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
這一部經在南北朝時代、隋唐時代是很多人學習、講說的,後來是逐漸地減少了;講說的少,受持、讀誦的人也不多。但是從《高僧傳》上看,在中國佛教盛行的時代,這部經對于中國佛教的貢獻還是非常之大的。對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的名字,多數的佛教徒還不是太熟悉;可是《大智度論》這部書,可能很多的佛教徒知道這一部書,也有人可能會閱讀過,那一部書,《大智度論》對于這一部經,就是這一部經的注解,就是解釋這一部經的。
我們中國佛教在鸠摩羅什法師沒有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也是有了很多的經,也有很多人學習佛法。就像我們大家聞名的道安法師,他就是常常講這個《放光般若經》。這個《放光般若經》是古代的時候的翻譯,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但是因爲翻譯的文句,有的地方不明白,這個道安法師,他每一年常常的講這個《放光般若經》的,但是因爲文句有困難,講到那裏不能講,就是很遺憾地就是念一念就過去了,就是有這些事情。
可是鸠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之後,翻譯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翻譯了《大智度論》這些書以後,中國佛教徒皆大歡喜;就是所有不容易明白的地方都明白了。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看,鸠摩羅什法師的貢獻是非常大。從人,是這樣說;從經論來說呢,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和《大智度論》了。
從這印順老法師的法語上看,這個《大智度論》當然是印度,是龍樹菩薩作的,可是在印度佛教很久就失傳了、就遺失了,就沒有《大智度論》的流通了,有這種事情。但是我們漢文的中國佛教,到今天還有《大智度論》的存在,這可見我們中國人與般若法門是有甚深的因緣。
我們中國佛教,這個漢文佛教現在的情形,流行最廣的就是淨土法門。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我們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淨土這件事,名之爲淨土法門,這流行得非常的廣,也的確是容易學習、容易修行的,很多人也都願意信受奉行。
對于般若法門,似乎也有很多人願意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本經來說,應該無差別,只是廣略的不同。可是從法門裏面的涵意來說,我們所謂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淨土法門,是往生阿彌陀佛國去得無生法忍的法門,到阿彌陀佛國去得聖道,在這裏不能得聖道;只是念阿彌陀佛,在這裏不能得聖道。要到阿彌陀國去,見佛聞法、修行,而後得聖道的。這個金剛般若法門就是和本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法門,是現在得無生法忍的法門,不是將來,這個性質是不一樣的。你能不能現在得無生法忍?那是又一回事,但是法門的施設是這樣的意思。
在印度的佛教,在正法住世的時代,當然是得聖道的人特別多,沒得聖道的人比較少。當然現在的佛教是相反的,得聖道的人,不知道是誰?那麼沒得聖道的人可能是很多很多,這個原因在那裏呢?就是你學的法門不同,你也沒有想現在得無生法忍;你有這個願嗎?你學習佛法的時候,你曾經說:我現在、我今生要得無生法忍嗎?你有這個願沒有?當然也不能說一個也沒有,可是,總是很少很少,並且在佛法裏面,我們若是一天只是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事情我們不聞不問,也可能不知道什麼事。若是你肯去真實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我們今天的佛教思想混亂,這樣能得無生法忍嗎?是不能的。你的信心都不容易建立,怎麼能得無生法忍呢?這可知道我們中國佛教的衰落。我說這話,好像不是令人歡喜的話,但事實是這樣子。
因爲《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這樣從佛教史上看,從這個教義上去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學習。所以這個大覺蓮社的主人約會我到這兒來,和各位共同地學習,應該學習什麼呢?我就是想到了這部經。
那麼現在,我們就先解釋這個經的題目,《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玄奘法師,唐太宗的時代,從印度回國的玄奘大師,他翻的六百卷的《般若經》,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那麼鸠摩法師翻這一部經,叫《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可以知道,這個「摩诃」就是那個「大」,唐叁藏玄奘法師就是翻個「大」;那麼鸠摩羅什法師,就是保存原來的梵語,叫做「摩诃」。「般若波羅蜜」都是梵語,不是中國話。
若是這一部經和《大般若經》來對觀,是怎麼個情形呢?這個《大般若經》一共是十六會;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鸠摩羅什法師翻這部經,就是十六會裏邊的第二會,我們若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對讀。當然玄奘法師他翻的詳細一點,鸠摩羅什法師翻的略一點,但是有《大智度論》作注解,那倒是非常的重要。
《大般若經》的六百卷,一共十六會,或者說十六分。那麼第一會就是四百卷,這四百卷是最詳細的,最詳細的說法。那麼第二會就是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會、第叁會就比較略了一點,那麼第叁會,第二會、第叁會,第四會、第五會就是更略了。這樣說呢,就是第四會、第五會,就是第四分、第五分是略;那麼第一分是詳;而現在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適中的,它也不是太詳細、也不是太略的,而它裏邊是非常的圓滿。
這裏面的意思,據歐陽竟無的研究,他把《大般若經》,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第二會,他一共分了五會,分了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舍利子般若」,或者是說「舍利弗般若」;第二部分就是「須菩提般若」。第叁會叫做「信解般若」,「信解般若」裏面有「帝釋般若」和「彌勒般若」,那麼這是第叁。第四是「實相般若」;第五是「方便般若」;就是分這麼五個大部分。現在這個〈道樹品〉就是在「方便般若」裏面,在這個裏面的。這個「舍利弗般若」說這個菩薩的智慧,說菩薩的勝義谛和世俗谛的道理。「須菩提般若」說菩薩的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說這個,這個大意是這樣。
第二種「信解般若」分兩部分:一個是「帝釋般若」、一個是「彌勒般若」。這個「帝釋般若」這個地方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贊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功德無量,無量無邊的,那個文倒是說得非常的廣,那麼這是「帝釋般若」。這樣子贊歎《般若經》的功德廣大,我們這些初學習般若的人,會生起歡喜心,也就引起了興趣,歡喜學習,是這樣意思。這個「彌勒般若」就是程度深了一點,他不斷地學習,他就能夠深入到法性,能有這樣的作用。那麼這兩種合起來,叫做「信解般若」。這個「實相般若」,就是已證悟到不退轉了,那都是聖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菩薩了,那麼這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通常說呢,就是初證無生法忍,入初歡喜地的時候,他通達了諸法實相,就是通達真如的道理了,這個時候叫做「實相般若」。這個「方便般若」,就是大悲心廣度衆生的境界,乃至到得無上菩提;那麼到佛的境界的時候,實相般若、方便般若都是究竟圓滿了,是這麼一個次第。
現在我們這裏說的,剛才我說過,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面這個〈道樹品〉是屬于方便般若的,而方便般若裏面又是特別廣。我這一段是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在全部的《大般若經》裏邊的這個地位,是屬于〈方便般若〉,這樣意思。
現在就解釋這個題目。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四
這個「摩诃」剛才我們說過,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師,他翻一個「大」。那麼這個「大」是什麼意思呢?實在也就是大乘的意思。在《瑜伽師地論》裏面解釋這個「大」,有七種大:第一個是法大,第二個是發心大,第叁個是勝解大,第四個是增上意樂大,第五個是資糧大,第六是時大,第七是圓證大,這有七種大。
第一個是「法大」,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十二分經;長行重頌並授記,一共是十二分。而這個十二分經,就是包括了小乘的叁藏在內,而又有大乘的叁藏,大乘的戒定慧、經律論叁藏,統合起來,名之爲十二分經,所以叫做「大」。就是包括小乘在內,而又能超越小乘,所以名之爲「大」,那麼這是「法大」。這樣說這個「法」呢,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
第二個是「發心大」:「發心大」就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他發無上菩提心了,就是我們平常的凡夫,心裏面虛妄分別的這種人,他接觸了十二分教,就是接觸了佛法以後,他感覺到自己,我應該做一個大人,我應該成佛,我不應該做普普通通的凡夫的這種人;他對于佛所證悟的無上菩提,他有很虔誠的、很誠懇的、很深刻的願力,我要得無上菩提,他有這樣的願。就像我們社會上的有些人,他現在在政府裏是個小職員,但是他內心裏面有個願:我要做總統。他不是隨便說,他是有計劃的,很堅定地有這樣的願。譬如做生意的人,看見別人能賺錢,喔!我也要做這個事;也要做這個事,他也有他的條件,他也能做這樣的計劃,一步一步這樣做,他有了這樣的計劃。
現在這個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對佛法也是一樣,觀察社會上的情況,衆生的顛倒、迷惑、苦惱,都沒有人來救護他。一學習了佛法認爲,哦!佛法是世間上的明燈,真能夠解決衆生的苦惱的問題的。不像世間上的有智慧的人,從曆史上看,曆代的這些大智慧人,都是說救世民于水火而登衽席。啊!衆生很苦,看秦始皇好像是……焚書坑儒,他好像是罪過太大了,由我來!來了以後,老百姓還是一樣的苦惱。但是不說這個,總是有個因緣的時候,他心裏面會發動起來:我要做皇帝!是這樣意思。
現在佛教徒中,我們佛教徒也不算少,也有多少人。但是其中能有多少人,他心裏面堅定地:我要作佛!我要成佛!那麼這就叫做「發心大」。他能發這個心,我不做一般的凡夫…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