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5▪P3

  ..续本文上一页地看出来这一点,很明显看出这一点。

  

  这个龙树菩萨说……,我们今天的大乘佛教的确是有这个问题。小乘佛教学者说我们「大乘非佛说」,我们好像闭口无言,没有办法反驳他。但是我看这个《大庄严经论》,无著菩萨说了八个理由。八个理由,在《成唯识论》里面呢,变成七个理由,就被合起来一个。其中有一个理由,有一个日本人,有些日本的佛教徒,也是多数是贬斥大乘,向于小乘;认为小乘是佛说,大乘非佛说,好像很多日本的学者是这样想法。但是呢,忽然间不知那一天,这个善根发现了,遇见了无著菩萨提出八个理由,其中有一个理由,啊!这个理由是对的,是对的!如果不是这个……;你学习小乘佛教,里面没有菩萨道,没有菩萨道,怎么能成佛呢?你能说没有佛吗?不能说。那么学习小乘佛法不能成佛,那么佛怎么成法呢?一定是另有大乘法门可以修学、可以成佛。这样子说,你说是「大乘非佛说」,这话是不对。小乘佛法也是佛说的,没有佛,就没有小乘;而佛就是大乘,这也看出这一点。

  

  所以「菩萨终不因声闻、辟支佛出」,我们常常地……,我感觉《大般涅槃经》上有很多的理由,可以反驳小乘佛教学者的这个谬论,也是有。现在《大般若经》上也是,你慢慢读,就会增长一种智慧,建立大乘佛教。但是大乘佛教,我们不可以谤毁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也是佛法,我们还是赞叹。但是你若排斥大乘呢,大乘应该说出个理由来,驳斥小乘佛教学者的谬论才对的。

  

  那么这是小千世界。

  

  二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中亦如是。置是三千大千国土中发意求声闻辟支佛者,若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住干慧地,其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无量。佛言:不如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置是住干慧地众生,若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初发意菩萨,不如入法位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入法位菩萨,不如向佛道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向佛道菩萨,不如佛功德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底下「二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中亦如是」,这是又两番。这个「二」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千国土」,就是一千个小千世界,这叫「中千」。这么多的国土里面的众生,「皆发声闻、辟支佛意」,他们的功德总合起来,也还不如一个初发意菩萨摩诃萨的功德广大。什么原因呢?就是「发声闻、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萨出,菩萨终不因声闻、辟支佛出」,理由也是这个。这个三千大千国土呢,就是第三个千,就是一千个中千世界里面的众生发声闻、辟支佛意,他们所有的福德,也不如初发意菩萨的功德广大,是这样子。「亦如是」。

  

  「置是三千大千国土中发意求声闻、辟支佛者」,把这个事放在那里,我们先不要论;我们再另外有一个意思。「若三千大千国土中」的众生,「皆住干慧地,其福多不?」发声闻、辟支佛意只是发意;这个「干慧地」,这个就是发声闻、辟支佛意进了一步,开始修四念处了,叫做「干慧地」。这个「干慧地」,这是旧翻译,玄奘法师翻个「净观地」,这个好!我认为这个翻得好!,翻个净观地。这个「干」,就是清净的意思,「慧」就是观的意思,就是「净观地」。只是发心,就是发愿,进一步就是修四念处了;修四念处的时候,能令心清净,所以叫「净观地」。「其福多不?」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都安住在净观地,大家都开始修四念处了,这时候开始修行了,在身口意上有了佛法的气氛了。「其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无量。佛言:不如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还是不如的,「所不能及」。「置是住干慧地众生,若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又比前面又高了,「置是住干慧地众生」,这个把他放在一边,不算。「若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住性地」,这个「性地」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四念住修得,这个道力坚固了一点,道力修得坚固了一点,不容易退了,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称之为「性地」,这是一样。

  

  「八人地」呢?又进了一步,从暖、顶、忍、世第一又进一步到见道位的时候,到见道位的时候,这八人地;人者,忍也,忍受的忍、忍辱的忍,就是八忍地。这个「八忍地」,就是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这是八个忍;还有八个智,现在只说忍。这个「忍」和「智」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忍」其实也是「智」,也是智慧,就是在修四念处的时候,这个无漏的智慧出现的时候,这一剎那能断烦恼,这时候叫做「忍」;断了烦恼一剎那,能见到真理,那时候叫做「智」。断惑证真:断惑叫做「忍」,证真叫做「智」。现在是断惑这个时候叫做「八人地」,单指这一点。

  

  这个「见地」呢,就是那个八智也出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初果。「八人地」是初果向,向初果。这个向初果,这个佛菩萨安排修圣道的阶级,这样安排;就是「八人地」这个时候还不名为初果,是向初果,但是这时候已经是圣人了,因为这无漏的智慧出现了;这个暖、顶、忍、世第一,这时候不叫向初果,不叫初果向;《成实论》上有多少不同的说法。「薄地」;这个「见地」就是初果圣人,「薄地」呢,佛的这个智慧把欲界众生的烦恼分成九品,分成九品呢,这个初果圣人只是断了见烦恼,这个爱烦恼还没有断;把爱烦恼分成九品,断除去六品,这个时候叫做「薄地」,就是欲界烦恼剩下一小部份了,那六部分都消灭了,那时候叫「薄地」。「离欲地」呢,就是把欲界剩余的三品烦恼也消灭了,这个时候把欲界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那么这个圣人就远离欲界,就到色界天去了,所以叫做「离欲地」,所以离欲地就是三果圣人。「已办地」呢,就是把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也完全消灭了,成了阿罗汉果了,这时候把生死这件事办好了,办好了生死大事了,所以叫做「已办地」。「辟支佛地」,就是独觉的圣人,独觉圣人出无佛世,他还能断多少习气,就是比阿罗汉的智慧还要高,这叫「辟支佛地」。

  

  「是一切福德」,住性地的、住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的,在小乘佛教这么多的圣人;这个三千大千国土中的众生,都成就了这么高的道德。「是一切福德」总集起来,「欲比初发意菩萨」还是不行的,就再加上一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还是不能及大乘初发心菩萨功德大,这样讲!

  

  在这个唐三藏法师,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上都是这么说,都是前面那句话,前面那句话就是「何以故?发声闻、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萨出故。菩萨终不因声闻、辟支佛出」,都是用这个理由说菩萨初发意的功德大。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初发意菩萨」功德这么大,我们应该发心了,我们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了,也就是要学诸法如了。可是呢,初发意菩萨的功德虽然大,还「不如入法位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这个「入法位」怎么讲呢?这个「位」,我们说这个座位,这个是你的座位、这个是他的座位,就是你坐在那里,是你的座位。现在说,我们刚才讲过这个意思,我们这个内心在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些境界上,虚妄分别,引起种种烦恼,但是这个圣人他的心住在诸法如那个地方,诸法如是他的座位,以毕竟空为座位,坐在那里,那叫做「入法位」。前面初发意菩萨他还没能入法位,还是凡夫的菩萨,这个入法位是圣人了。所以这个初发意菩萨虽然大,还不如入法位的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功德是更大了。

  

  「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入法位菩萨」呢,还不如向佛道的菩萨。「入法位菩萨」就是初欢喜地;那么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是向无上菩提去了,那个菩萨的功德是更大了。「不如向佛道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向佛道菩萨,不如佛功德,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佛的功德是更大了,究竟圆满了。

  

  所以这是劝我们要发心学习诸法如,就是赞叹发菩提心,学习诸法如的功德非常大,这样引起到佛的功德更大了,所以我们应该发欢喜心。说是我们看人家做生意发了很多的财,我们心里就羡慕;现在这上说,佛的功德很大,我们也应该发羡慕的意思,这是学习发无上菩提心,向于无上菩提,应该这样做才对的。

  

  我今天来的时候,随我来的法师问我,今天讲不讲故事?我想,我还是讲一个故事,我讲一个故事,可以讲故事。这个故事,好像我在书本上是看过很多次,但是始终没有讲,好像很少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经里面说那个富楼那尊者的故事,是他。

  

  是有一个长者,他有两个儿,大儿叫做军、二儿叫做胜军,这两个儿。但是这个长者财富无量,虽然财富很多,这老病死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就是有了病了。有病了,请了很多的医生来看病;看病,看着好像渐好了,但是还没好,还是继续要看医生。但是服侍长者的这个人,是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聪明,就是每次医生来看,她总是在旁边注意,久了呢,她就看出个门道来,她就对长者说:从这么以后,不必请医生来了,我就可以服侍长者,使令长者的病会好的。当然这个长者和这个女孩子也是相处久了,也知道这个女孩子很聪明,就相信她的话。相信她的话,她就把那些医生开的药方,她就会在里面怎么斟酌,也就是买药来服侍长者,就治好病了,就把长者的病治好了。长者好了,长者非常感谢她;病好了,你看,这身体健康快乐嘛,所以也同这个女孩子就有了关系了,这个女孩子就是有了孕了,有了孕以后呢,就生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子相貌好,特别聪明。

  

  后来呢,这个长者又是有病,就没有办法治疗,就死掉了。临死的时候告诉他这两个儿子,大家要互相爱护,不要分家。可是对那个儿,也是他的儿;但是那个儿,这是古代的时候那个情形,似乎不计儿列,就是不能够和前两个儿排在一起,就是地位低了一点,因为那个女人是他的工人,不是他的夫人,所以就是有这个分别;但是这个儿,就是婢女生的儿,还特别聪明,这两个哥哥也爱护他。

  

  时间久了,这个儿一岁、二岁、三岁,这个婢生儿渐渐大了一点。这两个兄弟有因缘要到远地方去做生意去,就把这个家;这两个儿都有妻子、有小孩子,就是嘱托了这个婢生儿来管理;可能这时候年纪更大一点,可也不是很大。那么他管理家,这个孩子聪明,就是会做事。会做事,但是有一天就有问题,就这个胜军的儿,有一天向他要东西吃,正赶上这个婢生儿,婢生儿名字叫做满愿子,就是富楼那,这个富楼那正好手里没有钱,没有办法满他愿,这个小孩子就火了:啊!你对我大叔他的那些儿,你就好好照顾,对我就是不公平。回去了就告诉母亲,她母亲说:你这个婢生儿轻视我的儿!就是有这种事情。后来这两个哥哥就回到家,回到家,这个弟媳妇当然就和胜军说这个事儿,也是恨。从这里看,胜军这个人没有智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5》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