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5

  知一切衆生根具足,亦知一切衆生業因緣;知一切衆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得願智具足已,淨叁世慧;淨叁世慧已,饒益一切衆生。

  

  「知一切衆生根具足,亦知一切衆生業因緣;知一切衆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這個地方說到的這個「如」,的確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第一個是勸我們學習這個如,學習這個如,就是修止觀的意思,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就是以戒爲基礎,然後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在奢摩他裏面、毗缽舍那裏面學習這個「如」。

  

  學習這個「如」這件事,應該說不是難事,不是困難的事,就是我們平常和打妄想那樣子,和妄想一樣,但是內容不同。我們打妄想,就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裏面的事情,想東、想西這樣,除了煩惱,還是煩惱,快樂的時候很少。現在我們相信了佛法,相信了佛法以後,希望從佛法中的學習中可以轉凡成聖,可以成爲聖人,不要一直地做生死凡夫;但是怎麼樣才能夠成爲聖人,能夠轉凡成聖呢?《般若經》就是告訴我們,學習這個「如」就可以滿你所願。

  

  學習這個「如」,當然是你要學習佛法;現在我們學習的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頭一天曾經說過,就是有龍樹菩薩的注解,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解釋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我們從《大智度論》,根據《大智度論》來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會明白什麼叫做「如」。明白了以後呢,就像打妄想那樣心裏面思惟,其他的雜念不要生起來,停止其他的妄想、停止其他的雜念;靜坐的時候修奢摩他,然後思惟諸法如。思惟諸法如,思惟一個時間,時間不要長,五分鍾就可以了,然後再學習諸法如,就是這樣子。你早晨起來也這樣用功,吃完早餐以後也還這樣用功,吃完了午餐以後也是這樣用功,到晚上也是這樣用功;那麼你今天也這樣、明天也這樣,我看一百天以後就有好消息,不是很多時間。如果你不是太精進的話,叁年就有可能得無生法忍,不是很難的事情,叁年就可以;但是其中也是有條件,就是把世間的事情要放下,世間的雜染的事情都放下,生活淡泊一點,你能夠這樣做,這樣學諸法如,我看是非常的有希望。

  

  因爲我們學世間上的事情,我們不要說別的,就說這個飛機,這工程師就是各種的零件造好了會合起來,有了燃料,一按鈕,這個飛機就會向前跑,跑跑就起來了,我看還不用一分鍾,這飛機就起來了。這件事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也是經過多少有智慧的人的智慧的累積,漸漸地進步,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那麼佛菩薩有大智慧,說明了這樣改造我們凡夫的這種苦惱的境界,學習這個諸法如,我看比造飛機還容易,不是難,不是難事。因爲學習這佛法這個地方,就是一般的生活就夠了,你不要要求太多的享受。另外呢,就是內心裏面思想上的事情,只是心裏面在思想;一個奢摩他的止、一個毗缽舍那的觀,只是這麼一點嘛,再加上有一個寂靜處就好了,再就是一個同行的善知識也是可以,和你同一志願的人,大家在一起這樣子用功修行,很簡單。不需要很大的工廠,沒有那麼多的條件的,並不是太難的事。

  

  但這裏面還有一個應該注意的事情,這上面說:「菩薩學如般若波羅蜜,則能學一切法如。學一切法如,則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你觀色受想行識是如,觀這個生命體是如,常常這樣觀、常常這樣思惟,他的心情就比較自在,不要說是已經成功了,就是比較的會有自在。自在的時候呢,你多少有一點自在,你的信心就加強了,你信心就加強了;加強了以後,你就會繼續努力;繼續努力,你就能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就是安住在一切法如這裏。

  

  這個「安住一切法如」這句話,「住」這個字,我昨天我也說過,我今天再說一下。這個「住」字怎麼講呢?我們身體現在在這個房子這裏,坐在這裏;說你現在在那裏?我現在在「大覺蓮社」這個講堂的椅子這裏,我在這裏住,我坐在這裏。這是一個有形相的,你自己可以感覺到,別人也可以看見。現在說這個住不是指身體說的,是指你的心,也可以說是你的智慧;你的智慧在什麼地方住?譬如我們這個心,現在想起來:我紐約有一個好朋友,我想他在那裏幹什麼?這心就跑到紐約去了,就不在這裏,跑到紐約去了。所以這個心,你想什麼、你思惟什麼,你心就住在那裏,是這樣意思。現在呢,你思惟諸法如的時候,這個心就不住在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意的雜亂的境界,不住在這裏,住在離一切相那個地方,在那裏,是無分別的境界。若是你常常靜坐的,有一點奢摩他的功夫的時候,你就能夠類似地意識到那裏;當然不是,這不是的,是類似的。你能夠有一點類似地意想到那裏,也是不錯的,也是不錯。

  

  那麼你若常常這樣用功修行的話,在奢摩他裏面修這個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會觀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那麼心就住在不可得這個地方,「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這個明了性的心離一切相,住在離一切相那裏。我們不要說:非住、非不住,不要這麼說;這麼說,我認爲可能還反倒糊塗了,不要那麼說。就說住在離一切相那個地方,在那裏住。那麼你常常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所觀的境界不可得、能觀的心也不可得,這個時候你就感覺到住即非住,就是無住,那個時候就會進一步。進一步,到那個時候,這個「住一切法如」是無分別的境界,不是說有一個是能住的智慧,有個所住的真理,不是,就是沒有分別的境界。

  

  這樣相應了以後,你長時期,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樣修,他慢慢地就斷煩惱了。斷了煩惱以後,那個清淨無漏的聖人的智慧出現了,這個時候就是真實的和諸法如相應了,而不是相似的,這時候就是聖人了。這個時候呢,「住一切法如得自在」。

  

  「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衆生根」,這個地方又有一件事,這「一切法如」是離一切相的無分別境界,「知一切衆生根」是有形相的境界了。我們的心在無相的境界相應了以後,它會發生一個作用,他那個智慧「住一切法如」就是無分別的智慧;「知一切衆生根」是有分別的智慧,就是後得智,或者是如理智、如量智,這就是如量智了。你得到了如理智以後,你就會有如量智,「善知一切衆生根」;知道這個人與你接觸了的時候,你就會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善根,這個人有善根、這個人沒有善根;有善根呢,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或者其中有一個、或者是有兩個、或者叁個、四個、五個,有的有、有的不具足;或者善根是有,但是沒有力量,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那麼你就會告訴他,你要栽培,那一個善根不具足,就是要栽培,而且叫它有力量,慢慢地具足了,你就有能力可以轉凡成聖了,就是這樣意思。

  

  「善知一切衆生根已,知一切衆生根具足,亦知一切衆生業因緣」,知一切衆生過去世做了罪業,將來要受苦惱的果報;過去世做了很多的福德業,將來要受可愛的果報;過去世,或者是你現在修禅定,將來能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這些因果的事情。或者是清淨的因果、或者是染汙的因果,「亦知一切衆生業因緣」。那麼在佛的十種智慧裏面,「善知一切衆生根」,這是根力;「知一切衆生業因緣」,是業力。當然這件事呢,要繼續努力地修行,你的智慧越來越增長,所知道的也就是越來越多。

  

  知一切衆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得願智具足已,淨叁世慧。淨叁世慧已,饒益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輪。轉*輪已,安立衆生于叁乘,令入無余涅槃。

  

  「知一切衆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初開始只是一部份的知道,你不斷地用功修行,他就會進步。這從《阿含經》裏面也會看出來這件事,從《阿含經》,舍利弗尊者和阿難尊者的問答裏面就有這件事。就是得了阿羅漢果了,你繼續要修行,還會得到原來沒有的功德,還會有進步。就是有一回,佛告訴目犍連尊者本來是神通第一,但他感覺到舍利弗尊者的神通高過他,他就問佛,說是:佛曾經說我神通第一,爲什麼舍利弗尊者反倒高過我,我不第一了呢?佛說:舍利弗尊者入的叁昧,你不知道名字。這就看出來,雖然同樣是阿羅漢,但是道力還是有深淺的,乃至到大菩薩境界,還是超過舍利弗尊者,乃至到佛的境界才究竟圓滿。所以這裏面也有這樣意思,「得願智具足」,原來是不具足的,願智具足了,「淨叁世慧」,就是通達過去世無障礙、通達現在世無障礙、通達未來世的智慧也是無障礙的,通達無礙,名之爲「淨」;若是有障礙,那就不是清淨了,或者有所不知,也不是清淨。「淨叁世慧已,饒益一切衆生」,你的智慧圓滿了,通達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無障礙,這個時候,你去廣度衆生的時候,就能使令衆生得大利益,得大利益的,能夠隨順衆生的根性而爲說法。

  

  「饒益一切衆生已,淨佛國土」,你能普遍地饒益一切衆生呢,將來你成佛的世界,那個世界就是清淨的世界,這個什麼道理呢?這裏說這個清淨世界,不是說那個世界黃金爲地,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你以前行菩薩道的時候,你所教化的衆生都來生你的國土了,而你以前教化的衆生,因爲接受你的教化的關系,這些人都是有高尚的品德,所以這個世界是清淨的。這說世界清淨,實在就是人清淨,人若清淨了,這個世界就是淨土;如果這個人都是常常地放逸,做種種惡事,那這個世界就是黃金爲地,也不清淨,是這樣意思。可是道德高尚了,這個世界當然也就會七寶莊嚴,因爲世界,是這個世界上的人的業力變現的,人有道德,他的業力就清淨,所以他所創造的世界也就是清淨的,所以叫「淨佛國土」。「淨佛國土…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