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5▪P2

  ..續本文上一頁已,得一切種智」,說這個菩薩能夠淨佛國土,也就是廣度衆生功德殊勝了,所以功德圓滿了,就「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就是佛智慧,就成就了佛智慧。

  

  「得一切種智已,轉*輪」,「得一切種智已」就是成佛了。這個成佛了這個句話呢,這是圓滿報身佛。我們拜梁皇忏,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佛,這個韻念得很有力量!這裏說得一切種智,這是圓滿報身佛。得一切種智已,「轉*輪」,就是爲一切衆生說法。這個「轉*輪」分兩部份:一個是在法身佛的世界、一個是我們凡夫的世界。在法身佛的世界,就是聽佛說法的人都是法身菩薩;在凡夫的世界說法,那就是一般沒有解脫生死苦的這些人,但是這些人也是要有善根的。不管是在那一個世界說法,都叫做「轉*輪」。這個「轉*輪」這句話的意思,什麼意思呢?「安置聖道于他心中」,令他身中有聖道的現起,這叫做轉*輪。爲這個人說法的時候,那個人的心裏面就有聖道現起,這叫做轉*輪。法是說了,但是沒得聖道,這不叫轉*輪,哎呀!經上是這樣解釋這個「轉*輪」的。這個「輪」這個字,或者說這個車有個輪,或者是金輪、或者是銀輪、銅輪、鐵輪,總而言之是用物質造的一個輪。現在這裏這個輪不是金、銀、銅、鐵,不是;是用「法」所組織成的,就是戒、定、慧,這個無漏的佛法所組成的。

  

  那麼爲什麼一定要叫做「輪」呢?這個輪有兩個意思:就是從這裏能到那邊去,從這裏到那裏去,叫做「輪」,你看,車若有輪,它就可以走動,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能伏怨敵,譬如這個金輪王,他能夠降服四大洲的敵人,都可以降伏了。現在說這個佛法的這個無漏的戒定慧出現的時候,在你心裏面出現了無漏的戒定慧,當然,主要就是出現了無漏的清淨無分別的智慧,出現的時候,能滅除去愛煩惱、見煩惱、一切的煩惱賊,令他身中有聖道的現起,這叫做「轉*輪」。

  

  而佛在菩提樹下得無上菩提,就是他自己轉*輪,他自己在心裏面轉*輪,得了無上菩提道。到了鹿野苑去,爲五比丘說法,還有諸天聽法,乃至到以後在各地方說法的時候,就是令他人在他的身體裏面有聖道的現起,這是利益衆生了。現在佛,主要是利益衆生,所以說佛爲衆生說法,衆生得道了,叫做「轉*輪」;令他身中有聖道現起,名爲轉*輪。我們現在常常地寫文章、做這文宣的工作,就是說法的時候,就叫做「轉*輪」;若按經上的解釋,我們說法恐怕還不及格,令人得聖道了嗎?恐怕沒有。這個「轉*輪」。這個成佛了以後,這個菩薩得一切種智,就是他成佛了以後,他在凡夫世界現應化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麼轉*輪。那麼聽他說法的人很多人得聖道,那麼叫做「轉*輪」。若是在法身佛的世界也轉*輪,那就是更高深的境界了。

  

  「轉*輪已,安立衆生于叁乘」,就是把這個生死苦惱的衆生,把他安立在叁種聖人的境界:聲聞、緣覺、菩薩這叁種聖人。這個「安立」呢,譬如這個人在大海裏面,把他救出來放在岸上,現在就是把衆生在生死苦惱裏面,安置到涅槃的境界去,「安立衆生于叁乘」。「令入無余涅槃」,使令他究竟清淨、得大自在,這樣子。這前面是說諸法如,勸我們學習諸法如,我們自己先學習諸法如,我們就是住在一切諸法如了,這一段是自利。「善知一切衆生根」這以下,是利益衆生;有自利、有利益衆生,就是學習諸法如呢,能自利、也能利益衆生,有這種能力。我們若不學習「諸法如」,我們也信佛,我們也可以在佛教裏面也做功課、或者念佛名號、或者念經,做種種的功課,現在不能得「諸法如」,現在不能;就是小小的栽培一點善根,是小小的栽培善根。說現生能住「諸法如」得自在,這不可能的,不可能。爲什麼我們現在佛教是這樣子?真是一言難盡了!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诃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爲作禮。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薩摩诃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爲作禮。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第四科勸發心,勸我們發心。發心就是發願、就是立志,建立一個偉大、建立一個高尚的意願,就是勸我們發願的意思。發什麼願呢?前面說「學諸法如」,能夠自利、能夠利他;那個菩薩能那樣子,我們也應該這樣子嘛!所以勸我們先發願,這樣意思。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如是」就指前面,須菩提啊!前面那個菩薩摩诃薩能這樣子,他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欲得一切聖人的功德,也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衆生。你若有這樣的欲的話,你學了諸法如,你就能夠得到聖人的功德;不但自利、也能利人,那你也應該發心,你應該發無上菩提心,先發這個願,我願得無上菩提,應該先這樣發心;這是標出來,標出這個發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诃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爲作禮。」這個須菩提忽然間生了恭敬心,對這個菩薩生恭敬心。須菩提對佛說:這麼多的大菩薩發了大菩提心的話,他不但是發心、發了願,他還能夠爲人講解「諸法如」;他不但爲人講解「諸法如」,他還能向他說、還能修行;修行,這個「學諸法如」包括爲人講解和自己修行。現在說他能發心,他還能學習這個「諸法如」,這樣子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的話,一切世間天、一切世間人、一切世間的阿修羅,「應當爲作禮」,這個叁惡道的衆生苦惱、愚癡,不知道;這個天和人、和阿修羅是比較有智慧的人,他們明白道理,所以是應當爲這個菩薩頂禮,要禮敬這個初發心的菩薩。這個菩薩太偉大了!大家在生死苦裏面很苦!他能發這樣的大心,是了不起。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薩摩诃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爲作禮!」是的!應當給他磕頭,表示敬意,是對的!

  

  世尊,是初發意菩薩摩诃薩,爲衆生故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幾所福德?佛告須菩提:若千國土中衆生,皆發聲聞、辟支佛意,于汝意雲何?其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無量。佛告須菩提:其福不如初發意菩薩摩诃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故,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

  

  「世尊!是初發意菩薩摩诃薩爲衆生故,求阿耨多羅有藐叁菩提,得幾所福德?」這個勸我們發願,怎麼樣勸法呢?這底下說了,就是贊歎發無上菩提心的功德很大,這倒是對的!就是我們要做這件事,一定要有利益,要有所得,我才去做嘛!因爲若空無所得,那何必做這件事呢?那麼發無上菩提願有什麼好處呢?這地方說出來。

  

  「是初發意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爲衆生故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了利益一切苦惱的人,他就去精進地、不怕辛苦,求無上菩提。「得幾所福德?」說這個人他能有多少功德呢?多少福德?這個「福德」:這個「德」,是良好的行爲,叫做「德」;這個「福」呢,就是良好的行爲所得的可愛的果報。「德」是因,「福」是果;或者就是這麼說,你這樣發心行菩薩道,這是一種德,有這樣功德,將來會得到一種可愛的果報,得到的果報令心歡喜,叫「福德」。

  

  能得多少福德呢?「佛告須菩提:若千國土中衆生」,這個「千國土」就是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四大部洲、一千個須彌山,就是叫小千世界。這麼多的千國土裏面的人,那麼衆生是很多了;不但是人,還其他的也都在內。「皆發聲聞、辟支佛意」,他們都願意成就阿羅漢、願意得辟支佛道,有這樣出離心,不願意做凡夫了,這也是很偉大的。「于汝意雲何?」于你須菩提心裏想一想。「其福多不?」,千國土中衆生,這麼多的人發了聲聞、辟支佛心,他們的功德有多大呢?「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告須菩提:其福不如初發意菩薩摩诃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那麼多的衆生發了聲聞、辟支佛的心,所得的功德總計起來;總計起來,再用百來乘、再加上一百倍、或者一千倍、巨億萬倍,或者用算數來算它的多少,或者用譬喻去形容去,都趕不上初發意菩薩的功德大,所不能及。「何以故?」什麼原因呢?「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故」,說那個人發聲聞、辟支佛心,他想要得初果、想要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想要做辟支佛,也都是聖人,了不起;這些人是怎麼來的呢?「皆因菩薩出故」,都是因爲菩薩弘揚佛法,才有發聲聞、辟支佛這件事,才有發聲聞、辟支佛的心這件事。「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菩薩不論怎樣,都不會因爲聲聞、辟支佛的教化而發菩薩心的。這樣說呢,聲聞、辟支佛是他的學生,菩薩是老師;學生的功德怎麼能趕上老師的功德大呢?

  

  這個道理是在那裏呢?爲什麼菩薩不會因聲聞、辟支佛而發無上菩提心呢?道理在那裏?聲聞、辟支佛他積極地用功修行以後,壽命盡的時候入無余涅槃了;入無余涅槃,他不弘揚佛法,這個世界上的佛法不是聲聞、辟支佛建立的,是菩薩、是佛建立的。他們入無余涅槃了,不在這裏弘揚佛法了,誰能因他而發心呢?沒有這回事情嘛!因爲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在這裏弘揚佛法,那麼在生死流轉的這些人,因菩薩的教化才發聲聞心、發辟支佛心。這樣看呢,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來的;而不能說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來的,不是這麼回事,我們這個文上看出來,看出來,看出這件事,所以大乘佛法功德是最大的,世界上能有佛法,是發大乘心的佛菩薩弘揚建立的,因此而有小乘佛法的,在這文上很明顯…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