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这些事也是好,因为实在说来呢,就是现在末法时代,众生根性钝了,你让他学「如」,学不来啊!就是我们少少地做些功德还可以做,勉强地可以受五戒十善,可能也可以做。但是学「诸法如」,学不来。学不来呢,我在想啊,佛教的领导人也有关系,也不能全说……我们这些人哪……,这话好像我们自己没有做对事情,又埋怨这个领导人不对。当然,我这么看,领导人也是应该负责,但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遇见那样的领导人呢?那就是你自己要负责了!为什么没有遇到?为什么他遇见了,你没遇到?还是我们自己也有因缘。
这个学习「诸法如」有个好处,心里面太平;就算是你还没得圣道,心里面太平、平静。你不学习诸法如,我们现在佛教徒做这些事情,你心里面还是不太平,你心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不能解决,这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不是差很多的。若是你能学诸法如,那可是不同,和非佛教徒不一样,不一样的;有可能你现在就能够得无生法忍了,这是有可能的。「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
这句话我也常说,我现在还想再重复一下,就是在《大庄严论》上说一件事。当然这不是中国的事情,是印度,一个优婆塞,就是受了五戒的一个居士,有一天他看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放大光明,有很多的比丘围绕着,来了。来了呢,就为他说法,他就听,听他说法。听完了的时候,这个优婆塞说:你不是佛!会说这句话。若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能有这个胆量、能有这个智慧,会说这句话:你不是佛!会敢说这句话吗?不要说有三十二相,只有一相,你可能就得赶快要磕头了,你还敢说:你不是佛!你敢说这句话吗?那么为什么那个优婆塞会说这句话呢?因为那个优婆塞他学习佛法了,他知道什么是佛法。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人,为他说的佛法和他学的佛法不一致;不一致,他就说:你说的不是佛法。你说的不是佛法,所以你不是佛。他说完这句话呢,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人,就恢复了本来面目,原来是个魔王,不要说你还……你具足一个相、具足两个相,你就是现出三十二相,还原来是个魔王。这个魔王就赞叹: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不要说阿罗汉,一个在家居士,五戒的居士,他知道我不是佛,知道我是魔,是释迦牟尼佛的伟大!
但是我们现在回头想,他是学过佛法了;他若不学习佛法,他敢说这句话吗?不敢说这句话的。那么我们末法时代的佛教徒不学习佛法,不要说是在家居士,连出家人都在内!当然,我不敢说每个都是这个样子。假设见到一个,不要说三十二相,就说三十相、具足十相吧!会怎么样?心里会怎么想?若是做梦,梦见有三十二相的人,唉呀!不得了,我见到佛了,会怎么想啊?所以从这些事情看出来,末法时代的众生的可怜,可怜啊!从这些事情,从我们读经、学习的经,从佛教史上看,学习佛法的重要可以知道了。不学习佛法,也就是末法的现象了,不学习佛法。
「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这里面的意思是很多,我就略说了,就说到这里。
以是因缘故,说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以如相故。
「以是因缘故,说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因为前面这个因缘,所以说菩萨如佛。「以如相故」,因为菩萨也觉悟了「如相」,和佛觉悟的「如相」是无差别。当然菩萨所觉悟的如是无差别,但是能觉悟的智慧有点差别;能觉悟的智慧,菩萨还没圆满,所以还不能说是佛;只能说「如佛」,而不能说「即是佛」,还不能这么说。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学如般若波罗蜜,菩萨学如般若波罗蜜,则能学一切法如。学一切法如,则得具足一切法如。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学如般若波罗蜜,菩萨学如般若波罗蜜,则能学一切法如。」这底下呢,是第三科劝学如,劝我们佛教徒要努力地学习诸法如,要这样学习。「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学如般若波罗蜜」,应该学习这个「如」的波罗蜜;如就是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如。般若波罗蜜是智慧,你若有了智慧,你就能见诸法如,你若想见诸法如,一定要成就般若波罗蜜。所以学习「如」也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学习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学习「如」了,它们两个是分不开的。
「菩萨学如般若波罗蜜,则能学一切法如」,这个般若波罗蜜也是如,《金刚经》上:「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譬如说色是如,而如又非色,是这样意思。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和这个意思一样。所以「则能学一切法如」呢,前面说般若波罗蜜是如,色是如,受想行识是如,乃至一切法都是如,「则能学一切法如」。
「学一切法如」呢,这话是这样说:在这个,我们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经》,尤其那个四百卷的第一分,第一会。它说「一切法如」的时候,总是从五蕴开始说;从色受想行识开始说,然后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开始说。这里边有什么事情呢?虽然一切法都是如,但是有的容易学、有的难学。譬如说,我们说做梦,做梦的时候有人请我吃饭,我不知道是做梦,我吃得很香、吃得很饱;一醒了梦,原来没有!没有那么回事,我肚子还是空的。那么这个梦是假的,我们容易觉悟;这假的,我肚子还是空的嘛!就可以知道梦中吃饭是空的啊!所以这个梦「是如」,你容易觉悟。所以不做梦的时候,我眼前看见的这些事情,这是真实的嘛!不是梦啊!你说这是「一切法如」,那不行,就不容易,还是有难易的分别的,还有这件事。所以最初学习诸法如的时候,要观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是如,然后再观察其他的一切法是如,也是有一个次第。但是你学习功夫久了、智慧高了呢,「则能学一切法如」,一切法都是如,就是无差别了。
「学一切法如,则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了一切法如,成就了一切法如,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用语言文字去解释「诸法如」,这个语言文字是能诠显、能显示的,诸法如是所显示的。就是也可以说,心是能分别的,这个语言文字,这个经上的语言文字,这个文和所诠义是所分别的,是用嘴说的,是用文字去分别的,这个是没有具足「一切法如」,是没成就。「具足一切法如」呢,就是你和这个如统一了,和如统一了,才是成就了「诸法如」。譬如说是你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是毕竟空的,当然,我们用分别心,用散乱分别心这样分别不是太好,你要静坐,把这个心静下来。静下来,最好也能有个欲界定,欲界定不是这样子散乱,但是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定,静了它一个钟头,或者两个钟头,然后你依据文字所开示的「诸法如」去思惟。思惟的时候,就有可能和「诸法如」相应;有相似的相应,不是真实的,有相似的相应的境界。有相似的相应的境界的时候,还是没有得「诸法如」,还是没有,还是没有的;一定是什么呢?这个定的力量再高深,或者得未到地定,或者色界定的时候,定的力量大,就是什么?就是心的力量大,就是我们的心的力量大;心的力量大了,你的智慧的力量也就大,这个力量大的时候,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如,这时候容易相应、容易相契合。
相契合的时候,是没有能、所的,没有能、所的分别;不是有能分别的心、还有所分别的「如」,不是这样子。也没有能分别的语言文字,也没有所分别的义,也没有所分别的「如」,没有这能、所的差别,不是相对的境界,是统一的境界,是无差别的境界。那个时候就是「具足一切法如」,就是你成就了这「一切法如」。在《大智度论》上的解释呢,具足了「一切法如」是什么呢?就是你能够用种种的善巧方便,去表示「诸法如」的道理,你能这样做,你能这样做的。
这个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这个正思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正见就是与「诸法如」相应了,就是「具足一切法如」了;这个正思惟是什么意思呢?他能够去思惟这个「诸法如」,用语言文字去表示,他能这样思惟,然后这个正语就是能表达出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表示你是「具足一切法如」了,是这样意思。
具足一切法如已,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众生根;善知一切众生根已,知一切众生根具足,亦知一切众生业因缘;知一切众生业因缘已,得愿智具足;得愿智具足已,净三世慧;净三世慧已,饶益一切众生。
「具足一切法如已」,具足「一切法如」已经成功了。「住一切法如得自在」,这个具足一切法如,还有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心里面自在,你能够独自地存在。独自地存在,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别的人,或者是赞叹你、或者是毁谤你,你心里面自在、心里面不动摇;毁谤你,你心里也不动、赞叹你,心里面也不动,这叫做「自在」。如果是毁谤你,你心里面就动:为什么你要毁谤我?还要讲讲道理;人家赞叹了,他就心里欢喜了、就高起来了,就是不自在;不自在,就是没具足诸法如。具足诸法如的时候,这个人在一切的冷热的境界里面,他心里不动;一切苦恼的境界、一切快乐的境界,他心里面都不动。八风不动,这是圣人的境界,「住一切法如得自在」。
「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众生根」,他得自在是「住一切法如」的一个相貌;还有第二个相貌呢,「善知一切众生根」,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能知道众生的根性。众生的根性,「根」是什么?就是信、进、念、定、慧,就是他的善根,知道这个人是有善根,知道这个人没有善根,知道这件事。
这个信,这个人若有信心的话,他对于佛法有了信心的时候,他就……;这个有信心、没有信心,也有一点分别。有信心,「信为欲依」,这个欲望的欲,信为欲依。信,就为这个……,这个欲就是希望的意思,信为希望作依止,他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