情形,流行最广的就是净土法门。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我们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净土这件事,名之为净土法门,这流行得非常的广,也的确是容易学习、容易修行的,很多人也都愿意信受奉行。
对于般若法门,似乎也有很多人愿意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本经来说,应该无差别,只是广略的不同。可是从法门里面的涵意来说,我们所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去得无生法忍的法门,到阿弥陀佛国去得圣道,在这里不能得圣道;只是念阿弥陀佛,在这里不能得圣道。要到阿弥陀国去,见佛闻法、修行,而后得圣道的。这个金刚般若法门就是和本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是现在得无生法忍的法门,不是将来,这个性质是不一样的。你能不能现在得无生法忍?那是又一回事,但是法门的施设是这样的意思。
在印度的佛教,在正法住世的时代,当然是得圣道的人特别多,没得圣道的人比较少。当然现在的佛教是相反的,得圣道的人,不知道是谁?那么没得圣道的人可能是很多很多,这个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你学的法门不同,你也没有想现在得无生法忍;你有这个愿吗?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你曾经说:我现在、我今生要得无生法忍吗?你有这个愿没有?当然也不能说一个也没有,可是,总是很少很少,并且在佛法里面,我们若是一天只是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事情我们不闻不问,也可能不知道什么事。若是你肯去真实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们今天的佛教思想混乱,这样能得无生法忍吗?是不能的。你的信心都不容易建立,怎么能得无生法忍呢?这可知道我们中国佛教的衰落。我说这话,好像不是令人欢喜的话,但事实是这样子。
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这样从佛教史上看,从这个教义上去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所以这个大觉莲社的主人约会我到这儿来,和各位共同地学习,应该学习什么呢?我就是想到了这部经。
那么现在,我们就先解释这个经的题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玄奘法师,唐太宗的时代,从印度回国的玄奘大师,他翻的六百卷的《般若经》,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那么鸠摩法师翻这一部经,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可以知道,这个「摩诃」就是那个「大」,唐三藏玄奘法师就是翻个「大」;那么鸠摩罗什法师,就是保存原来的梵语,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都是梵语,不是中国话。
若是这一部经和《大般若经》来对观,是怎么个情形呢?这个《大般若经》一共是十六会;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这部经,就是十六会里边的第二会,我们若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对读。当然玄奘法师他翻的详细一点,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略一点,但是有《大智度论》作注解,那倒是非常的重要。
《大般若经》的六百卷,一共十六会,或者说十六分。那么第一会就是四百卷,这四百卷是最详细的,最详细的说法。那么第二会就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会、第三会就比较略了一点,那么第三会,第二会、第三会,第四会、第五会就是更略了。这样说呢,就是第四会、第五会,就是第四分、第五分是略;那么第一分是详;而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适中的,它也不是太详细、也不是太略的,而它里边是非常的圆满。
这里面的意思,据欧阳竟无的研究,他把《大般若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第二会,他一共分了五会,分了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舍利子般若」,或者是说「舍利弗般若」;第二部分就是「须菩提般若」。第三会叫做「信解般若」,「信解般若」里面有「帝释般若」和「弥勒般若」,那么这是第三。第四是「实相般若」;第五是「方便般若」;就是分这么五个大部分。现在这个〈道树品〉就是在「方便般若」里面,在这个里面的。这个「舍利弗般若」说这个菩萨的智慧,说菩萨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须菩提般若」说菩萨的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说这个,这个大意是这样。
第二种「信解般若」分两部分:一个是「帝释般若」、一个是「弥勒般若」。这个「帝释般若」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功德无量,无量无边的,那个文倒是说得非常的广,那么这是「帝释般若」。这样子赞叹《般若经》的功德广大,我们这些初学习般若的人,会生起欢喜心,也就引起了兴趣,欢喜学习,是这样意思。这个「弥勒般若」就是程度深了一点,他不断地学习,他就能够深入到法性,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这两种合起来,叫做「信解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就是已证悟到不退转了,那都是圣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菩萨了,那么这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通常说呢,就是初证无生法忍,入初欢喜地的时候,他通达了诸法实相,就是通达真如的道理了,这个时候叫做「实相般若」。这个「方便般若」,就是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乃至到得无上菩提;那么到佛的境界的时候,实相般若、方便般若都是究竟圆满了,是这么一个次第。
现在我们这里说的,刚才我说过,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这个〈道树品〉是属于方便般若的,而方便般若里面又是特别广。我这一段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全部的《大般若经》里边的这个地位,是属于〈方便般若〉,这样意思。
现在就解释这个题目。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
这个「摩诃」刚才我们说过,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师,他翻一个「大」。那么这个「大」是什么意思呢?实在也就是大乘的意思。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解释这个「大」,有七种大:第一个是法大,第二个是发心大,第三个是胜解大,第四个是增上意乐大,第五个是资粮大,第六是时大,第七是圆证大,这有七种大。
第一个是「法大」,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二分经;长行重颂并授记,一共是十二分。而这个十二分经,就是包括了小乘的三藏在内,而又有大乘的三藏,大乘的戒定慧、经律论三藏,统合起来,名之为十二分经,所以叫做「大」。就是包括小乘在内,而又能超越小乘,所以名之为「大」,那么这是「法大」。这样说这个「法」呢,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
第二个是「发心大」:「发心大」就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他发无上菩提心了,就是我们平常的凡夫,心里面虚妄分别的这种人,他接触了十二分教,就是接触了佛法以后,他感觉到自己,我应该做一个大人,我应该成佛,我不应该做普普通通的凡夫的这种人;他对于佛所证悟的无上菩提,他有很虔诚的、很诚恳的、很深刻的愿力,我要得无上菩提,他有这样的愿。就像我们社会上的有些人,他现在在政府里是个小职员,但是他内心里面有个愿:我要做总统。他不是随便说,他是有计划的,很坚定地有这样的愿。譬如做生意的人,看见别人能赚钱,喔!我也要做这个事;也要做这个事,他也有他的条件,他也能做这样的计划,一步一步这样做,他有了这样的计划。
现在这个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对佛法也是一样,观察社会上的情况,众生的颠倒、迷惑、苦恼,都没有人来救护他。一学习了佛法认为,哦!佛法是世间上的明灯,真能够解决众生的苦恼的问题的。不像世间上的有智慧的人,从历史上看,历代的这些大智慧人,都是说救世民于水火而登衽席。啊!众生很苦,看秦始皇好像是……焚书坑儒,他好像是罪过太大了,由我来!来了以后,老百姓还是一样的苦恼。但是不说这个,总是有个因缘的时候,他心里面会发动起来:我要做皇帝!是这样意思。
现在佛教徒中,我们佛教徒也不算少,也有多少人。但是其中能有多少人,他心里面坚定地:我要作佛!我要成佛!那么这就叫做「发心大」。他能发这个心,我不做一般的凡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1997年于加州大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