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

  那么他哥哥回到家里面就知道了,就是非常地愤怒,愤怒的时候,怎么办呢?想了一想,就想出个办法来,说:谁若是能够把这个小军比丘,头能割下来,我给他五百金,五百两黄金。这个重赏之下,就有人贪图这个黄金,就来应募,就同意了,好!就有一个人说:好!我可以去杀掉他。那么这时候,这个大军拿着五百两金就给他了,就是两个人一同地,就知道他……,你看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秘密,知道他已经到王舍城去了,也就知道是在灵鹫山,怎么怎么地……。那么这一天就找到了,找到的时候,看到是某某人,看到这个小军比丘在那儿静坐,坐在那里,坐在那里的时候,应募这个人心里面,一看,非常的如法,坐在那里威仪非常的好;哎呀!这么一个好人,为什么要杀掉他呢?我若不杀,这五百两金,他要要回去了,还是杀!就拿个箭,拿着对准了就是射。一射呢,这个箭回来了,把这个大军射死了。这个事情真是……,我这么想:这个阿罗汉有圣道,他在入定的时候,怎么可以射死呢?所以这个箭它就会回来了,把这个大军射死了。

  

  射死了,当然这五百两金还是这个人拿去了。拿去了,他哥哥死掉了,还没有死,但是这个毒箭,就痛得不得了,也不久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呢,就变成蛇了,变成蛇了,它念念之中还是要杀掉他的弟弟,所以变成蛇的时候,就跑到弟弟住处的门,门轴那个地方,在那里,那个蛇就住在那里,住在那里,而这个小军比丘出入的时候,就是要开门关门嘛!这门一开一关,就把这个蛇挤死了。挤死了,这个蛇是更瞋恨,虽然是个蛇,但是心里明明了了地,并不糊涂啊!那么他就又变成蛇,变成一个小的毒蛇,不是那么大,小的毒蛇,毒蛇呢,就跑到小军比丘平常在他住处那个屋子里坐禅,上面那个天篷那里,在那里。这一天,这个毒蛇一掉下来,就碰到他的身上了,这个小军比丘就被毒,就毒死了。

  

  但我在想这件事,这个小军比丘心里明白的;小军比丘他是个阿罗汉,是个有神通的阿罗汉,他一入定,他就知道他哥哥来杀他,这些都是明白的。但是他第一次要杀他,他不同意,当然阿罗汉不会说是有意的要杀他哥哥,没有这种事;但是不同意的时候,自然就是回去了。以后又变成蛇、又变成蛇这个事,小军比丘都是明白的。最后这个情形,我这么想呢,他弟弟同意了,好了!你要我命,我还给你就是了,就给你就是了,所以这个蛇掉在他身上,就把他毒死了,毒死了这个事情,这件事,舍利弗尊者在他住处的旁边,给他办这个后事。这件事在《杂阿含经》里面说了一半,没有完全说。

  

  舍利弗尊者就把这件事就报告了佛,就有其他的比丘来请问佛,说是:这个小军比丘出家也没有多久,就得阿罗汉果。得了阿罗汉果,为什么还会被毒死呢?佛说:他过去世是一个打猎的,到山上射这个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反正就是要去害这些禽兽。可是那个地方有个辟支佛在那里住,那个深山里面有辟支佛在那儿住。这个辟支佛在那儿住,就看见这个打猎的人,或者是用网、或者是怎么地去伤害这个兽,这个辟支佛是慈悲嘛,有的兽来了,他就惊这个兽,叫兽跑过去,就打不到,你网也网不到、打也打不到,那么这个打猎的人就不高兴了,就用毒箭射这个辟支佛,就把辟支佛……也是中了箭;但是辟支佛不是平常人哪,就是飞到虚空里,现出种种的神通,现出神通,那么这个打猎的人一看,哎呀!这个人不是平常人!他又向他磕头求忏悔,但是辟支佛就这样入涅槃了。佛说:这个打猎的人是谁呢?就是小军比丘,他用毒箭射这个辟支佛,他从那么以后,五百生常是被毒箭射死,到最后这一生,现在得阿罗汉果,这最后的就是第五百生。所以这个小军比丘以前是一个打猎的,不但是杀害了一般的禽兽,还杀死一个辟支佛,所以这个罪过是很大的,所以有这样的恶事呢,也就有这样的恶报;但是这件事只有佛才知道,因为这个时间来说是很久远久远的,这个因果的报应,佛才能说得清楚。

  

  这上面说「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断一切诸难,断一切贫穷下贱道,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受持三归五戒,同时应该学习十善法,使令我们三业清净,没有过失,应该这样学习;就是我们出家人也一样,应该注意这三业清净。尤其是口业;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我们人多数容易犯口过。佛教徒还好一点,不是佛教徒,当然我说这话,不是佛教徒可能不同意;不是佛教徒,多数是说话,说谎话不算一回事;当然,佛教徒是不应该这样子的。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如佛!」须菩提这样赞叹菩萨为如佛,像佛能够度化众生,断除去三界内一切的众生。不但是三恶道众生,就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佛也要度化他们。菩萨也能这样做,所以菩萨如佛,这样意思。这底下佛就印可这件事,这底下分三段。第一段是生善。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则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这里赞叹菩萨的伟大。若菩萨摩诃萨他最初的时候,他若没有志愿去求无上菩提的话,他不发这个心,世间上就没有过去的佛、也没有未来的佛、也没有现在的佛,就没有佛。而这个话呢,没有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若不发出离心,世间上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不是这么说的。为什么不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声闻人,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他们在世间的时候,有可能会教化众生,但是寿命到了,他就入无余涅槃了,入了无余涅槃,他不能再来到人间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不能来到世间来建立佛教的,不能;只有佛才能。而佛是果,果从因来,因来,由菩萨来的,要有菩萨,他努力地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才能成佛;成佛了,能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

  

  从这一段文来看,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来的;而不是说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来的,因为小乘的阿罗汉,他不能够弘扬佛法,他入无余涅槃了嘛!入了无余涅槃,世间上的众生受苦,他不管了,世间上不会再有佛法的;再有佛法,不是因为阿罗汉、辟支佛,而是因为菩萨和佛的。所以《阿含经》怎么回事?《阿含经》只能劝你,劝导你得阿罗汉果、或者得辟支佛,就是这样入无余涅槃了,没有说菩萨道。菩萨道呢,是在大乘佛法里面,《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乘经典才有菩萨道,有菩萨道才有菩萨,有菩萨行菩萨道才有成佛。因为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不入无余涅槃,他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度化众生,功德圆满才成佛;成佛就能够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时候,这时候出来才有声闻人、才有缘觉、才有阿罗汉。

  

  所以若菩萨不发无上菩提心,世间上没有佛,世间上也没有辟支佛、也没有阿罗汉、也没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都没有,这些圣人都没有。没有佛、没有人来建立佛法,那有这些圣人呢?

  

  「三恶趣及三界亦无断时」,若没有人成佛的话,没有菩萨,就没有人成佛了的时候,这世间上的三恶道和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人,也没有断灭的时候,一直地是在生死流转。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教化嘛!没有人宣扬真理,他不能断生死的。

  

  须菩提!如汝所说,是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如是!如是!

  

  「须菩提!如汝所说,是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佛又招呼须菩提:像你说,是对的啊!菩萨能发菩提心、能成佛、能教化众生,和佛相似啊!佛能教化众生,菩萨也和佛相似,也能教化众生,所以是「如是!如是!」你说得对!你说得对!

  

  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实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说如来,以如故说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贤圣,以如故说为色乃至识,以如故说一切法乃至有为性、无为性。是诸如如实无异,以是故说名为如。诸菩萨摩诃萨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

  

  「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实如佛」,这底下是第三段,又说出来不同的理由。这位菩萨真实是如佛啊!这句话是正确的。「何以故?」什么原因?「以如故说如来;以如故说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贤圣;以如故说为色乃至识;以如故说一切法乃至有为性、无为性。是诸如,如实无异,以是故说名为如。诸菩萨摩诃萨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以是因缘故,说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以如相故。」

  

  这是第三段,又说出来一个理由。前面是说生善和灭恶,生出世间的善法,因为有佛,你才能够说法,才能有人得圣道,那么这是生善。这个三恶趣及三界,也就可以中断了,不流转生死了,也就是灭恶。这底下第三段说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能够生善、能够灭恶呢?就因为你能够明白了「如」的道理,你才能做这件事。你若不明白「诸法如」,你不能够教化众生灭恶生善的,是不能的。

  

  「何以故?」为什么菩萨是如佛呢?「以如故说如来」,说出个道理来。因为他圆满地觉悟了诸法如的道理,所以说这个人是佛,「以如故说如来」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如」就是「无差别相」的意思,无差别相是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所看的这一切世间上的一切相,都是有差别的,长短方圆、青黄赤白,各式各样的,你看那个树也是各式各样的、花也是各式各样的、这个房子也是各式各样的,乃至同样是建筑师,造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就是不管是山、是河、是大地、是人物、鸟兽,一切一切都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不是「如」。但是差别的这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本身就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是无差别相的,就叫做「如」。譬如说这个房子和那个房子都是不一样,但是这个房子的如,和那个房子的如是无差别的,你能觉悟了这无差别相的如,你就是圣人;圆满地觉悟了这个如,那就是佛,是这样意思。所以「以如故说如来」,当然,为了明白,就…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