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P2

  ..续本文上一页么的,我的功劳很大,我怎么怎么的,有这些事情;所以社会上的事情就是常常会有烦恼。

  

  这个禅宗的禅师说一句话:「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当然他说这句话,是形容这修行的境界,但是这件事也是,世间上的事情是这样子。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的问题!我、我所的问题,就是会发生这件事。说是这个汉高祖刘邦杀功臣这些事情;这个唐太宗的时候,他也是向他的臣说:「我就是避免杀功臣,但是有的时候令你生气」,唐太宗说这个话,有这些事情。而在佛法里面呢,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观一切法空,如幻如化、无我、无我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时候没有这些事情,没有这些因为有、无、寒、热,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而引起分别心、引起烦恼,没有这件事,这也就是佛法高明的地方;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就不行。

  

  那么我们现在,看我们今天的佛教是什么?我看就是缺少「般若波罗蜜」,缺少般若。这个仁俊老法师说什么呢?「福报狂,智慧荒」。「福报狂」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直地去求这个福,这个福越来越大、不得了,心都狂起来,你不如我!就是这样子。「智慧荒」呢,没有般若的智慧。当然你去执着这个……福报也是需要的,也不是说不好,但是若没有般若的时候,这个福报就会令你苦恼,福报令你苦恼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智慧荒」,不应该是「福报狂」。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里面的意思,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得非常多,我们今天就简单地把这个题目讲到这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僧睿译

  

  这个「姚秦」是个时代,就是西晋的末年,这五胡十六国的那个时期的一个朝代。「三藏法师」是对鸠摩罗什的一个尊称,是凡翻译经的这些大德,都称之为「三藏法师」,我们中国佛教有这样的一个习惯。那么「鸠摩罗什」翻个「童寿」,按今天我们中国来说,他是中国人,就是龟兹国人,龟兹国人就是新疆,在新疆里面一个县。共这个僧睿法师翻译的。

  

  鸠摩罗什法师他这个传记,当然我们常常听经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但是其中有一件事应该常常地把它提出来,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情应该提出来呢?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原来是小乘佛教学者,后来他遇见大乘佛教学者了,他经过了一番的辩论,经过他内心深入地观察,他回小向大了,相信大乘了,是这样子。在印度的佛教里面,翻译《涅槃经》那位昙无忏也是小乘佛教,他回小向大了;唯识宗的那个,这很有名的那位世亲菩萨,也是回小向大;无著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哥哥,他原来也是小乘佛教的学者,后来变成大乘佛教,也是回小向大,而这些人的智慧都是非常高的,不是糊涂人,他们是由小而大。我们今天中国的佛教呢,似乎是有一点相反,就是南传佛教来到中国佛教来了,来了是很好,南传佛教也是佛法,也能令我们了脱生死、能得圣道,我们应该欢迎。但是南传佛教学者说我们北传,说了一些坏话,我们北传的佛教徒对于大乘佛教没有深入地学习,就是退大取小,就是欢迎小乘佛教,排斥大乘佛教,这个事情是不对的。

  

  道树品第七十一

  

  这个「道树品」:这个「道」,就是无上菩提道。「树」,也就是无上菩提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那么这个地方也是这样意思,就是用这个树来譬喻这个道,譬喻这个菩提道。这个「菩提道」这句话,我们就这么讲也应该是明白了,但是我认为还不是太明白。这个「道」是个通达的意思,由此处到彼处,中间这个道路,要经过这个道路才能去,才能到那里,无障碍,无障碍的意思。就是由凡夫这里,能到圣人那里;由初得无生法忍,经过十地菩萨到无上菩提那里,这叫做「道」。而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当然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呢,而这个慧是最重要的,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这个戒和定也是道,但是你若没有这个慧的时候,不能得解脱,只是戒、定,还不能得解脱;是由戒、定的支持的力量,你去学习智慧,学习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成功了,得解脱,由慧得解脱。这个戒、定虽然不能得解脱,但是能为慧作增上缘,这个慧得到戒、定的增上缘才能解脱,所以也还是,六波罗蜜也就是戒定慧,三十七道品也是戒定慧,所以大家要合起来,但是般若还是最重要的。

  

  那么这样说这个「道」也就是,什么是「道」?就是戒定慧,但是慧是最重要的,所以也可以说,什么叫做「道」?就是慧,就是般若。因为有般若,有戒、定支持的般若波罗蜜,可以通达无碍地到无上菩提那儿去,所以它叫做「道」,无障碍的。智慧若是一失掉了,这障碍就出来了,没有障碍也有障碍了。有戒、定而又有智慧的时候,有障碍就变成无障碍,所以名之为「道」,你就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过去。如果有障碍的时候,有道变成无道了,没有道路可以通过去,障碍住了。

  

  这里说呢,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在努力地学习佛法,又努力地去弘扬佛法,他目的何在呢?就是为了求这个无上菩提道,求这个道。求这个道干什么呢?要利益一切众生;因为没有道的时候不能利益一切众生,要得了道,然后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个道可以分两个意思:一个是自己修行,无障碍、有戒定慧来自己修行;一个是广度众生,都可以名之为道。

  

  这样这个「菩提树」,也通于自利、也能利他。这样子用这个「树」来譬喻这个「道」,使令我们更容易明白什么叫做「道」?「道」也能自利、也能利他。而这个「树」呢,它能长出花、长出果来,有叶、有花、有果、有荫凉,大树这个枝叶,这个躯干,婆娑。这太阳太热了,到下面得到阴凉;那个花,我们也可以用,果,我们也可以用,会得到利益,能够利他。这就是说菩萨若得了无上菩提道了,也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这是表示这个意思。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

  

  这一品的大意是说什么呢?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要修行,一个是自己修行,也广度众生,是说这件事。说这件事,你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有般若相应的,你修行的时候要有般若与你的心相应的,要有般若的智慧与你的心相应,这样子去修行去的。若没有般若,这是不符合菩萨道的,你是不能求菩萨道的。这一品的大意就是这样意思。

  

  这一品,一共分七大段。分七段,第一段就是明这个菩萨发心修行的时候,要用无着的智慧来修行,你自己修行也好、你度化众生也好,你心里要不执着,你能这样子自利、利他,这是最希有的、最可赞叹的、最可尊重的,是这样意思。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是和前面那一品相连接的话,须菩提尊者就对佛说。须菩提是个大阿罗汉,得无诤三昧的,也就是观一切法空,他这个智慧也是特长,又能有慈悲心,不恼乱众生,所以和菩萨有点相似;菩萨也是大悲心嘛!他「白佛言」,对佛说。「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说是佛,上一品、前一品说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太深奥了,太深奥了!使令我们一般的浅薄的智慧感觉到难,感觉到难以学习、难以修行的。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前面说「甚深!」就是这一句话。怎么叫做「般若波罗蜜甚深」呢?「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诸菩萨摩诃萨」,「世尊」是须菩提尊者称佛为「世尊」,这底下就是他所说的话。「诸菩萨摩诃萨」,我们汉人,这个文学上的,这个使用的方便,都是好欢喜简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就是两个字,就是「菩萨」;那么这「摩诃萨」这三个字就略去了,我们这样讲,我感觉不是太合适,应该说「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是八个音,八个音,现在就是去掉六个音,就用两个音,叫「菩萨」;我们应该这么说,它就好一点。如果说是把摩诃萨……「菩提萨埵」,提、埵这两个字略去,就是「菩萨」,把「摩诃萨」也略去了,这样讲有点问题,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呢?因为「菩提萨埵」这句话,正式的翻译就是翻个「觉有情」,就是觉悟了的人。这样讲呢,阿罗汉、声闻、缘觉也是觉悟的人,菩萨、佛也是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的,都可以这样说。这样说,这个小乘佛教徒和大乘佛教徒就没有办法分别了,这不是太合道理。若是说「观世音菩萨」这个「菩萨」这两个字,是那八个字里边,把其他那六个字略去了,就剩下「菩萨」两个字,这样子就可以,这样就包括「摩诃萨」在内;那就是把声闻、缘觉拣别出去了,只是指发无上菩提心的,才称为菩萨的,这么讲比较好一点。

  

  而现在这里呢,「菩萨摩诃萨」只是略去三个音,这留下来五个音。这是「摩诃萨」,就是摩诃萨埵,或者就是翻一个大,大菩萨,这样意思。前面「菩萨」呢,是觉有情,「摩诃萨埵」就是大觉有情,是特别勇猛求无上菩提的人。「诸」,当然是很多的这样人。

  

  「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乃至地藏菩萨,这一切大菩萨都是这样子,他度化众生的时候,没有众生可度,他心里面没有众生可度;但是呢,还度众生,就是这件事,这件事真是太深奥了,这件事也很难做,很难办这件事;譬如说有一个人,他有困难了,我去发心度化他,去救护他,这感觉是应该容易做;说这里没有人,没有人,我去救化谁呢?我去教化谁呢?我去救护谁呢?所以在我们有执着的心情来说,这件事太难。说太难这句话来说,还是说得太雅了,根本不需要嘛!没有众生,还度什么众生呢?是这么一句话;但是大菩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