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这样子,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毕竟空的,但是还为众生求无上菩提,还去度化众生去,让他去得无上菩提,度化众生成无上菩提,还是这样做。这件事「是为甚难!」这件事太难了,这在我们有执着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不需要嘛!多此一举嘛!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这个「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没有众生」这句话怎么讲呢?我们人的这个生命体在佛法来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成分组成一个生命,就名之为「众生」。这五种成分组合起来,说是这叫这个人,叫一个人,或者是「天」,当然也是这样子,所有的有情的众生都是这样子。都是这样子,但是在非佛教徒呢,就和我们佛教不一样,他认为这个众生、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有个我。那么就应该这样说:色、受、想、行、识、我,就是六个;佛教徒,佛法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个,没有那个「我」,但是非佛教徒加上一个「我」,加上一个我。这个「我」是怎么回事情呢?这个外道的意思,色受想行识是有老病死的,人的寿命到了就死掉了,这色受想行识就结束了,但是这个「我」存在,这个我可能生到天上去了,也可能到地狱去了,到了地狱里面,又有一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我」的住处,是这样意思。所以到人间也好、到天上也好、到畜生世界也好、到饿鬼的世界也好,老是这样子动,老是这样无常的变动,有的时候苦恼、有的时候快乐。但是这个「我」呢,他也不是……他没有老病死,没有变化的,是永久常住的,「我」是永久常住的,那么这叫做「众生」。这个「众生」,这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众」字是个多的意思,就是处处地受生,有时候在天上,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他这个生命体太多了,生了又生、生了又生,老是这样生;当然同时也是有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是不断地这样子变化,但是有一个不变化的「我」常在,就是这个众生的体性,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众生」。

  

  那么现在佛法里面说:没有众生,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这个「我」可得,没有这个「我」。那么人死亡了的时候,为什么会再有一个生命呢?这业力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不是有我的问题,是业力的关系。你做善业就跑到人间、天上,做恶业就跑三恶道去,而业力是无常的,所以他苦也好、乐也好,也都是无常,到时候就结束了,又会变化,里面没有我可得,没有我可得的时候,叫做「无众生」。这话这地方什么意思呢?佛教度化众生的时候,就告诉你、开示你,没有我可得,这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识和合,假名为我而已。那么这样,怎么叫做「度众生」呢?这里有道理,若有我的时候呢,我发现什么事情的时候,对我是有利益呢?是有害呢?若有利益,我就争取,有害,我就排斥;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互相就有问题,就贪瞋痴都来了,有了贪瞋痴就会造种种罪,造种种罪,就会得果报,就受苦了。

  

  若是「无我」的时候,这个利害关系的时候没有冲突,因为没有我。所以若得了初果圣人的时候,得初果圣人的时候是无我了,他的无我的智慧成就了的时候,他能牺牲自己去利益别人,他不怕死。人为什么要怕死呢?就是因为有我的关系。人为什么会有贪瞋痴的烦恼?因为有我的关系。若是得了无我的智慧的时候,他内心里慢慢地烦恼都会断了,所以得了初果以后,不用特别精进修行,受七番生死,自然得阿罗汉果。因为烦恼的根本去掉了,其他的枝末的烦恼自然任运地、慢慢也就没有了。像一棵大树,你把它根断了,虽然那个树、那个树干、那个枝叶没有立刻枯萎,但是不久就枯萎了。我们凡夫因为有我,就是会有生很多的烦恼、很多的罪过、很多的苦恼;若无我的时候呢,这些烦恼慢慢都不起了。烦恼不起,也就不造恶了、不造罪业了;不造业罪了,所以也不受生死果报了,自然就得涅槃了。所以佛法度众生的时候,就是这样度,叫你无我,告诉你;告诉你无我,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本来是无我的嘛!本来是无我的,而一切众生自然就是得了涅槃。

  

  这个「涅槃」,我们从佛法上看,就是毕竟空寂的境界,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空相里面,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生,也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个《心经》就是这样子。所以这样子说呢,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众生是不可得的,是这么回事。

  

  这样子,「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菩萨的慧眼,这个菩萨的慧眼观察一切众生是不可得的,是如幻如化的,像做梦的时候,看见有人请我吃饭;醒了梦,没有人。那么做梦的时候有,就譬喻我们凡夫执着这都是真的;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呀!我怎么可以吃亏了呢?你怎么可以占我的便宜呢?就是这个分别烦恼,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若能够无我的时候,观一切法如幻如化,这个时候就没有这个问题,你自然地就得度了,得度了的时候,就入于毕竟空寂了。入于毕竟空寂的时候,我们心里想:原来是有,而现在没有了吗?是不是应该这样?其实不是;原来就没有。譬如说有没有地狱?我们可以说没有地狱;为什么说有地狱?是你创造的,你造了罪业,那个罪业才变出个地狱来,你到地狱受苦的。人原来也是没有的,那么怎么有了呢?你的业力创造的,所有的人、天、三恶道,世间上一切一切事情,都是本来没有的;那么怎么有了?你创造的。怎么叫创造?就是内心的分别,你内心这样分别,就有这件事;你能无分别,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无分别,世界太平的,什么事也没有。

  

  如果你深入地去学习佛法的话;当然一知半解不行。深入地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心里快乐,心里会快乐。快乐什么?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不需要第二剎那,一剎那就是深入地去观察,你会觉悟到这里。

  

  经上有一句话:「鸟归虚空」,这个鸟到虚空去,这个蛇跑到洞里头去。「一切法」是什么呢?「法归分别」,其实也就是「法归作意」,一切法是你内心的分别,是这么一想。这《阿含经》里面有这话,《阿毗达磨论》上也有这句话。那么我们从大乘经论里面,所以说小乘佛教学者毁谤大乘佛教是不对的,这个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这个理论是一致的,是无差别的。大乘佛法就是大悲心,大悲心胜过阿罗汉,因为长时期地学习佛法,智慧也是高过小乘人;所以大乘佛法注重大悲心、大智慧的境界、还有个大勇猛行菩萨道。会觉悟到一切法就是你的心,就是你一念心的分别;你能够一下子停止了分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说呢,说是「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佛菩萨的慧眼,观察一切众生是空无所有的;说是有,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我们众生认为:什么都是真的。那么我们众生认为什么都是真的,所以很苦恼!这些大菩萨呢,就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智慧,用这智慧去度化无所有的众生,因为度化众生是要智慧的。什么智慧呢?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的智慧;没有得到佛的智慧,虽然这些大菩萨也能度化众生,但是大菩萨犹有所不足,神通也好、智慧也好、道力也好,都是有所不足,所以得了无上菩提的时候,一切的功德圆满,要度化众生的能力是非常……是具足了的。

  

  所以「不得众生」,佛菩萨是大智慧观察是不得众生,但是众生本身,他是有所执着,所以大菩萨慈悲,还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是这样子。

  

  而这件事「是为甚难」,若在大菩萨来说,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感觉到难。但是在我们众生来看,有执着的人,这是太难了;根本没有众生,为什么要度众生呢?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容易,去度化众生也不容易,何必找这个麻烦呢?多此一举嘛!「是为甚难!」这事不容易啊!但是佛菩萨有大悲心,但是大悲心和这个般若波罗蜜相应的,他也不执着,还是一样地去度化众生,而还没有众生可度。在大菩萨来说,这个事不是难;在我们来看,这个事太难了,太难!

  

  这里面还有什么分别呢?我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真实的,如果你去想转化它,这是很困难的;你认为那件事是真实的,你想去转变它,是很困难的。如果那件事是虚妄的、不真实,你要转变它,就是比较容易,是容易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这个人精神非常好,他很健康;那么这个精神这件事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若按佛法的道理来看这件事,你叫他三天不吃饭,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八天、九天不吃饭,你看他精神还好不好?他精神一定是退下来了,逐渐地、逐渐地不精神了。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精神本身是没有决定性的;精神本身没有决定性,精神本身是一无所有的,完全是众因缘来成就的,所以因缘若变了,精神就非变不可,精神就是要变。那么这样说呢,这个精神是由众因缘所成就的,所以要转变这个精神呢,就容易。譬如说是,众因缘……他若吃饭,这精神就好;那么吃特别有营养的,或者是毒素,你吃它的时候,这个精神就随着因缘转变;或者是你给他读世间上的这些污染的书,他这精神上就受这个污染的书的影响,就会有变化;你给他读这些贤圣善人的书,读这些清净的、有真理的、有智慧的语言的书,他的精神就会有变化,也会有变化。那么这就看出来,精神本身是不真实的;不真实呢,你要转变它就容易,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佛菩萨看一切众生,说这个人贪心很大、这个人瞋心很大、这个人的邪知邪见很大,没有人能转变他;佛菩萨看,很容易、很容易!就是容易度化他。因为什么?因为都没有真实性;邪知邪见也好、他的贪瞋痴也好,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因缘所生的。把因缘改变了,他这个所生法就非改变不可;这个贪瞋痴也会改变,变成无贪瞋痴了;而他有邪知邪见,也可以没有邪知邪见了,都可以转变。这个原因就是,菩萨的智慧观一切众生都是没有真实性,换一句话说,观一切众生都是空无所有的,没有真实性,所以反倒容易度化,是容易的。

  

  我们若是有执着,要有一个众生,我去度化他;有这么一个众生,我们就执着是真实的,若真实的,反到不能度化了。不是因缘所有的,那很难转变他,很难转变的。

  

  所以这上面说「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可以这样讲;观察众生的色受想行识,不得有真实性的东西,不得一点真实性的东西,所以为众生求无上菩提来度化众生,很容易、很容易的。但是我们有执着的人说:没有众生,去度化众生,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要有众生才是度嘛!这件事太难、太难。其实这个太难这句话,我刚才说了,是一个文雅的话,等于是不同意,既然菩萨看一切众生是空的,还度化众生干什么?有这个味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深,是为甚难!是这样意思。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