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2▪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樣子,觀察一切衆生都是畢竟空的,但是還爲衆生求無上菩提,還去度化衆生去,讓他去得無上菩提,度化衆生成無上菩提,還是這樣做。這件事「是爲甚難!」這件事太難了,這在我們有執著的人來說,這不是一個…不需要嘛!多此一舉嘛!是這麼個意思。

  

  可是這個「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沒有衆生」這句話怎麼講呢?我們人的這個生命體在佛法來說,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成分組成一個生命,就名之爲「衆生」。這五種成分組合起來,說是這叫這個人,叫一個人,或者是「天」,當然也是這樣子,所有的有情的衆生都是這樣子。都是這樣子,但是在非佛教徒呢,就和我們佛教不一樣,他認爲這個衆生、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一個「我」,有個我。那麼就應該這樣說:色、受、想、行、識、我,就是六個;佛教徒,佛法說色、受、想、行、識,這是五個,沒有那個「我」,但是非佛教徒加上一個「我」,加上一個我。這個「我」是怎麼回事情呢?這個外道的意思,色受想行識是有老病死的,人的壽命到了就死掉了,這色受想行識就結束了,但是這個「我」存在,這個我可能生到天上去了,也可能到地獄去了,到了地獄裏面,又有一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我」的住處,是這樣意思。所以到人間也好、到天上也好、到畜生世界也好、到餓鬼的世界也好,老是這樣子動,老是這樣無常的變動,有的時候苦惱、有的時候快樂。但是這個「我」呢,他也不是……他沒有老病死,沒有變化的,是永久常住的,「我」是永久常住的,那麼這叫做「衆生」。這個「衆生」,這話的意思就是……這個「衆」字是個多的意思,就是處處地受生,有時候在天上,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他這個生命體太多了,生了又生、生了又生,老是這樣生;當然同時也是有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是不斷地這樣子變化,但是有一個不變化的「我」常在,就是這個衆生的體性,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衆生」。

  

  那麼現在佛法裏面說:沒有衆生,他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這個「我」可得,沒有這個「我」。那麼人死亡了的時候,爲什麼會再有一個生命呢?這業力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不是有我的問題,是業力的關系。你做善業就跑到人間、天上,做惡業就跑叁惡道去,而業力是無常的,所以他苦也好、樂也好,也都是無常,到時候就結束了,又會變化,裏面沒有我可得,沒有我可得的時候,叫做「無衆生」。這話這地方什麼意思呢?佛教度化衆生的時候,就告訴你、開示你,沒有我可得,這色受想行識裏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和合,假名爲我而已。那麼這樣,怎麼叫做「度衆生」呢?這裏有道理,若有我的時候呢,我發現什麼事情的時候,對我是有利益呢?是有害呢?若有利益,我就爭取,有害,我就排斥;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互相就有問題,就貪瞋癡都來了,有了貪瞋癡就會造種種罪,造種種罪,就會得果報,就受苦了。

  

  若是「無我」的時候,這個利害關系的時候沒有沖突,因爲沒有我。所以若得了初果聖人的時候,得初果聖人的時候是無我了,他的無我的智慧成就了的時候,他能犧牲自己去利益別人,他不怕死。人爲什麼要怕死呢?就是因爲有我的關系。人爲什麼會有貪瞋癡的煩惱?因爲有我的關系。若是得了無我的智慧的時候,他內心裏慢慢地煩惱都會斷了,所以得了初果以後,不用特別精進修行,受七番生死,自然得阿羅漢果。因爲煩惱的根本去掉了,其他的枝末的煩惱自然任運地、慢慢也就沒有了。像一棵大樹,你把它根斷了,雖然那個樹、那個樹幹、那個枝葉沒有立刻枯萎,但是不久就枯萎了。我們凡夫因爲有我,就是會有生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罪過、很多的苦惱;若無我的時候呢,這些煩惱慢慢都不起了。煩惱不起,也就不造惡了、不造罪業了;不造業罪了,所以也不受生死果報了,自然就得涅槃了。所以佛法度衆生的時候,就是這樣度,叫你無我,告訴你;告訴你無我,你的問題就解決了,本來是無我的嘛!本來是無我的,而一切衆生自然就是得了涅槃。

  

  這個「涅槃」,我們從佛法上看,就是畢竟空寂的境界,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裏面,沒有色受想行識的生,也沒有色受想行識的滅,「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個《心經》就是這樣子。所以這樣子說呢,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衆生是不可得的,是這麼回事。

  

  這樣子,「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菩薩的慧眼,這個菩薩的慧眼觀察一切衆生是不可得的,是如幻如化的,像做夢的時候,看見有人請我吃飯;醒了夢,沒有人。那麼做夢的時候有,就譬喻我們凡夫執著這都是真的;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呀!我怎麼可以吃虧了呢?你怎麼可以占我的便宜呢?就是這個分別煩惱,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你若能夠無我的時候,觀一切法如幻如化,這個時候就沒有這個問題,你自然地就得度了,得度了的時候,就入于畢竟空寂了。入于畢竟空寂的時候,我們心裏想:原來是有,而現在沒有了嗎?是不是應該這樣?其實不是;原來就沒有。譬如說有沒有地獄?我們可以說沒有地獄;爲什麼說有地獄?是你創造的,你造了罪業,那個罪業才變出個地獄來,你到地獄受苦的。人原來也是沒有的,那麼怎麼有了呢?你的業力創造的,所有的人、天、叁惡道,世間上一切一切事情,都是本來沒有的;那麼怎麼有了?你創造的。怎麼叫創造?就是內心的分別,你內心這樣分別,就有這件事;你能無分別,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無分別,世界太平的,什麼事也沒有。

  

  如果你深入地去學習佛法的話;當然一知半解不行。深入地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心裏快樂,心裏會快樂。快樂什麼?所有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不需要第二剎那,一剎那就是深入地去觀察,你會覺悟到這裏。

  

  經上有一句話:「鳥歸虛空」,這個鳥到虛空去,這個蛇跑到洞裏頭去。「一切法」是什麼呢?「法歸分別」,其實也就是「法歸作意」,一切法是你內心的分別,是這麼一想。這《阿含經》裏面有這話,《阿毗達磨論》上也有這句話。那麼我們從大乘經論裏面,所以說小乘佛教學者毀謗大乘佛教是不對的,這個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這個理論是一致的,是無差別的。大乘佛法就是大悲心,大悲心勝過阿羅漢,因爲長時期地學習佛法,智慧也是高過小乘人;所以大乘佛法注重大悲心、大智慧的境界、還有個大勇猛行菩薩道。會覺悟到一切法就是你的心,就是你一念心的分別;你能夠一下子停止了分別,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說呢,說是「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佛菩薩的慧眼,觀察一切衆生是空無所有的;說是有,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我們衆生認爲:什麼都是真的。那麼我們衆生認爲什麼都是真的,所以很苦惱!這些大菩薩呢,就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智慧,用這智慧去度化無所有的衆生,因爲度化衆生是要智慧的。什麼智慧呢?就是「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智慧;沒有得到佛的智慧,雖然這些大菩薩也能度化衆生,但是大菩薩猶有所不足,神通也好、智慧也好、道力也好,都是有所不足,所以得了無上菩提的時候,一切的功德圓滿,要度化衆生的能力是非常……是具足了的。

  

  所以「不得衆生」,佛菩薩是大智慧觀察是不得衆生,但是衆生本身,他是有所執著,所以大菩薩慈悲,還要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去利益衆生,利益衆生的,是這樣子。

  

  而這件事「是爲甚難」,若在大菩薩來說,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感覺到難。但是在我們衆生來看,有執著的人,這是太難了;根本沒有衆生,爲什麼要度衆生呢?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不容易,去度化衆生也不容易,何必找這個麻煩呢?多此一舉嘛!「是爲甚難!」這事不容易啊!但是佛菩薩有大悲心,但是大悲心和這個般若波羅蜜相應的,他也不執著,還是一樣地去度化衆生,而還沒有衆生可度。在大菩薩來說,這個事不是難;在我們來看,這個事太難了,太難!

  

  這裏面還有什麼分別呢?我們認爲什麼事情都是真實的,如果你去想轉化它,這是很困難的;你認爲那件事是真實的,你想去轉變它,是很困難的。如果那件事是虛妄的、不真實,你要轉變它,就是比較容易,是容易的。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這個人精神非常好,他很健康;那麼這個精神這件事是真實的?是虛妄的?若按佛法的道理來看這件事,你叫他叁天不吃飯,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八天、九天不吃飯,你看他精神還好不好?他精神一定是退下來了,逐漸地、逐漸地不精神了。爲什麼這樣子?因爲精神本身是沒有決定性的;精神本身沒有決定性,精神本身是一無所有的,完全是衆因緣來成就的,所以因緣若變了,精神就非變不可,精神就是要變。那麼這樣說呢,這個精神是由衆因緣所成就的,所以要轉變這個精神呢,就容易。譬如說是,衆因緣……他若吃飯,這精神就好;那麼吃特別有營養的,或者是毒素,你吃它的時候,這個精神就隨著因緣轉變;或者是你給他讀世間上的這些汙染的書,他這精神上就受這個汙染的書的影響,就會有變化;你給他讀這些賢聖善人的書,讀這些清淨的、有真理的、有智慧的語言的書,他的精神就會有變化,也會有變化。那麼這就看出來,精神本身是不真實的;不真實呢,你要轉變它就容易,就是這樣意思。

  

  所以佛菩薩看一切衆生,說這個人貪心很大、這個人瞋心很大、這個人的邪知邪見很大,沒有人能轉變他;佛菩薩看,很容易、很容易!就是容易度化他。因爲什麼?因爲都沒有真實性;邪知邪見也好、他的貪瞋癡也好,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因緣所生的。把因緣改變了,他這個所生法就非改變不可;這個貪瞋癡也會改變,變成無貪瞋癡了;而他有邪知邪見,也可以沒有邪知邪見了,都可以轉變。這個原因就是,菩薩的智慧觀一切衆生都是沒有真實性,換一句話說,觀一切衆生都是空無所有的,沒有真實性,所以反倒容易度化,是容易的。

  

  我們若是有執著,要有一個衆生,我去度化他;有這麼一個衆生,我們就執著是真實的,若真實的,反到不能度化了。不是因緣所有的,那很難轉變他,很難轉變的。

  

  所以這上面說「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可以這樣講;觀察衆生的色受想行識,不得有真實性的東西,不得一點真實性的東西,所以爲衆生求無上菩提來度化衆生,很容易、很容易的。但是我們有執著的人說:沒有衆生,去度化衆生,這不是多此一舉嗎?要有衆生才是度嘛!這件事太難、太難。其實這個太難這句話,我剛才說了,是一個文雅的話,等于是不同意,既然菩薩看一切衆生是空的,還度化衆生幹什麼?有這個味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诃薩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爲甚深,是爲甚難!是這樣意思。

  

  我今天就講到這裏。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