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你若罵我、我就罵你,我不做這種人;我要做一個大人,那麼這是發心大。當然,我們佛教裏面,各地方的佛教的團體,也常常會傳菩薩戒這件事,也有很多人發心受菩薩戒;而發心受菩薩戒,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都是真實地那樣發無上菩提心嗎?我們不要那麼要求,就是大家都在學習,學習發無上菩提心,就好了,也就好了。如果說是受了菩薩戒,把這個學習停下來了,沒有學做菩薩,而學做一般的凡夫,那是退了,那就是退了,那就不是了。那麼這叫做「發心大」。
法大、發心大;這個「勝解大」是什麼呢?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當然你發心很大,但是反觀自己,很多很多都不足,自識不足之人,很多的事情都不及格!所以要努力地學習佛法,要深刻地學習佛法的。深刻地學習佛法的結果呢,他就對于佛法有殊勝的信解。有殊勝的信解就是不可以動搖的,他從文字的佛法的學習,他得到了一個堅定的智慧,他對于佛法真理這個信心非常的牢固,任何人用什麼樣的知識、什麼樣的智慧,你想動搖他的信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叫做「勝解」。我們通常說對于佛法要有信心,可是佛教裏面的道理,這個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智慧而生出來信心。不是說:你告訴我,說這是真理,我不是因爲你這句話有信心的;是由他自己學習佛法,開了智慧;由智慧發出信心,所以這正是智信,佛教的理論的確是智信,不是迷信。那麼這時候叫做「勝解大」;法大、發心大、勝解大。
第四個是「增上意樂大」。增上意樂大,這個「勝解大」這個地方,他就是開始修行了。明白一點說,當然是修學六波羅蜜,但是這時候還是凡夫菩薩,還不是聖人。那麼六波羅蜜裏面有個禅波羅蜜;禅波羅蜜是什麼呢?就是四念處,由四念處這麼學;學習到增上意樂大的時候,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這個時候呢,由于長時的學習和修行,他見到法性理了。不是從文字上,什麼叫做真如?什麼叫做法性?不是這個意思。是由在他的禅定裏面得到清淨無分別的智慧,與法性理相應了。我聽說糖是甜的,但是沒有吃過;現在這個糖是入在口裏,喔!甜是這樣子!這個證悟法性理也是這樣子;我聽人說,從文字上的學習,說真如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或者是空而不空,各式各樣的解釋,這不算數;非要經過長時間的專精思惟,加上禅定的力量,這個清淨無分別的智慧生起來了,生起來了,這時候見到這個真如理究竟是什麼樣子?他見到了,他契合了,當然,那是無分別的境界。這個時候他有大歡喜心,所以叫「增上意樂」,他這個時候也會有大悲心要廣度衆生。
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雖然從文字的佛法上的學習,也感覺到應該發大悲心廣度衆生,但是自己很多的條件不夠。現在這個增上意樂這個時候有能力了,他有度化衆生的能力了,也有自己修行的能力;自己修行能力也有了,廣度衆生的能力也有了,所以發大歡喜心,所以叫做「增上意樂」。
法大、發心大、勝解大、增上意樂大,那麼第五個就是「資糧大」。那個「資糧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他用無所得的般若的智慧,和無相的大悲心廣度衆生。廣度衆生裏面修了無量無邊的福德,積集了無量無邊的智慧,這些福德和智慧是得無上菩提的因緣,所以叫做「資糧大」。「資糧」就是「因」的意思,得無上菩提的因緣,這是「資糧大」。這個地方有一點分別,說我們在沒得聖道的時候,我也能發清淨心,無條件的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也是積集無量的福德、積集無量的智慧,但是你沒有成就般若的智慧,這個無漏的清淨無所得的智慧沒成就,你所栽培的福德、智慧都是有漏的,就是有所得的、有執著,與執著心相應的福德、智慧,這個福德、智慧不能作成佛的資糧的;能作個遠因可以。那麼現在得無生法忍以後,他有無漏清淨的智慧了,也有這個無相的大悲心了。由這樣的悲心和智慧,發動出來的六波羅蜜、發動出來的萬行普度衆生,所栽培的福德、所栽培的智慧是無漏的;這個清淨無漏的福德、智慧可以爲無上菩提作因緣,所以叫做「資糧大」。可是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栽培的福德、智慧資糧,雖然不是無漏的,但是也能爲無漏的福德、智慧作增上緣,能作增上緣,也還是不錯的,也還是很重要的。那麼這是第五,是「資糧大」。
第六是「時大」。這個「時大」是什麼呢?就是時間,就是行菩薩道的這個人,他要叁大阿僧祇劫,這樣子栽培福德、智慧資糧,才能圓滿得無上菩提的,所以時間也特別長。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若是得這個阿羅漢果,就不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這個利根的人,叁生可以得阿羅漢果,叁生;譬如說這一生栽培善根,他也能夠學習佛法,也是栽培了善根;第二生又繼續地栽培善根,使令善根成熟了、特別殊勝了。第叁生再來的時候,再來做人,他沒有墮落,那麼第叁生做人的時候,他能夠得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因爲前兩生栽培的善根,這個時候也發生了力量,就能夠得禅定了。在禅定裏面修四念處,馬上可以得叁果,就是初果、二果、叁果,一下子可以得叁果;如果沒得禅定,得未到地定,那就要先得初果,而後得二果、得叁果。若是這種人,這個利根人,叁生就能得阿羅漢的這種利根人,他會得禅定,得禅定,修四念處的時候,一下子就得叁果,再進一步繼續努力,就得四果阿羅漢了;所以叁生可以得阿羅漢果,這是利根人。若是鈍根的聲聞人要六十劫,要六十劫才能得。
那麼這個辟支佛,利根的要四生,鈍根人要一百劫,就是要比聲聞人時間又長了一點;但是還不如菩薩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所以這個時間也是「大」。從經論上對于阿羅漢、辟支佛和佛,由因得果的時間上看,沒有人可以占便宜的,沒有人能占便宜,沒有這個道理。你若想要有大的成就,你就是要長時期地要努力,而且要更長、更多的時間要努力的。當然,我們人總是容易歡喜撿便宜;你修行多少年了,你把你那個巧妙的方法告訴我,我一下子就和你一樣,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密宗說是「即身成佛」,實在來說,就是即身得無生法忍,這是可能的;即身得無生法忍是可能的。我們漢文的密宗,在唐朝的時候傳到日本去,日本的出家人到我們這兒來學習了密,然後回到日本去,就弘揚這個密。弘揚這個密,他就對那些日本人說:密宗的殊勝,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說那麼你就成佛,我看看!啊!那個人也不簡單!他就是……當然在中國學習的時候,他也是很用功,到了日本回去傳揚的時候,他就修觀,手結印、口誦密咒、心裏面修止觀。大概是時間可能不是很長,就現了佛身的身相;現了佛的身相;哎呀!真是即身成佛了。但是過一會兒,這個境界就過去了,這叫「加持成佛」,並不是這個人真是成佛了,叫「加持成佛」。就是你修這個法門,那個法門主加持你,現出來佛的相而已;你的內心還是原來的境界,沒有到佛的境界。
所以若是從顯教來說呢,所謂「即身成佛」,就是得無生法忍就是了,你能得無生法忍已經很不錯了,已經了不起了。說是能夠得究竟的無上菩提,十地圓滿、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佛;你一生就成佛了,沒有這回事情的。就是一生,你即身能得無生法忍,這是可能的,就是像小乘佛教說是叁生可以得阿羅漢果;大乘佛教呢,假設你是利根的,也可以叁生得無生法忍,這是可能的。因爲前兩生的栽培,由這一生得到禅定了,在禅定裏面修禅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那就可能得無生法忍,這是可能的。所以這個叁大阿僧祇劫,這經論上都是這樣說呢,這是超越了小乘的阿羅漢和辟支佛,這個時間特別久,所以才能得無上菩提的,所以叫做「時大」。
第七個是「圓證大」,就是圓滿的證悟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就是叁大阿僧祇劫究竟圓滿的果,成佛了。那麼前六種「大」是因,後一「大」是果,因圓果滿了,那麼這叫做「七大」。
現在這裏面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摩诃」也就是大乘的意思,就是大乘的《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大乘」,怎麼叫做「大乘」呢?就是要具足這七種「大」,就名之爲「摩诃」了,是這樣意思。
「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再講這個「般若」。「般若」,這個道安法師,我們剛才講這個晉朝的,不是東晉、是西晉。這個道安法師是在鸠摩羅什法師以前,鸠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的時候,道安法師已經不在了,那個時候有《放光般若》翻譯到中國來。那麼這個道安法師,他翻這個「般若」,翻一個「清淨」,翻個清淨的意思,但是在我們現在念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下面,前面文、後面文,也有翻個「遠離」的意思,也有遠離的意思;那麼也有翻個「智慧」。那麼這就是,這個「般若」的智慧是清淨的、是遠離的意思;就是遠離這些汙染,所以也是清淨的;清淨的,所以是遠離汙染的。我們這個凡夫也是有智慧,的確也也有些人智慧很高、智慧很大,的確是不同,對于社會上有貢獻這種人。但是凡夫這個智慧不清淨,沒能遠離汙染,是不清淨的。
我們說這個智慧不清淨這個話,怎麼叫做「智慧不清淨」呢?我舉一件事,舉出一件事,有可能就會知道這個智慧不清淨。怎麼叫做「不清淨」呢?就是別的人,譬如某甲和某乙有利害的沖突,由這個某丙來做評斷,說得很有道理、很公平,很公平地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某甲和某乙心裏面都很平、很舒服,認爲他評論得是對的,承認了,那麼大家認爲某丙這個人是有智慧,而且很公平、很好。但是這個某丙若自己和別的人有利害沖突的時候,他就不公平了,因爲若公平的話,自己要吃虧的;爲了要占便宜,就不要講道理,就是不公平了,這可以知道,這個某丙的智慧是不清淨,就是有私心…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