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界,你若骂我、我就骂你,我不做这种人;我要做一个大人,那么这是发心大。当然,我们佛教里面,各地方的佛教的团体,也常常会传菩萨戒这件事,也有很多人发心受菩萨戒;而发心受菩萨戒,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都是真实地那样发无上菩提心吗?我们不要那么要求,就是大家都在学习,学习发无上菩提心,就好了,也就好了。如果说是受了菩萨戒,把这个学习停下来了,没有学做菩萨,而学做一般的凡夫,那是退了,那就是退了,那就不是了。那么这叫做「发心大」。
法大、发心大;这个「胜解大」是什么呢?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当然你发心很大,但是反观自己,很多很多都不足,自识不足之人,很多的事情都不及格!所以要努力地学习佛法,要深刻地学习佛法的。深刻地学习佛法的结果呢,他就对于佛法有殊胜的信解。有殊胜的信解就是不可以动摇的,他从文字的佛法的学习,他得到了一个坚定的智慧,他对于佛法真理这个信心非常的牢固,任何人用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智慧,你想动摇他的信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叫做「胜解」。我们通常说对于佛法要有信心,可是佛教里面的道理,这个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智慧而生出来信心。不是说:你告诉我,说这是真理,我不是因为你这句话有信心的;是由他自己学习佛法,开了智慧;由智慧发出信心,所以这正是智信,佛教的理论的确是智信,不是迷信。那么这时候叫做「胜解大」;法大、发心大、胜解大。
第四个是「增上意乐大」。增上意乐大,这个「胜解大」这个地方,他就是开始修行了。明白一点说,当然是修学六波罗蜜,但是这时候还是凡夫菩萨,还不是圣人。那么六波罗蜜里面有个禅波罗蜜;禅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是四念处,由四念处这么学;学习到增上意乐大的时候,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时候呢,由于长时的学习和修行,他见到法性理了。不是从文字上,什么叫做真如?什么叫做法性?不是这个意思。是由在他的禅定里面得到清净无分别的智慧,与法性理相应了。我听说糖是甜的,但是没有吃过;现在这个糖是入在口里,喔!甜是这样子!这个证悟法性理也是这样子;我听人说,从文字上的学习,说真如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或者是空而不空,各式各样的解释,这不算数;非要经过长时间的专精思惟,加上禅定的力量,这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生起来了,生起来了,这时候见到这个真如理究竟是什么样子?他见到了,他契合了,当然,那是无分别的境界。这个时候他有大欢喜心,所以叫「增上意乐」,他这个时候也会有大悲心要广度众生。
我们在凡夫的时候,虽然从文字的佛法上的学习,也感觉到应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但是自己很多的条件不够。现在这个增上意乐这个时候有能力了,他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了,也有自己修行的能力;自己修行能力也有了,广度众生的能力也有了,所以发大欢喜心,所以叫做「增上意乐」。
法大、发心大、胜解大、增上意乐大,那么第五个就是「资粮大」。那个「资粮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他用无所得的般若的智慧,和无相的大悲心广度众生。广度众生里面修了无量无边的福德,积集了无量无边的智慧,这些福德和智慧是得无上菩提的因缘,所以叫做「资粮大」。「资粮」就是「因」的意思,得无上菩提的因缘,这是「资粮大」。这个地方有一点分别,说我们在没得圣道的时候,我也能发清净心,无条件的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也是积集无量的福德、积集无量的智慧,但是你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这个无漏的清净无所得的智慧没成就,你所栽培的福德、智慧都是有漏的,就是有所得的、有执着,与执着心相应的福德、智慧,这个福德、智慧不能作成佛的资粮的;能作个远因可以。那么现在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有无漏清净的智慧了,也有这个无相的大悲心了。由这样的悲心和智慧,发动出来的六波罗蜜、发动出来的万行普度众生,所栽培的福德、所栽培的智慧是无漏的;这个清净无漏的福德、智慧可以为无上菩提作因缘,所以叫做「资粮大」。可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栽培的福德、智慧资粮,虽然不是无漏的,但是也能为无漏的福德、智慧作增上缘,能作增上缘,也还是不错的,也还是很重要的。那么这是第五,是「资粮大」。
第六是「时大」。这个「时大」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就是行菩萨道的这个人,他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样子栽培福德、智慧资粮,才能圆满得无上菩提的,所以时间也特别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若是得这个阿罗汉果,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利根的人,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三生;譬如说这一生栽培善根,他也能够学习佛法,也是栽培了善根;第二生又继续地栽培善根,使令善根成熟了、特别殊胜了。第三生再来的时候,再来做人,他没有堕落,那么第三生做人的时候,他能够得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因为前两生栽培的善根,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力量,就能够得禅定了。在禅定里面修四念处,马上可以得三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一下子可以得三果;如果没得禅定,得未到地定,那就要先得初果,而后得二果、得三果。若是这种人,这个利根人,三生就能得阿罗汉的这种利根人,他会得禅定,得禅定,修四念处的时候,一下子就得三果,再进一步继续努力,就得四果阿罗汉了;所以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这是利根人。若是钝根的声闻人要六十劫,要六十劫才能得。
那么这个辟支佛,利根的要四生,钝根人要一百劫,就是要比声闻人时间又长了一点;但是还不如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所以这个时间也是「大」。从经论上对于阿罗汉、辟支佛和佛,由因得果的时间上看,没有人可以占便宜的,没有人能占便宜,没有这个道理。你若想要有大的成就,你就是要长时期地要努力,而且要更长、更多的时间要努力的。当然,我们人总是容易欢喜捡便宜;你修行多少年了,你把你那个巧妙的方法告诉我,我一下子就和你一样,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密宗说是「即身成佛」,实在来说,就是即身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即身得无生法忍是可能的。我们汉文的密宗,在唐朝的时候传到日本去,日本的出家人到我们这儿来学习了密,然后回到日本去,就弘扬这个密。弘扬这个密,他就对那些日本人说:密宗的殊胜,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说那么你就成佛,我看看!啊!那个人也不简单!他就是……当然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他也是很用功,到了日本回去传扬的时候,他就修观,手结印、口诵密咒、心里面修止观。大概是时间可能不是很长,就现了佛身的身相;现了佛的身相;哎呀!真是即身成佛了。但是过一会儿,这个境界就过去了,这叫「加持成佛」,并不是这个人真是成佛了,叫「加持成佛」。就是你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主加持你,现出来佛的相而已;你的内心还是原来的境界,没有到佛的境界。
所以若是从显教来说呢,所谓「即身成佛」,就是得无生法忍就是了,你能得无生法忍已经很不错了,已经了不起了。说是能够得究竟的无上菩提,十地圆满、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佛;你一生就成佛了,没有这回事情的。就是一生,你即身能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就是像小乘佛教说是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大乘佛教呢,假设你是利根的,也可以三生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因为前两生的栽培,由这一生得到禅定了,在禅定里面修禅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那就可能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所以这个三大阿僧祇劫,这经论上都是这样说呢,这是超越了小乘的阿罗汉和辟支佛,这个时间特别久,所以才能得无上菩提的,所以叫做「时大」。
第七个是「圆证大」,就是圆满的证悟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究竟圆满的果,成佛了。那么前六种「大」是因,后一「大」是果,因圆果满了,那么这叫做「七大」。
现在这里面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摩诃」也就是大乘的意思,就是大乘的《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个「大乘」,怎么叫做「大乘」呢?就是要具足这七种「大」,就名之为「摩诃」了,是这样意思。
「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再讲这个「般若」。「般若」,这个道安法师,我们刚才讲这个晋朝的,不是东晋、是西晋。这个道安法师是在鸠摩罗什法师以前,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的时候,道安法师已经不在了,那个时候有《放光般若》翻译到中国来。那么这个道安法师,他翻这个「般若」,翻一个「清净」,翻个清净的意思,但是在我们现在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面,前面文、后面文,也有翻个「远离」的意思,也有远离的意思;那么也有翻个「智慧」。那么这就是,这个「般若」的智慧是清净的、是远离的意思;就是远离这些污染,所以也是清净的;清净的,所以是远离污染的。我们这个凡夫也是有智慧,的确也也有些人智慧很高、智慧很大,的确是不同,对于社会上有贡献这种人。但是凡夫这个智慧不清净,没能远离污染,是不清净的。
我们说这个智慧不清净这个话,怎么叫做「智慧不清净」呢?我举一件事,举出一件事,有可能就会知道这个智慧不清净。怎么叫做「不清净」呢?就是别的人,譬如某甲和某乙有利害的冲突,由这个某丙来做评断,说得很有道理、很公平,很公平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某甲和某乙心里面都很平、很舒服,认为他评论得是对的,承认了,那么大家认为某丙这个人是有智慧,而且很公平、很好。但是这个某丙若自己和别的人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他就不公平了,因为若公平的话,自己要吃亏的;为了要占便宜,就不要讲道理,就是不公平了,这可以知道,这个某丙的智慧是不清净,就是有私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