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里面有私呢,这个智慧不清净。如果说是其他的人的利害冲突、自己的利害冲突,都能够公平地去决定,那就叫做清净;这样的境界只有圣人才可以,因为圣人是无我的。凡夫总是有我,有我就是要保护我,这个利害关系对我没有影响的时候,权力在我这里,我可以公平处理;若是把我的权力抢过去了,那就不可以,我就不讲道理了,我就要造反了,所以说这个智慧不清净。
现在说圣人的智慧;这个「般若」不是凡夫的智慧,就是圣人的。得无生法忍以后,他那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叫做「般若」。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从文字上也能够明白,叫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一切法空」,也能明白,这也是智慧嘛!但是这个时候不名为「般若」,不可以名之为「般若」的,只可以叫做「空观」,叫做空、叫做观而已,而不能名之为「般若」,因为是不清净。
这个「般若」,向来的解释,有「实相般若」、有「观照般若」、有「文字般若」。但是又有人加上一个「眷属般若」,加上一个「净般若」,那就变成五个般若了。这五个般若,它的名字,它怎么讲?第一个是「自性般若」,这个「自性」不是自性空那个「自性」,譬如说是色是变碍为性,受是领纳为性,想是取相为性,行是造作意,识是了别意;譬如说这个地水火风,地是坚的意思,坚、湿、暖、动,地水火风以坚、湿、暖、动为性。那么这个自性般若,就是清净无漏的智慧,名之为「自性般若」,这个「自性」是这样意思,这个「自性般若」,那就是得了圣道以后的人,他成就的那个清净的智慧。这个佛不在内,佛是究竟圆满的。那么这个叫做「自性般若」。
第二个般若叫「眷属般若」。「眷属」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自性般若」在活动的时候,同时与它在一起活动的心、心所法。譬如说这个般若在活动,他可能有定心所,还有无贪、无瞋、无痴,还有其它的清净的心所法和它在一起,那就叫做他的眷属;和它在一起活动,那叫「眷属般若」。自性般若,眷属般若。
那么再就是还有一个「观照般若」。这个「自性般若」也可以说「观照般若」,但是那个是无漏的,这个「观照」就是属于有漏,也名为「方便般若」。就是我们一般的佛教徒没得圣道之前,学习佛法,或者修四念处,或者是做种种功德的这些智慧,名之为「方便般若」。就是由此而可以得到圣道的前方便,这叫做「方便般若」;就像过一个桥,你到彼岸去,你非要过这个桥不可,没有这个桥,不能到彼岸去。你没有这个方便的般若,你不能得到自性般若,那么叫做「方便般若」。这个方便般若,这是一种。
其次就是「净般若」,这个「净般若」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方便般若」,或者是这个「自性般若」,观察一切法都是实相,这叫「净般若」。譬如说我们学习佛法,从文字上佛法的,佛菩萨的开导,我们也会去分析,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无常的,是无常变化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子讲解,也可以这样子思惟,也可以这样修行,那么这个所观察的境界,叫做「净般若」。当然,这个是相似的「净般若」,就是相似的「实相般若」。若是圣人他成就了清净无分别的智慧,那所观察的,那才是「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也通于凡圣,这样子说。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就是「文字般若」,这么多的般若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你自性般若也好、眷属般若也好、方便般若也好,都可以用文字来讲解的,所以这个叫做「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对我们凡夫来说是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是没有文字般若给我们做一个桥梁的话,我们没有办法能明白佛法的,是不能的。而佛菩萨如果没有文字般若,也很难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凡夫想要成就圣道,要从文字般若开始;佛菩萨要想度化众生,也需要文字般若做工具、做桥梁。不然的话,佛菩萨也不能度化众生了,我们也不能够修学圣道了,所以文字般若还是很重要。可是在我们修行成功时候,在证悟了诸法实相的时候,是无文字相的,是离文字相的。《金刚经》上说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指文字般若说的;指文字般若说的,文字般若都是不存在了,何况其他的法呢?所以这个「般若」可以由这五个意思来表示。
但是我们通常由「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由这三种般若去表示这个般若义,也是不错的,也是可以的。就是我们学习文字般若,就可以得到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可以通达诸法实相,那么就是实相般若,可以这样说。得到了实相般若,那观照般若就是无漏的智慧了;我们没能够通达诸法实相的时候,我们的观照不是无漏的智慧;所以观照般若也是通于有漏、通于无漏,也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的。而文字般若也是通于凡圣的,也是这样子。那么这里说是「摩诃般若」,这是圣人的境界,当然是具足这三种般若,都是具足的;文字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都是具足的。你自己修行也是具足这三种般若,你教化众生也还是具足这三种般若的。这是这个「般若」。
「波罗蜜」:这个波罗蜜翻到中国话,就是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譬如说是有一条河,从此岸要到彼岸去,你做成功了,那么就叫做「波罗蜜」。从此岸到彼岸,当然还有一条河,河的两岸是此岸和彼岸。若在佛法上讲,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我们凡夫流转生死的这种苦恼境界,这叫做此岸;彼岸,就是圣人的涅槃的境界。我们若想要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圣人的涅槃的彼岸去,我们要用什么能到彼岸去呢?这个中流是指什么说的呢?中流,指我们的烦恼说的,我们的贪瞋痴的烦恼是中流。我们若是超越这个中流,从这个中流过去的话,就是要修这个八正道了,修这个八正道的船筏,乘这条船,可以过这个烦恼的中流,到涅槃那边去,所以叫做「波罗蜜」。
但是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经上说,舍利弗尊者没能够度布施河;这个六波罗蜜,头一个波罗蜜就是布施,这个布施是个河,你没能度这个布施河,这个布施河他没能圆满,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舍利弗尊者以前,他是菩萨,他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后来因为度化众生,经过一件事情的困难,就退了菩提心了,不想成佛了。经上说呢,说是有一个婆罗门,那么舍利弗尊者是菩萨嘛!那时候,那么这个婆罗门就向他乞求他的眼睛。「你是行菩萨道的,我和你要什么、你要给我!我要你这个右的眼睛!」舍利弗尊者说:「我的眼睛是可以给你,但是给你没有什么用嘛!你何必要我眼睛呢?」「你不要管!我要你眼睛,给不给?」舍利弗尊者说:「好!好!给你」。自己把眼睛拿下来给他。给他、他闻一闻说是:「这很臭!不要,我要你的左眼」。舍利弗尊者想:好!给你!也把左眼给他。给他,就摔在地下用脚一踏,就走了。舍利弗尊者从这一回就感觉到,这个众生太恶劣了,没有道理的事情,对你有用、我可以给你;没有用,你为什么要呢?这是故意地触恼我嘛!这众生太难度了,我不度众生了,我自己得阿罗汉果好了,就是退了菩提心;这个布施没能像菩萨那样的无罣碍的行布施波罗蜜,没能够。所以这个布施,他没能圆满,他没能圆满地行这个布施波罗蜜。
我们常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所利益的众生,心里面不执着;对于能利益众生的人,就是菩萨自己,也不执着;对于这个布施,利益众生的这个行动,所需要的这一切一切,也是不执着的。所谓「不执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他是如幻如化,这是毕竟空的意思。那么他的心在毕竟空上,用毕竟空为方便,这样行布施波罗蜜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就不会因为众生的故意的触恼他,就退菩提心,没有这件事的。而舍利弗尊者就是没有成就这个无住的般若,所以这个布施没有圆满,就退无上菩提心了,那么这就是没有到彼岸;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就不是菩萨道了。
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分别,如果舍利弗尊者得阿罗汉果了,也就是得涅槃了,也可以说由生死的此岸,到了无生死的涅槃岸了,也是这样子。但是大乘佛法里面说的波罗蜜的这个彼岸,是大乘的般涅槃,是无住涅槃,阿罗汉是没成就的,所以说阿罗汉还没能到彼岸,这要到佛才能到彼岸。是现在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波罗蜜」是指佛的境界说,所以唯有大乘佛法菩萨道圆满了,才能得「波罗蜜」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1997年于加州大觉莲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