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

  

  这是说赞叹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度化众生,而又没有众生可度,这件事很不容易做,是这样意思。

  

  「是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奥的,怎么知道呢?诸菩萨摩诃萨度化众生的时候,不得有真实的众生,不得真实的众生,就看一切众生都是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的,这样子为众生求无上菩提。这个求无上菩提,菩萨自己求无上菩提,才能够圆满地具足了度化众生的能力,所以为度化众生而求无上菩提;或者说为众生求无上菩提,就是度化众生的时候,目的是希望众生成就无上菩提,也可以这样说。但是看后边的文呢,应该说:菩萨自求无上菩提;这个文应该是通于两方面,但是在这个树的譬喻上看,应该偏重于菩萨自求无上菩提,应该是这么说。

  

  「是为甚难」,这样子是太难了,不容易做到。度众生而没有众生可度,这件事怎么办法呢?很难办,这样子。但是菩萨难行而能行,所以等于是赞叹菩萨的希有,也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深,微妙甚深的境界。

  

  世尊!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亦不可得。

  

  「世尊!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前面是约菩萨度化众生的甚难来说,这底下说一个譬喻。譬如有一个人,他要种树,他种树,他不是在地面上种树,他要在虚空里面种树。「是为甚难」,在虚空里种树,这是太难了,在虚空里种树,这是很难。「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这个意思就是约我们凡夫有执着的人来说这个道理,我们有执着心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呢,说要在虚空中种树就是太难,这是不容易。我们有执着的人来说,有一个众生,有这一个人,我去度化他,这好像容易一点;说这个众生是假的,是如幻如化的、是无所有的,去度化他,这个事情可以这么做吗?这样做是太难了,这是约我们有所得的人这么说,这个譬喻也是正合这个意思。

  

  这底下就用法去配合这个譬喻。「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菩萨度化众生的那个境界,也就像种树这样子。「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亦不可得」,菩萨他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求证、成就无上菩提,他的目的要度化众生的;但是菩萨去观察众生呢,又不得到实际的众生,又没有看见有个真实的众生可度,所以和这个种树那么难,在虚空中种树,太难了。那么这是赞叹菩萨道的难行,也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太深奥了。

  

  这是须菩提尊者这样子赞叹菩萨。下边呢,就是佛来认可这件事,而又详细地发挥了这个道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着吾我颠倒众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你说的道理是很对的,佛来认可他。因为这个须菩提尊者是个阿罗汉,是小乘佛法的学者,他现在来说大乘佛法的事情,那么当时法会中的人,心里面有可能会对他说的话没有信心,可能会有疑,所以佛就来认可这件事,说是:「如是!如是!」你说得很对!很对!没有错!「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他修学般若波罗蜜度化众生的时候,这件事的确是不是有所得的人能够明白的。

  

  「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众生还是不可得。但是度化众生这件事,明白点说,怎么叫做度众生呢?「度着吾我颠倒众生」,令他不颠倒,是名为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度」,就是教化的意思,教化众生,就叫做「度」;或者说这个「度」是超越的意思,有个障碍挡住了他,不能向前进,他能超越这个障碍,就叫做得度。度化什么样的众生呢?「着吾我」的这个众生,颠倒的众生,就是执着有我。

  

  我们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或者没有学过印度哲学的人,对于这个「我」,虽然是日常生活之中,彼此间的思想在沟通的时候,常常用这个字,我怎么怎么地,你怎么怎么地,常常用这个字,但是实际上也并没有去探讨什么叫做「我」?也并没有去这么样讲。但是在印度的宗教,对这件事说得是非常清楚,我们昨天曾经解释过,就是在这个生老病死,老病死的这个臭皮曩里头,有一个不老病死的、常恒住、不变易,它永久地存在、永久地也不老病死,这个实体的东西,有这样实体性的,或者说是一种理性也可以,就是有个实体的,不是虚妄的;说这个就是我,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对于这件事不是很明了的,我们也是执着我,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就是这么笼统地说,这个是我;我瘦了、我吃饱了,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就是一般地这么说。可是默默中虽然没有微细地、没有深细地去研究什么是我,可是也是执着我,也是这样执着的。那么现在菩萨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怎么叫做度化众生呢?就是这个众生他执着有我,就是教化这个众生、开导这个众生,叫他知道没有我,这叫做化度众生,叫做教化众生。

  

  这个「颠倒」,就是错误的意思,没有我,这个身体里面没有我,这个有生灭变化的生命体也不是我,另外也没有我,但是我就执着有我;本来没有我,你执着有我,就和事实不相符合,所以叫做颠倒。其次,这个颠倒的事情是太多了,这个身体总是要老病死的,但是心里面总感觉我可以活它两万岁,总感觉是能活到很久,明明很快就要死了,但是还仍是,我还能活,最少能活一百年;所以有这个常的颠倒,有常住的颠倒。这个日常生活里面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很苦的事情,但是自己认为是乐,那就叫做「颠倒」,就是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颠倒。自己错了呢,自己不认错,这是颠倒;自己不断地、重复地犯错误,自己还不知道改,这是颠倒。就是菩萨度化众生,就是度化这个众生,叫他不颠倒,叫他通达无我的道理,这就叫做度化众生。

  

  我们通常说呢,我们是个凡夫,平凡的人,没有智慧;我说这个没有智慧,就是世间人认为很有智慧的人都在内,都是没有智慧,那么都是执着有我、有颠倒,那都叫做愚痴。佛法度化这个众生呢,叫他有智慧,通达无我的道理,不犯错误,那就成为圣人了,就是度化众生转凡成圣,叫他成为圣人,这就叫做「度化众生」。但是若是这个圣人若成为圣人呢,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色也不可得、受想行识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所以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凡夫能成为圣人的。说是你成了阿罗汉了,他自己在观想:谁是阿罗汉?不可得。你读《金刚经》上说:不见有实,有真实的东西是阿罗汉,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都是这样子,乃至得了无上菩提,像《金刚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也是无所得,它不执着的。

  

  虽然阿罗汉、辟支佛,到佛的境界有深浅的差别,但是这个无所得的智慧,大家都是成就了。那么从有所得成就到无所得,是名为圣人,这就叫做「度化」;不是说真实有一个众生他成佛了,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执着真实有个众生能成佛,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道理。

  

  须菩提,譬如人种树,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而爱护溉灌,渐渐长大,华叶果实成就,皆得用之。

  

  「须菩提,譬如人种树」,这底下呢,前面佛是简略地认可须菩提尊者说的道理,这底下呢,就广说这个种树的譬喻。譬如一个人他要种树,种树的时候呢,「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而爱护溉灌,渐渐长大,华、叶、果实成就,皆得用之。」那么前面须菩提尊者说这个种树,只是说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很略的。这底下佛就说得详细一点。

  

  这个「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这个种树的人,他不认识这个树的根、树的茎、树的枝、叶、华、果,不认识。那么这个不认识,当然在譬喻上说呢,就是这个人他不知道,都不是太明白,但是他也爱护这件事,就常常地溉灌、给它施肥、给它浇水这些事情。那么以后呢,这个树渐渐地就长大了,长大了以后,这个树还有花、还有叶、还有果实,花、叶、果实都成就了;成就了以后,华、叶也有用,果实也有用,「皆得用之」,这是说这个譬喻。

  

  这个「不识」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这个种树的人,通常的说,他有这种知识,有这个专业的知识,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树,他是知道的,这个树应该怎么种,那个树应该怎么栽培,都是知道。但是这里边呢,就说是「不识」,说个「不识」,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表示这个菩萨他在求无上菩提的时候,他学习了佛法,他通达了般若波罗蜜。我昨天曾经说过,就是在我们凡夫的时候,学习佛法,虽然也能够从文字上通达般若波罗蜜,但是我们内心的执着还没有破除,还是有所得,还是有执着,就是用这样的执着去栽培善根。这样的栽培善根,还不是无上菩提的无漏法的亲因缘,我说这个亲因缘,只是个增上缘。那么这样子努力地修行,一旦之间,这天早晨起来静坐的时候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这个原来的执着就破除去一部分,就成就了这个无所得的智慧了。

  

  无所得的智慧成就了,当然若是大菩萨呢,他对于度化众生的时候,也是用无所得的智慧去度化众生;但是这个无所得的智慧度众生的时候,是有无相的慈悲心相应的。从这么以后所栽培的善根,是无上菩提的因缘,这个是不同。这样说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那个时候,到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在度化众生也好、自己学习佛法也好,他都知道这都是无所得的境界,都是无所得的,所有栽培的善根都是无所得,他不执着:啊!我栽培很多的善根了,你还没有栽培,他没有这个分别心,他不执着。这就叫做「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这个「不识」,这个「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