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切法空就是如,是这样意思。

  

  「以如故说如来,以如故说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贤圣」,这一切贤圣人都是觉悟了「如」的道理才成就的,《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是这样意思。

  

  「以如故说为色乃至识,以如故说一切法乃至有为性、无为性」,「以如故说为色乃至识」,这个色受想行识,一切众生的生命体,都是这五种成分组织成就的,组织成的。这个色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地水火风这个物质它成就的。这个物质成就的,也是因为它的本性是空的,然后才成为色的;譬如说这个地方有个房子,这个房子,原来这个地方是毕竟空,是没有房子的;没有房子呢,所以有因缘在这里造一个房子,这就是「以如故」说这里有个房子。若是这里已经有了房子了,不可能同时同地再有个房子,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原来是没有。原来是没有的,所以也叫做「本无」,也叫做「本性空」。《中观论》上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以如故说为色」,以如故说为受想行识,都是这样意思。譬如说这一个人,他原来不相信佛法,他的思想和佛法的思想冲突的,像蕅益大师,这印光老法师,原来他是谤毁佛教的、不相信佛教的,他的思想和佛教接触的时候就有冲突。有冲突,但是为什么他又能相信佛教呢?因为不决定,世间上的事情都是不决定的,这个思想本身是因缘所有的,由因缘造成的,这个不同的因缘一来冲击他的时候,他这个思想就会变化,所以还能够信佛。如果说若是他那个思想不是因缘有的,因缘就不能影响他;不能影响它,它就是固定了,就不可能再变化,不可能再变化的。我们说这个有的人年轻力壮的时候,或者他是很有学问的,他有他的见地,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善恶果报,认为这都是迷信;但是他若做恶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疑疑惑惑地;倒是有没有果报呢?还是疑疑惑惑,因为疑惑的关系,他有时候会做善;哎呀!我以前做了很多的恶事,如果恶有恶报,那怎么办呢?还是做点善事吧!那么将来若有善有善报呢,我将来还有希望能够有善报,所以这恶人也会做善,也会做善的,不决定的。

  

  我以前也提过,唐太宗原来没有见到玄奘法师的时候,玄奘法师从印度还没有回来的时候,这个唐太宗是不信佛的,他自己公开的说,他不信佛法。他也是做了很多的恶事,他把他哥哥杀死了,把他弟弟也杀死了,还是杀死了很多的人了,他心里面也是疑疑惑惑的,所以他后来造了很多庙,在东北也有唐太宗造的庙,在各地方都是有,很多的庙的。我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心里面害怕,他心里害怕,所以是不决定。这样说,所以从佛法的道理来说,从现在的社会上真实的情况来说,佛法的弘扬不是太难,不是太难;只要我们佛教有人,弘扬佛法不太难,就是没有人就不行,没有人不可以。所以这个唐太宗遇见玄奘法师以后,可能是在《瑜伽师地论》翻完了以后,就是他临死那一年吧,唐太宗他向玄奘法师说:我想做点功德,什么功德最大呢?问玄奘法师。玄奘法师说:这个世间上这个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道理啊!就是要为他宣扬佛法、开导他的智慧,这件事非常重要,这件事非常有功德;但佛法本身不能弘扬,要依赖人;依赖人,谁能弘扬佛法呢?就是要出家人。所以你现在若想要做功德,做大功德,你就是度人出家,这件事功德最大,玄奘法师给他出这么个主意。于是手他下令,全国的寺庙,每一个寺庙里面度五个人出家,但是玄奘法师住的这个庙,那个时候好像是在弘福寺(这三潘市也有个弘福寺),那时候在长安有个弘福寺,多,他度二十五个人,好像,这窥基法师就是那时候出家的。

  

  所以从这个道理上看呢,一切法都没有决定性,这个「无决定性」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就是「如」的意思。所以从这里说呢,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容易转变的。这个色受想行识,「以如故说为色」,以如故说为识。说「如」,这些物质的转变,物质,当然这个变化因缘性也是非常大,但是总是以识为本,以心为本,心的转变性非常重要。我们的生活的问题固然也重要,但是思想的问题特别重要,所以佛法,佛陀常是宣扬佛法来觉悟这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的。所以「以如故说为色」,就是以本性空故,有因缘故才有色;以本性空故,以因缘故才有识。若一切法都不是「如」,而是有真实性,那就不能变动,不可以变动,所以「以如故说为色乃至识」。

  

  「以如故说一切法」,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十八界、一切法,都是以如而才有这一切法的。「乃至有为性、无为性」,也都是因如而这样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如而成就的,因有为法,而就说无为法;若没有有为,无为也不可得,这在本经上是这样,有这样意思。「是诸如,如实无异」,这一切法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个差别的法的本性「如」,彼此是无差别的,真实是无差别的,「如实无异」。「以是故说名为如」,因此而说名为如的。

  

  若是觉悟了这个「如」,就是圣人,为什么呢?我们这个烦恼,是在一切有为法、有差别相上才有分别心,才执着有我、有法、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现起来;若是诸法如的时候,那地方不生烦恼,没有烦恼可生。那个地方,我们读这个《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这个心在色受想行识上生烦恼、在眼耳鼻舌身意上生烦恼,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烦恼,在「如」的地方是没有烦恼可生的,因为没有引生烦恼的因缘故,所以见到如以后,就是断一切烦恼,就成为圣人了,这个道理是这样意思。「如实无异,以是故说名为如」。

  

  「诸菩萨摩诃萨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这个「诸菩萨摩诃萨学是如」,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他在修四念处的时候,观身不可得、受不可得、心不可得、法不可得,观身受想法不可得。「须菩提!汝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金刚经》上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是我们哪……释迦牟尼佛向须菩提尊者说:说是这个人来拜佛,看见佛了,看见佛就是看见佛的身相,这就是见到佛了,可以这么说吗?「不也,世尊!」须菩提尊者他是阿罗汉,他明白这个道理了,说:不是的!不是的!不可以说我看见佛的身相,他的身体有三十二相,这就是佛了。「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因为看见佛的三十二相,就是见到佛了,这是错误。为什么呢?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看见诸法如才是见到佛的,是这样意思。

  

  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也可能会在静坐的时候,或者是作梦,看见有殊胜的境界的时候,自己当然也生欢喜心,可是若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的理论来看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都不真实,心不应该去执着,应该是这样子。若是我们常常地学「诸法如」,常常地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话,自然是体悟到这里。体悟到这里的时候,这个人就不是平常人了,他就能够遇见什么境界,冷的境界、热的境界,得、失这一切的境界,他心不动,心就不动了,是没有问题的。

  

  「是诸如,如实无异,以是故说名为如,诸菩萨摩诃萨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说我们若想要成佛,怎么样成法呢?就是学这个诸法如。「如来者,诸法如义」,《金刚经》上的话。我们怎么样学习佛法才能成佛呢?就是学「诸法如」,你常心里面这样观想、思惟、观察。这样思惟、观察就是毗钵舍那的观,再加上个奢摩他,平衡这个观;因为你不修奢摩他、只是修毗钵舍那,我们的身体受不了、不可以,一定要修奢摩他。修了奢摩他呢,一方面能帮助你这个身体减少病痛,能增长健康,那么你就用功修行,也更容易一点,同时呢,它又能够帮助你的毗钵舍那去见诸法实相的,所以这个奢摩他还是要修。

  

  这里边呢,只是讲这个重要的地方说,「学是如,得一切种智」,说我们学习佛法,怎么叫学习佛法?学一切法如,这就名为学习佛法。就是观这个身、受、心、法都是不可得,观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人表面上很和善,但是心很恶的,要叫他小心啊!固然也是对的,也不能说不对,但是你若想修行的时候呢,「觅心了不可得」,应该这样学习啊!我们只是每一天就是读《金刚经》的文,我们这样「如是我闻」这样读,这就是我修行了,有功课了;念楞严咒、念大悲咒、念十小咒、念很多的陀罗尼咒、读很多的经,这就是用功修行了!是!这也是修行。但是这只是起码的、才开始的而已,只是种一点善根,想要得无上菩提还很远啊!怎么样才能得无上菩提?「学是如」,才是对的。「学是如,得一切种智」,要学习这个如,这样呢,就是要修止观才可以。

  

  这个佛教,佛教史,佛教的历史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什么叫做正法?就是佛教徒能学习「诸法如」,那是正法。什么叫做末法?佛教徒就是唱,唱颂、唱一唱,然后照经本子念一念,啊!我就有修行了;不能学诸法如,是名为末法。当然,你还能念经、还能拜佛也好嘛!能念阿弥陀佛还是好嘛!好过没有念佛、好过没有念经、好过没有念咒,还是好,也可以栽培善根,愿生阿弥陀佛国也是非常好了,但是你想现在得无生法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若是……如果我们不学习经论,我们也不知道这回事情,怎么叫做……;我们不知道「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我们不明白这件事,不知道这件事。那么我们就是干什么呢?我们佛教徒干什么呢?那么很容易知道现在我们佛教徒干什么。在家的佛教徒一天干什么?出家的佛教徒每天干什么?很容易知道,就是做这些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