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得一切种智」,说这个菩萨能够净佛国土,也就是广度众生功德殊胜了,所以功德圆满了,就「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就是佛智慧,就成就了佛智慧。
「得一切种智已,转*轮」,「得一切种智已」就是成佛了。这个成佛了这个句话呢,这是圆满报身佛。我们拜梁皇忏,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佛,这个韵念得很有力量!这里说得一切种智,这是圆满报身佛。得一切种智已,「转*轮」,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转*轮」分两部份:一个是在法身佛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凡夫的世界。在法身佛的世界,就是听佛说法的人都是法身菩萨;在凡夫的世界说法,那就是一般没有解脱生死苦的这些人,但是这些人也是要有善根的。不管是在那一个世界说法,都叫做「转*轮」。这个「转*轮」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安置圣道于他心中」,令他身中有圣道的现起,这叫做转*轮。为这个人说法的时候,那个人的心里面就有圣道现起,这叫做转*轮。法是说了,但是没得圣道,这不叫转*轮,哎呀!经上是这样解释这个「转*轮」的。这个「轮」这个字,或者说这个车有个轮,或者是金轮、或者是银轮、铜轮、铁轮,总而言之是用物质造的一个轮。现在这里这个轮不是金、银、铜、铁,不是;是用「法」所组织成的,就是戒、定、慧,这个无漏的佛法所组成的。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叫做「轮」呢?这个轮有两个意思:就是从这里能到那边去,从这里到那里去,叫做「轮」,你看,车若有轮,它就可以走动,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能伏怨敌,譬如这个金轮王,他能够降服四大洲的敌人,都可以降伏了。现在说这个佛法的这个无漏的戒定慧出现的时候,在你心里面出现了无漏的戒定慧,当然,主要就是出现了无漏的清净无分别的智慧,出现的时候,能灭除去爱烦恼、见烦恼、一切的烦恼贼,令他身中有圣道的现起,这叫做「转*轮」。
而佛在菩提树下得无上菩提,就是他自己转*轮,他自己在心里面转*轮,得了无上菩提道。到了鹿野苑去,为五比丘说法,还有诸天听法,乃至到以后在各地方说法的时候,就是令他人在他的身体里面有圣道的现起,这是利益众生了。现在佛,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说佛为众生说法,众生得道了,叫做「转*轮」;令他身中有圣道现起,名为转*轮。我们现在常常地写文章、做这文宣的工作,就是说法的时候,就叫做「转*轮」;若按经上的解释,我们说法恐怕还不及格,令人得圣道了吗?恐怕没有。这个「转*轮」。这个成佛了以后,这个菩萨得一切种智,就是他成佛了以后,他在凡夫世界现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转*轮。那么听他说法的人很多人得圣道,那么叫做「转*轮」。若是在法身佛的世界也转*轮,那就是更高深的境界了。
「转*轮已,安立众生于三乘」,就是把这个生死苦恼的众生,把他安立在三种圣人的境界: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圣人。这个「安立」呢,譬如这个人在大海里面,把他救出来放在岸上,现在就是把众生在生死苦恼里面,安置到涅槃的境界去,「安立众生于三乘」。「令入无余涅槃」,使令他究竟清净、得大自在,这样子。这前面是说诸法如,劝我们学习诸法如,我们自己先学习诸法如,我们就是住在一切诸法如了,这一段是自利。「善知一切众生根」这以下,是利益众生;有自利、有利益众生,就是学习诸法如呢,能自利、也能利益众生,有这种能力。我们若不学习「诸法如」,我们也信佛,我们也可以在佛教里面也做功课、或者念佛名号、或者念经,做种种的功课,现在不能得「诸法如」,现在不能;就是小小的栽培一点善根,是小小的栽培善根。说现生能住「诸法如」得自在,这不可能的,不可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佛教是这样子?真是一言难尽了!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为作礼。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萨摩诃萨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为作礼。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第四科劝发心,劝我们发心。发心就是发愿、就是立志,建立一个伟大、建立一个高尚的意愿,就是劝我们发愿的意思。发什么愿呢?前面说「学诸法如」,能够自利、能够利他;那个菩萨能那样子,我们也应该这样子嘛!所以劝我们先发愿,这样意思。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就指前面,须菩提啊!前面那个菩萨摩诃萨能这样子,他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欲得一切圣人的功德,也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众生。你若有这样的欲的话,你学了诸法如,你就能够得到圣人的功德;不但自利、也能利人,那你也应该发心,你应该发无上菩提心,先发这个愿,我愿得无上菩提,应该先这样发心;这是标出来,标出这个发愿。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为作礼。」这个须菩提忽然间生了恭敬心,对这个菩萨生恭敬心。须菩提对佛说:这么多的大菩萨发了大菩提心的话,他不但是发心、发了愿,他还能够为人讲解「诸法如」;他不但为人讲解「诸法如」,他还能向他说、还能修行;修行,这个「学诸法如」包括为人讲解和自己修行。现在说他能发心,他还能学习这个「诸法如」,这样子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的话,一切世间天、一切世间人、一切世间的阿修罗,「应当为作礼」,这个三恶道的众生苦恼、愚痴,不知道;这个天和人、和阿修罗是比较有智慧的人,他们明白道理,所以是应当为这个菩萨顶礼,要礼敬这个初发心的菩萨。这个菩萨太伟大了!大家在生死苦里面很苦!他能发这样的大心,是了不起。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萨摩诃萨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为作礼!」是的!应当给他磕头,表示敬意,是对的!
世尊,是初发意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几所福德?佛告须菩提:若千国土中众生,皆发声闻、辟支佛意,于汝意云何?其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无量。佛告须菩提:其福不如初发意菩萨摩诃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发声闻、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萨出故,菩萨终不因声闻、辟支佛出。
「世尊!是初发意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有藐三菩提,得几所福德?」这个劝我们发愿,怎么样劝法呢?这底下说了,就是赞叹发无上菩提心的功德很大,这倒是对的!就是我们要做这件事,一定要有利益,要有所得,我才去做嘛!因为若空无所得,那何必做这件事呢?那么发无上菩提愿有什么好处呢?这地方说出来。
「是初发意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了利益一切苦恼的人,他就去精进地、不怕辛苦,求无上菩提。「得几所福德?」说这个人他能有多少功德呢?多少福德?这个「福德」:这个「德」,是良好的行为,叫做「德」;这个「福」呢,就是良好的行为所得的可爱的果报。「德」是因,「福」是果;或者就是这么说,你这样发心行菩萨道,这是一种德,有这样功德,将来会得到一种可爱的果报,得到的果报令心欢喜,叫「福德」。
能得多少福德呢?「佛告须菩提:若千国土中众生」,这个「千国土」就是小千世界,就是一千个四大部洲、一千个须弥山,就是叫小千世界。这么多的千国土里面的人,那么众生是很多了;不但是人,还其他的也都在内。「皆发声闻、辟支佛意」,他们都愿意成就阿罗汉、愿意得辟支佛道,有这样出离心,不愿意做凡夫了,这也是很伟大的。「于汝意云何?」于你须菩提心里想一想。「其福多不?」,千国土中众生,这么多的人发了声闻、辟支佛心,他们的功德有多大呢?「须菩提言:甚多无量。」
「佛告须菩提:其福不如初发意菩萨摩诃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么多的众生发了声闻、辟支佛的心,所得的功德总计起来;总计起来,再用百来乘、再加上一百倍、或者一千倍、巨亿万倍,或者用算数来算它的多少,或者用譬喻去形容去,都赶不上初发意菩萨的功德大,所不能及。「何以故?」什么原因呢?「发声闻、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萨出故」,说那个人发声闻、辟支佛心,他想要得初果、想要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想要做辟支佛,也都是圣人,了不起;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皆因菩萨出故」,都是因为菩萨弘扬佛法,才有发声闻、辟支佛这件事,才有发声闻、辟支佛的心这件事。「菩萨终不因声闻、辟支佛出」,菩萨不论怎样,都不会因为声闻、辟支佛的教化而发菩萨心的。这样说呢,声闻、辟支佛是他的学生,菩萨是老师;学生的功德怎么能赶上老师的功德大呢?
这个道理是在那里呢?为什么菩萨不会因声闻、辟支佛而发无上菩提心呢?道理在那里?声闻、辟支佛他积极地用功修行以后,寿命尽的时候入无余涅槃了;入无余涅槃,他不弘扬佛法,这个世界上的佛法不是声闻、辟支佛建立的,是菩萨、是佛建立的。他们入无余涅槃了,不在这里弘扬佛法了,谁能因他而发心呢?没有这回事情嘛!因为菩萨发无上菩提心,在这里弘扬佛法,那么在生死流转的这些人,因菩萨的教化才发声闻心、发辟支佛心。这样看呢,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来的;而不能说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来的,不是这么回事,我们这个文上看出来,看出来,看出这件事,所以大乘佛法功德是最大的,世界上能有佛法,是发大乘心的佛菩萨弘扬建立的,因此而有小乘佛法的,在这文上很明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