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5▪P3

  ..續本文上一頁地看出來這一點,很明顯看出這一點。

  

  這個龍樹菩薩說……,我們今天的大乘佛教的確是有這個問題。小乘佛教學者說我們「大乘非佛說」,我們好像閉口無言,沒有辦法反駁他。但是我看這個《大莊嚴經論》,無著菩薩說了八個理由。八個理由,在《成唯識論》裏面呢,變成七個理由,就被合起來一個。其中有一個理由,有一個日本人,有些日本的佛教徒,也是多數是貶斥大乘,向于小乘;認爲小乘是佛說,大乘非佛說,好像很多日本的學者是這樣想法。但是呢,忽然間不知那一天,這個善根發現了,遇見了無著菩薩提出八個理由,其中有一個理由,啊!這個理由是對的,是對的!如果不是這個……;你學習小乘佛教,裏面沒有菩薩道,沒有菩薩道,怎麼能成佛呢?你能說沒有佛嗎?不能說。那麼學習小乘佛法不能成佛,那麼佛怎麼成法呢?一定是另有大乘法門可以修學、可以成佛。這樣子說,你說是「大乘非佛說」,這話是不對。小乘佛法也是佛說的,沒有佛,就沒有小乘;而佛就是大乘,這也看出這一點。

  

  所以「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我們常常地……,我感覺《大般涅槃經》上有很多的理由,可以反駁小乘佛教學者的這個謬論,也是有。現在《大般若經》上也是,你慢慢讀,就會增長一種智慧,建立大乘佛教。但是大乘佛教,我們不可以謗毀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也是佛法,我們還是贊歎。但是你若排斥大乘呢,大乘應該說出個理由來,駁斥小乘佛教學者的謬論才對的。

  

  那麼這是小千世界。

  

  二千國土、叁千大千國土中亦如是。置是叁千大千國土中發意求聲聞辟支佛者,若叁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住幹慧地,其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無量。佛言:不如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置是住幹慧地衆生,若叁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叁千大千國土中初發意菩薩,不如入法位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叁千大千國土中入法位菩薩,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叁千大千國土中向佛道菩薩,不如佛功德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底下「二千國土、叁千大千國土中亦如是」,這是又兩番。這個「二」是什麼意思?就是「中千國土」,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這叫「中千」。這麼多的國土裏面的衆生,「皆發聲聞、辟支佛意」,他們的功德總合起來,也還不如一個初發意菩薩摩诃薩的功德廣大。什麼原因呢?就是「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理由也是這個。這個叁千大千國土呢,就是第叁個千,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裏面的衆生發聲聞、辟支佛意,他們所有的福德,也不如初發意菩薩的功德廣大,是這樣子。「亦如是」。

  

  「置是叁千大千國土中發意求聲聞、辟支佛者」,把這個事放在那裏,我們先不要論;我們再另外有一個意思。「若叁千大千國土中」的衆生,「皆住幹慧地,其福多不?」發聲聞、辟支佛意只是發意;這個「幹慧地」,這個就是發聲聞、辟支佛意進了一步,開始修四念處了,叫做「幹慧地」。這個「幹慧地」,這是舊翻譯,玄奘法師翻個「淨觀地」,這個好!我認爲這個翻得好!,翻個淨觀地。這個「幹」,就是清淨的意思,「慧」就是觀的意思,就是「淨觀地」。只是發心,就是發願,進一步就是修四念處了;修四念處的時候,能令心清淨,所以叫「淨觀地」。「其福多不?」叁千大千世界中的衆生,都安住在淨觀地,大家都開始修四念處了,這時候開始修行了,在身口意上有了佛法的氣氛了。「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佛言:不如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還是不如的,「所不能及」。「置是住幹慧地衆生,若叁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又比前面又高了,「置是住幹慧地衆生」,這個把他放在一邊,不算。「若叁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住性地」,這個「性地」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四念住修得,這個道力堅固了一點,道力修得堅固了一點,不容易退了,就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個時候稱之爲「性地」,這是一樣。

  

  「八人地」呢?又進了一步,從暖、頂、忍、世第一又進一步到見道位的時候,到見道位的時候,這八人地;人者,忍也,忍受的忍、忍辱的忍,就是八忍地。這個「八忍地」,就是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這是八個忍;還有八個智,現在只說忍。這個「忍」和「智」有什麼不同呢?這個「忍」其實也是「智」,也是智慧,就是在修四念處的時候,這個無漏的智慧出現的時候,這一剎那能斷煩惱,這時候叫做「忍」;斷了煩惱一剎那,能見到真理,那時候叫做「智」。斷惑證真:斷惑叫做「忍」,證真叫做「智」。現在是斷惑這個時候叫做「八人地」,單指這一點。

  

  這個「見地」呢,就是那個八智也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是初果。「八人地」是初果向,向初果。這個向初果,這個佛菩薩安排修聖道的階級,這樣安排;就是「八人地」這個時候還不名爲初果,是向初果,但是這時候已經是聖人了,因爲這無漏的智慧出現了;這個暖、頂、忍、世第一,這時候不叫向初果,不叫初果向;《成實論》上有多少不同的說法。「薄地」;這個「見地」就是初果聖人,「薄地」呢,佛的這個智慧把欲界衆生的煩惱分成九品,分成九品呢,這個初果聖人只是斷了見煩惱,這個愛煩惱還沒有斷;把愛煩惱分成九品,斷除去六品,這個時候叫做「薄地」,就是欲界煩惱剩下一小部份了,那六部分都消滅了,那時候叫「薄地」。「離欲地」呢,就是把欲界剩余的叁品煩惱也消滅了,這個時候把欲界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那麼這個聖人就遠離欲界,就到色界天去了,所以叫做「離欲地」,所以離欲地就是叁果聖人。「已辦地」呢,就是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也完全消滅了,成了阿羅漢果了,這時候把生死這件事辦好了,辦好了生死大事了,所以叫做「已辦地」。「辟支佛地」,就是獨覺的聖人,獨覺聖人出無佛世,他還能斷多少習氣,就是比阿羅漢的智慧還要高,這叫「辟支佛地」。

  

  「是一切福德」,住性地的、住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的,在小乘佛教這麼多的聖人;這個叁千大千國土中的衆生,都成就了這麼高的道德。「是一切福德」總集起來,「欲比初發意菩薩」還是不行的,就再加上一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還是不能及大乘初發心菩薩功德大,這樣講!

  

  在這個唐叁藏法師,玄奘法師翻的《大般若經》上都是這麼說,都是前面那句話,前面那句話就是「何以故?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故。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都是用這個理由說菩薩初發意的功德大。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國土中,初發意菩薩」功德這麼大,我們應該發心了,我們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了,也就是要學諸法如了。可是呢,初發意菩薩的功德雖然大,還「不如入法位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這個「入法位」怎麼講呢?這個「位」,我們說這個座位,這個是你的座位、這個是他的座位,就是你坐在那裏,是你的座位。現在說,我們剛才講過這個意思,我們這個內心在色聲香味觸法的這些境界上,虛妄分別,引起種種煩惱,但是這個聖人他的心住在諸法如那個地方,諸法如是他的座位,以畢竟空爲座位,坐在那裏,那叫做「入法位」。前面初發意菩薩他還沒能入法位,還是凡夫的菩薩,這個入法位是聖人了。所以這個初發意菩薩雖然大,還不如入法位的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功德是更大了。

  

  「若叁千大千國土中入法位菩薩」呢,還不如向佛道的菩薩。「入法位菩薩」就是初歡喜地;那麼二地、叁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是向無上菩提去了,那個菩薩的功德是更大了。「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叁千大千國土中向佛道菩薩,不如佛功德,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佛的功德是更大了,究竟圓滿了。

  

  所以這是勸我們要發心學習諸法如,就是贊歎發菩提心,學習諸法如的功德非常大,這樣引起到佛的功德更大了,所以我們應該發歡喜心。說是我們看人家做生意發了很多的財,我們心裏就羨慕;現在這上說,佛的功德很大,我們也應該發羨慕的意思,這是學習發無上菩提心,向于無上菩提,應該這樣做才對的。

  

  我今天來的時候,隨我來的法師問我,今天講不講故事?我想,我還是講一個故事,我講一個故事,可以講故事。這個故事,好像我在書本上是看過很多次,但是始終沒有講,好像很少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經裏面說那個富樓那尊者的故事,是他。

  

  是有一個長者,他有兩個兒,大兒叫做軍、二兒叫做勝軍,這兩個兒。但是這個長者財富無量,雖然財富很多,這老病死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就是有了病了。有病了,請了很多的醫生來看病;看病,看著好像漸好了,但是還沒好,還是繼續要看醫生。但是服侍長者的這個人,是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聰明,就是每次醫生來看,她總是在旁邊注意,久了呢,她就看出個門道來,她就對長者說:從這麼以後,不必請醫生來了,我就可以服侍長者,使令長者的病會好的。當然這個長者和這個女孩子也是相處久了,也知道這個女孩子很聰明,就相信她的話。相信她的話,她就把那些醫生開的藥方,她就會在裏面怎麼斟酌,也就是買藥來服侍長者,就治好病了,就把長者的病治好了。長者好了,長者非常感謝她;病好了,你看,這身體健康快樂嘛,所以也同這個女孩子就有了關系了,這個女孩子就是有了孕了,有了孕以後呢,就生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子相貌好,特別聰明。

  

  後來呢,這個長者又是有病,就沒有辦法治療,就死掉了。臨死的時候告訴他這兩個兒子,大家要互相愛護,不要分家。可是對那個兒,也是他的兒;但是那個兒,這是古代的時候那個情形,似乎不計兒列,就是不能夠和前兩個兒排在一起,就是地位低了一點,因爲那個女人是他的工人,不是他的夫人,所以就是有這個分別;但是這個兒,就是婢女生的兒,還特別聰明,這兩個哥哥也愛護他。

  

  時間久了,這個兒一歲、二歲、叁歲,這個婢生兒漸漸大了一點。這兩個兄弟有因緣要到遠地方去做生意去,就把這個家;這兩個兒都有妻子、有小孩子,就是囑托了這個婢生兒來管理;可能這時候年紀更大一點,可也不是很大。那麼他管理家,這個孩子聰明,就是會做事。會做事,但是有一天就有問題,就這個勝軍的兒,有一天向他要東西吃,正趕上這個婢生兒,婢生兒名字叫做滿願子,就是富樓那,這個富樓那正好手裏沒有錢,沒有辦法滿他願,這個小孩子就火了:啊!你對我大叔他的那些兒,你就好好照顧,對我就是不公平。回去了就告訴母親,她母親說:你這個婢生兒輕視我的兒!就是有這種事情。後來這兩個哥哥就回到家,回到家,這個弟媳婦當然就和勝軍說這個事兒,也是恨。從這裏看,勝軍這個人沒有智慧。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