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裏面有私呢,這個智慧不清淨。如果說是其他的人的利害沖突、自己的利害沖突,都能夠公平地去決定,那就叫做清淨;這樣的境界只有聖人才可以,因爲聖人是無我的。凡夫總是有我,有我就是要保護我,這個利害關系對我沒有影響的時候,權力在我這裏,我可以公平處理;若是把我的權力搶過去了,那就不可以,我就不講道理了,我就要造反了,所以說這個智慧不清淨。
現在說聖人的智慧;這個「般若」不是凡夫的智慧,就是聖人的。得無生法忍以後,他那個清淨無分別的智慧,叫做「般若」。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從文字上也能夠明白,叫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一切法空」,也能明白,這也是智慧嘛!但是這個時候不名爲「般若」,不可以名之爲「般若」的,只可以叫做「空觀」,叫做空、叫做觀而已,而不能名之爲「般若」,因爲是不清淨。
這個「般若」,向來的解釋,有「實相般若」、有「觀照般若」、有「文字般若」。但是又有人加上一個「眷屬般若」,加上一個「淨般若」,那就變成五個般若了。這五個般若,它的名字,它怎麼講?第一個是「自性般若」,這個「自性」不是自性空那個「自性」,譬如說是色是變礙爲性,受是領納爲性,想是取相爲性,行是造作意,識是了別意;譬如說這個地水火風,地是堅的意思,堅、濕、暖、動,地水火風以堅、濕、暖、動爲性。那麼這個自性般若,就是清淨無漏的智慧,名之爲「自性般若」,這個「自性」是這樣意思,這個「自性般若」,那就是得了聖道以後的人,他成就的那個清淨的智慧。這個佛不在內,佛是究竟圓滿的。那麼這個叫做「自性般若」。
第二個般若叫「眷屬般若」。「眷屬」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自性般若」在活動的時候,同時與它在一起活動的心、心所法。譬如說這個般若在活動,他可能有定心所,還有無貪、無瞋、無癡,還有其它的清淨的心所法和它在一起,那就叫做他的眷屬;和它在一起活動,那叫「眷屬般若」。自性般若,眷屬般若。
那麼再就是還有一個「觀照般若」。這個「自性般若」也可以說「觀照般若」,但是那個是無漏的,這個「觀照」就是屬于有漏,也名爲「方便般若」。就是我們一般的佛教徒沒得聖道之前,學習佛法,或者修四念處,或者是做種種功德的這些智慧,名之爲「方便般若」。就是由此而可以得到聖道的前方便,這叫做「方便般若」;就像過一個橋,你到彼岸去,你非要過這個橋不可,沒有這個橋,不能到彼岸去。你沒有這個方便的般若,你不能得到自性般若,那麼叫做「方便般若」。這個方便般若,這是一種。
其次就是「淨般若」,這個「淨般若」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方便般若」,或者是這個「自性般若」,觀察一切法都是實相,這叫「淨般若」。譬如說我們學習佛法,從文字上佛法的,佛菩薩的開導,我們也會去分析,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畢竟空寂的,都是無常的,是無常變化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我們也可以這樣子講解,也可以這樣子思惟,也可以這樣修行,那麼這個所觀察的境界,叫做「淨般若」。當然,這個是相似的「淨般若」,就是相似的「實相般若」。若是聖人他成就了清淨無分別的智慧,那所觀察的,那才是「實相般若」,所以「實相般若」也通于凡聖,這樣子說。這是第四個。
第五個就是「文字般若」,這麼多的般若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的;你自性般若也好、眷屬般若也好、方便般若也好,都可以用文字來講解的,所以這個叫做「文字般若」。這個「文字般若」對我們凡夫來說是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是沒有文字般若給我們做一個橋梁的話,我們沒有辦法能明白佛法的,是不能的。而佛菩薩如果沒有文字般若,也很難教化衆生。所以我們凡夫想要成就聖道,要從文字般若開始;佛菩薩要想度化衆生,也需要文字般若做工具、做橋梁。不然的話,佛菩薩也不能度化衆生了,我們也不能夠修學聖道了,所以文字般若還是很重要。可是在我們修行成功時候,在證悟了諸法實相的時候,是無文字相的,是離文字相的。《金剛經》上說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指文字般若說的;指文字般若說的,文字般若都是不存在了,何況其他的法呢?所以這個「般若」可以由這五個意思來表示。
但是我們通常由「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由這叁種般若去表示這個般若義,也是不錯的,也是可以的。就是我們學習文字般若,就可以得到了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可以通達諸法實相,那麼就是實相般若,可以這樣說。得到了實相般若,那觀照般若就是無漏的智慧了;我們沒能夠通達諸法實相的時候,我們的觀照不是無漏的智慧;所以觀照般若也是通于有漏、通于無漏,也通于凡夫、也通于聖人的。而文字般若也是通于凡聖的,也是這樣子。那麼這裏說是「摩诃般若」,這是聖人的境界,當然是具足這叁種般若,都是具足的;文字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都是具足的。你自己修行也是具足這叁種般若,你教化衆生也還是具足這叁種般若的。這是這個「般若」。
「波羅蜜」:這個波羅蜜翻到中國話,就是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譬如說是有一條河,從此岸要到彼岸去,你做成功了,那麼就叫做「波羅蜜」。從此岸到彼岸,當然還有一條河,河的兩岸是此岸和彼岸。若在佛法上講,此岸是什麼呢?此岸就是我們凡夫流轉生死的這種苦惱境界,這叫做此岸;彼岸,就是聖人的涅槃的境界。我們若想要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到聖人的涅槃的彼岸去,我們要用什麼能到彼岸去呢?這個中流是指什麼說的呢?中流,指我們的煩惱說的,我們的貪瞋癡的煩惱是中流。我們若是超越這個中流,從這個中流過去的話,就是要修這個八正道了,修這個八正道的船筏,乘這條船,可以過這個煩惱的中流,到涅槃那邊去,所以叫做「波羅蜜」。
但是還有一個不同的地方,這經上說,舍利弗尊者沒能夠度布施河;這個六波羅蜜,頭一個波羅蜜就是布施,這個布施是個河,你沒能度這個布施河,這個布施河他沒能圓滿,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舍利弗尊者以前,他是菩薩,他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後來因爲度化衆生,經過一件事情的困難,就退了菩提心了,不想成佛了。經上說呢,說是有一個婆羅門,那麼舍利弗尊者是菩薩嘛!那時候,那麼這個婆羅門就向他乞求他的眼睛。「你是行菩薩道的,我和你要什麼、你要給我!我要你這個右的眼睛!」舍利弗尊者說:「我的眼睛是可以給你,但是給你沒有什麼用嘛!你何必要我眼睛呢?」「你不要管!我要你眼睛,給不給?」舍利弗尊者說:「好!好!給你」。自己把眼睛拿下來給他。給他、他聞一聞說是:「這很臭!不要,我要你的左眼」。舍利弗尊者想:好!給你!也把左眼給他。給他,就摔在地下用腳一踏,就走了。舍利弗尊者從這一回就感覺到,這個衆生太惡劣了,沒有道理的事情,對你有用、我可以給你;沒有用,你爲什麼要呢?這是故意地觸惱我嘛!這衆生太難度了,我不度衆生了,我自己得阿羅漢果好了,就是退了菩提心;這個布施沒能像菩薩那樣的無罣礙的行布施波羅蜜,沒能夠。所以這個布施,他沒能圓滿,他沒能圓滿地行這個布施波羅蜜。
我們常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行于布施」,這「無所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于所利益的衆生,心裏面不執著;對于能利益衆生的人,就是菩薩自己,也不執著;對于這個布施,利益衆生的這個行動,所需要的這一切一切,也是不執著的。所謂「不執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看他是如幻如化,這是畢竟空的意思。那麼他的心在畢竟空上,用畢竟空爲方便,這樣行布施波羅蜜的時候,就沒有這件事,就不會因爲衆生的故意的觸惱他,就退菩提心,沒有這件事的。而舍利弗尊者就是沒有成就這個無住的般若,所以這個布施沒有圓滿,就退無上菩提心了,那麼這就是沒有到彼岸;沒有到彼岸,所以這個就不是菩薩道了。
但是這個地方還有一點分別,如果舍利弗尊者得阿羅漢果了,也就是得涅槃了,也可以說由生死的此岸,到了無生死的涅槃岸了,也是這樣子。但是大乘佛法裏面說的波羅蜜的這個彼岸,是大乘的般涅槃,是無住涅槃,阿羅漢是沒成就的,所以說阿羅漢還沒能到彼岸,這要到佛才能到彼岸。是現在說「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波羅蜜」是指佛的境界說,所以唯有大乘佛法菩薩道圓滿了,才能得「波羅蜜」的。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1 (1997年于加州大覺蓮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