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切众生根具足,亦知一切众生业因缘;知一切众生业因缘已,得愿智具足;得愿智具足已,净三世慧;净三世慧已,饶益一切众生。
「知一切众生根具足,亦知一切众生业因缘;知一切众生业因缘已,得愿智具足」,这个地方说到的这个「如」,的确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第一个是劝我们学习这个如,学习这个如,就是修止观的意思,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就是以戒为基础,然后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在奢摩他里面、毗钵舍那里面学习这个「如」。
学习这个「如」这件事,应该说不是难事,不是困难的事,就是我们平常和打妄想那样子,和妄想一样,但是内容不同。我们打妄想,就是一般的日常生活里面的事情,想东、想西这样,除了烦恼,还是烦恼,快乐的时候很少。现在我们相信了佛法,相信了佛法以后,希望从佛法中的学习中可以转凡成圣,可以成为圣人,不要一直地做生死凡夫;但是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圣人,能够转凡成圣呢?《般若经》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这个「如」就可以满你所愿。
学习这个「如」,当然是你要学习佛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头一天曾经说过,就是有龙树菩萨的注解,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解释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我们从《大智度论》,根据《大智度论》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如」。明白了以后呢,就像打妄想那样心里面思惟,其他的杂念不要生起来,停止其他的妄想、停止其他的杂念;静坐的时候修奢摩他,然后思惟诸法如。思惟诸法如,思惟一个时间,时间不要长,五分钟就可以了,然后再学习诸法如,就是这样子。你早晨起来也这样用功,吃完早餐以后也还这样用功,吃完了午餐以后也是这样用功,到晚上也是这样用功;那么你今天也这样、明天也这样,我看一百天以后就有好消息,不是很多时间。如果你不是太精进的话,三年就有可能得无生法忍,不是很难的事情,三年就可以;但是其中也是有条件,就是把世间的事情要放下,世间的杂染的事情都放下,生活淡泊一点,你能够这样做,这样学诸法如,我看是非常的有希望。
因为我们学世间上的事情,我们不要说别的,就说这个飞机,这工程师就是各种的零件造好了会合起来,有了燃料,一按钮,这个飞机就会向前跑,跑跑就起来了,我看还不用一分钟,这飞机就起来了。这件事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也是经过多少有智慧的人的智慧的累积,渐渐地进步,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那么佛菩萨有大智慧,说明了这样改造我们凡夫的这种苦恼的境界,学习这个诸法如,我看比造飞机还容易,不是难,不是难事。因为学习这佛法这个地方,就是一般的生活就够了,你不要要求太多的享受。另外呢,就是内心里面思想上的事情,只是心里面在思想;一个奢摩他的止、一个毗钵舍那的观,只是这么一点嘛,再加上有一个寂静处就好了,再就是一个同行的善知识也是可以,和你同一志愿的人,大家在一起这样子用功修行,很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工厂,没有那么多的条件的,并不是太难的事。
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事情,这上面说:「菩萨学如般若波罗蜜,则能学一切法如。学一切法如,则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你观色受想行识是如,观这个生命体是如,常常这样观、常常这样思惟,他的心情就比较自在,不要说是已经成功了,就是比较的会有自在。自在的时候呢,你多少有一点自在,你的信心就加强了,你信心就加强了;加强了以后,你就会继续努力;继续努力,你就能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就是安住在一切法如这里。
这个「安住一切法如」这句话,「住」这个字,我昨天我也说过,我今天再说一下。这个「住」字怎么讲呢?我们身体现在在这个房子这里,坐在这里;说你现在在那里?我现在在「大觉莲社」这个讲堂的椅子这里,我在这里住,我坐在这里。这是一个有形相的,你自己可以感觉到,别人也可以看见。现在说这个住不是指身体说的,是指你的心,也可以说是你的智慧;你的智慧在什么地方住?譬如我们这个心,现在想起来:我纽约有一个好朋友,我想他在那里干什么?这心就跑到纽约去了,就不在这里,跑到纽约去了。所以这个心,你想什么、你思惟什么,你心就住在那里,是这样意思。现在呢,你思惟诸法如的时候,这个心就不住在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的杂乱的境界,不住在这里,住在离一切相那个地方,在那里,是无分别的境界。若是你常常静坐的,有一点奢摩他的功夫的时候,你就能够类似地意识到那里;当然不是,这不是的,是类似的。你能够有一点类似地意想到那里,也是不错的,也是不错。
那么你若常常这样用功修行的话,在奢摩他里面修这个毗钵舍那的时候,就会观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那么心就住在不可得这个地方,「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这个明了性的心离一切相,住在离一切相那里。我们不要说:非住、非不住,不要这么说;这么说,我认为可能还反倒糊涂了,不要那么说。就说住在离一切相那个地方,在那里住。那么你常常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所观的境界不可得、能观的心也不可得,这个时候你就感觉到住即非住,就是无住,那个时候就会进一步。进一步,到那个时候,这个「住一切法如」是无分别的境界,不是说有一个是能住的智慧,有个所住的真理,不是,就是没有分别的境界。
这样相应了以后,你长时期,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样修,他慢慢地就断烦恼了。断了烦恼以后,那个清净无漏的圣人的智慧出现了,这个时候就是真实的和诸法如相应了,而不是相似的,这时候就是圣人了。这个时候呢,「住一切法如得自在」。
「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众生根」,这个地方又有一件事,这「一切法如」是离一切相的无分别境界,「知一切众生根」是有形相的境界了。我们的心在无相的境界相应了以后,它会发生一个作用,他那个智慧「住一切法如」就是无分别的智慧;「知一切众生根」是有分别的智慧,就是后得智,或者是如理智、如量智,这就是如量智了。你得到了如理智以后,你就会有如量智,「善知一切众生根」;知道这个人与你接触了的时候,你就会观察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这个人有善根、这个人没有善根;有善根呢,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或者其中有一个、或者是有两个、或者三个、四个、五个,有的有、有的不具足;或者善根是有,但是没有力量,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那么你就会告诉他,你要栽培,那一个善根不具足,就是要栽培,而且叫它有力量,慢慢地具足了,你就有能力可以转凡成圣了,就是这样意思。
「善知一切众生根已,知一切众生根具足,亦知一切众生业因缘」,知一切众生过去世做了罪业,将来要受苦恼的果报;过去世做了很多的福德业,将来要受可爱的果报;过去世,或者是你现在修禅定,将来能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这些因果的事情。或者是清净的因果、或者是染污的因果,「亦知一切众生业因缘」。那么在佛的十种智慧里面,「善知一切众生根」,这是根力;「知一切众生业因缘」,是业力。当然这件事呢,要继续努力地修行,你的智慧越来越增长,所知道的也就是越来越多。
知一切众生业因缘已,得愿智具足。得愿智具足已,净三世慧。净三世慧已,饶益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已,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轮。转*轮已,安立众生于三乘,令入无余涅槃。
「知一切众生业因缘已,得愿智具足」,初开始只是一部份的知道,你不断地用功修行,他就会进步。这从《阿含经》里面也会看出来这件事,从《阿含经》,舍利弗尊者和阿难尊者的问答里面就有这件事。就是得了阿罗汉果了,你继续要修行,还会得到原来没有的功德,还会有进步。就是有一回,佛告诉目犍连尊者本来是神通第一,但他感觉到舍利弗尊者的神通高过他,他就问佛,说是:佛曾经说我神通第一,为什么舍利弗尊者反倒高过我,我不第一了呢?佛说: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你不知道名字。这就看出来,虽然同样是阿罗汉,但是道力还是有深浅的,乃至到大菩萨境界,还是超过舍利弗尊者,乃至到佛的境界才究竟圆满。所以这里面也有这样意思,「得愿智具足」,原来是不具足的,愿智具足了,「净三世慧」,就是通达过去世无障碍、通达现在世无障碍、通达未来世的智慧也是无障碍的,通达无碍,名之为「净」;若是有障碍,那就不是清净了,或者有所不知,也不是清净。「净三世慧已,饶益一切众生」,你的智慧圆满了,通达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障碍,这个时候,你去广度众生的时候,就能使令众生得大利益,得大利益的,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性而为说法。
「饶益一切众生已,净佛国土」,你能普遍地饶益一切众生呢,将来你成佛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这个什么道理呢?这里说这个清净世界,不是说那个世界黄金为地,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以前行菩萨道的时候,你所教化的众生都来生你的国土了,而你以前教化的众生,因为接受你的教化的关系,这些人都是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这个世界是清净的。这说世界清净,实在就是人清净,人若清净了,这个世界就是净土;如果这个人都是常常地放逸,做种种恶事,那这个世界就是黄金为地,也不清净,是这样意思。可是道德高尚了,这个世界当然也就会七宝庄严,因为世界,是这个世界上的人的业力变现的,人有道德,他的业力就清净,所以他所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清净的,所以叫「净佛国土」。「净佛国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