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波罗蜜」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远离的意思、一个是究竟圆满的意思。你远离了生死的苦恼,得到解脱了,那也可以说是「波罗蜜」。一个是应该做的事情究竟圆满了,才名为「波罗蜜」,这两个意思。那么小乘人说,是远离了爱烦恼、见烦恼,三界的生死,得到了涅槃,也可以这样说到彼岸;但是若按照大乘佛法来说,没有圆满,没有究竟圆满,所以这里说的「波罗蜜」不是小乘佛法的「波罗蜜」。
这个「般若」和「波罗蜜」,这里边还有一个分别,这个「般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他能够照见诸法实相的道理,那么这叫做以明照为义,这个「般若」。这个「波罗蜜」呢,是远离了一切的烦恼、一切的污染,究竟无上菩提了,这个意思。这两个意思,实在也就是一个意思;由于你有般若的智慧的明照,才能远离一切垢染,才得到波罗蜜;你成就了无垢染的波罗蜜,你才成就了般若,所以这个「般若」和「波罗蜜」,是一而二的意思。但是也有些差别,「般若」也可以说是因,「波罗蜜」是果,也可以这么说,由因而果,故名「般若波罗蜜」。
在经里面说呢,这个六波罗蜜,其他的五波罗蜜由般若波罗蜜的领导,才能达到无上菩提;没有般若的领导,是不能到无上菩提的。像刚才说到舍利弗尊者退菩提心这件事,就是他没有般若波罗蜜,所以那个布施不是波罗蜜。那么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世间的智慧都是一样,没有这个佛法的般若,那前五波罗蜜不能得到无上菩提,所以「般若波罗蜜」的重要。《金刚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是这样的重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事情,或者禅定,是共于外道的,其他的宗教也有这些事情;唯独般若波罗蜜是佛教所特殊的、所特有的,不共于其他外道的。所以我们若是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能学习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如果不学习般若波罗蜜,只是学习这五个法门,与外道是共有的。要学习了般若波罗蜜,才能超越了其他的宗教,才有佛法的气氛,才有佛教的气氛的。我们佛教徒能不能做到?那是一回事,但是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所以我们说:什么是佛法?如果我们说:「一切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这种话不能表示佛法的精神,不能表示这个意思的。劝人为善,当然都是好,但是没有般若的时候,那个善那件事,里面有罪过,那个善里面有罪过的。若是有般若波罗蜜,那个善是没有过失的,它真实地能利益人的。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这个善法,不一定对你……完全是令你满意的,你可能会因为这个善引来苦恼。譬如说我们若没有般若的智慧,我们去做功德,做了功德,当然我们可能不只做一种功德,可能连续地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来生可能在人间,也可能到天上去,这功德会使令你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这种果报都是无常的了,到了无常以后,又等于零了,还是继续地流转生死。其中还有一件事,尤其是在人间;到天上去,你享受了如意的果报,享天福,唯独这个欲界天,这个帝释天有可能和阿修罗作战,有的时候也会作恶,有这些事情。但是在人间呢,福德大的人权力大,容易做恶,因为你虽然是做过功德,但是你的贪瞋痴,你思想上的问题没解决,因为你福报大、你的权力大,你的贪瞋痴若动作的时候也是不得了,也会做很多恶;做了很多恶,将来又到三恶道去了。那么这样说呢,以前若没有般若的关系而做的功德的时候,虽然是享受了人天的福报,但是有可能因此引你到三恶道去,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是有这个问题。
若是你做功德的时候,你用佛法的般若波罗蜜去观,去观察一下,你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在一个地区做了很多利益这个地区的广大民众,为他们谋福利,你加上一点佛法的气氛的话,用这个无常,用这个般若波罗蜜观一下,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是如幻如化的,你观察一下,这里面有事情;有什么事情呢?将来你得果报的时候,你那个时候,你这般若的气氛也会发生作用,你就可能不受这个福报所迷惑,还能觉悟。人家说是:富贵学道难,这个富贵的境界把你迷惑了,你没有时间,学习佛法的时间没有,因为他不拿这件事作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所以没有时间学佛法了。若是你在当初,你在造因的时候、做功德的时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你用这无住的般若的智慧加上去,加上你这个做功德的事情,你做一回功德,你就回向一下,用这般若的智慧来回向、来熏习一下,你将来得果报的时候,那个般若的智慧也出来,虽然是照样地得到人天的福报,人间的富贵的境界,或者天福的境界,但是你以前熏习过那个般若,它也出来;出来的时候,也是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那么迷惑,迷惑得不是那么重;若是遇见佛法的时候,你还能继续地学习佛法,继续地做功德,而不会为这个福报所迷;我没有时间!我没得闲!不会的,他不会这样子,不会迷惑。
所以这个般若,在我们佛教徒来说,是非常重要。没有般若,也是做功德;有了般若,用般若做功德,是不一样,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说:我不要学习佛法,我去做功德就好了!贬斥学习佛法这件事,是不对的;贬斥学习佛法是不对的。因为佛法,这个经律论是佛菩萨的智慧,不是我们凡夫的智慧,那么你学习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的智慧是最高明的,是最高明的,能破一切黑暗、破一切无明烦恼的,我们学习佛菩萨的智慧,就能破我们的无明黑暗,能提高我们的品德,同样是做功德,但是不同了,和那个没有般若而做功德的情形不一样。所以我们,你自己若决定不学习也罢了,你不要障碍别人学习般若,你若障碍的时候,罪过更是大了,断学般若,罪过还是很大的。
所以在六波罗蜜里面,前五波罗蜜也是很重要;这个般若波罗蜜是更重要。但是只是般若,没有前五波罗蜜也不行,你只是讲,但不做,你又不去布施、也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是一个般若,也没有作用,这不行。像一个军队,只有一个空空的司令官,没有军、没有兵,你那个司令能有什么作用呢?也不行。所以只是行前五波罗蜜,也不美满;只是一个般若,也是不圆满。所以应该合起来,有前五波罗蜜,也有般若波罗蜜;有般若波罗蜜,也有前五波罗蜜,合起来,这样子呢,能使令我们由凡而圣,可以慢慢地、慢慢地得无上菩提,所以这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
再讲这个「经」,「经」这个字我,还是讲一讲。这个「经」,是个「线」的意思,梵文修多罗翻到中国话,是个「线」的意思,就是做衣服那个「线」,是那个意思。为什么说是「线」呢?譬如这个花、这个草木,这个花一朵一朵的,你若放在那个案上,若风一吹,就散失了、失落了,若用线把它连贯起来呢,变成一个华鬘,风就吹不散,吹不散。这譬喻佛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一部经一部经,佛教徒……,大迦叶尊者对于佛教的贡献就是这一点,他发动要结集,就是大众僧在一起,由一个人把它诵,一部一部经地诵,经大众听他诵的来鉴定对不对,说这部经是对的、是佛说的,这部经是佛说的,是佛说的,这样把它编集起来。这样子编集了以后呢,佛法、非佛法是不混乱,而又容易继续住持下去,而不容易灭亡;佛法能永久地住持下去,而不会灭掉的。那么这就像那个线把这花贯了以后,会有这样的意思,所以用这样的意思,所以就称之为「线」。但是我们佛教的大德在翻译的时候,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线」,这也是不大好,在我们汉文,我们中国的汉人来说,这样说是不大圆满。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圣人,他的著作称之为「经」,那我们也就这样,称之为「经」好了,而经也有线的意思。这样说呢,就是这些历代大德的解释,就给他一个更好的解释,就称之为「贯摄」的意思,用线把花连贯起来,就是由结集使令佛法可以不失掉,继续永久地住持,这样子叫做「贯摄」,把它连贯起来。连贯起来这个地方,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众生,是这样的根性,佛就为他安排了这样的法门,这叫做「贯」。「摄」呢,用这样的法门来饶益这样的众生,所以叫做「摄」。这个「摄」就是拿过来,摄取过来;譬如这个人在水里面要淹死了,把他救出来,那叫做「摄」,或者这样意思。那么这样呢,这个「经」就是「贯摄」的意思,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利益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得无上菩提的,所以叫做「经」。
这样说呢,「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个体,「经」是个作用的意思,它能饶益一切众生,这么说。或者说这个「经」是以语言文字为体性的,佛在世的时候说法,就是用语言文字说,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法门的道理,这个语言文字是能诠显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所诠显的,就刚才说那个「文字般若」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能诠和所诠合起来,名之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么也可以这样讲。
这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的名题。如果说是我们……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的宗旨,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这样说呢,那么可以拿《金刚经》那几句话来表示,就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般若的一个宗旨。你自己修行也是这样子,你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也是应该无住,不管是自己的举心动念也好,为众生说法也好,都是要无住,这就是《般若经》的宗旨。我在修因的时候也是无住,得果的时候也是无住;得果的时候是无所得,修因的时候也是无所得,他心里面都是不执着的。不像我们凡夫做了什么事情都是执着,我怎么怎…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