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4▪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切法空就是如,是這樣意思。

  

  「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賢聖」,這一切賢聖人都是覺悟了「如」的道理才成就的,《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也是這樣意思。

  

  「以如故說爲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爲性、無爲性」,「以如故說爲色乃至識」,這個色受想行識,一切衆生的生命體,都是這五種成分組織成就的,組織成的。這個色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地水火風這個物質它成就的。這個物質成就的,也是因爲它的本性是空的,然後才成爲色的;譬如說這個地方有個房子,這個房子,原來這個地方是畢竟空,是沒有房子的;沒有房子呢,所以有因緣在這裏造一個房子,這就是「以如故」說這裏有個房子。若是這裏已經有了房子了,不可能同時同地再有個房子,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原來是沒有。原來是沒有的,所以也叫做「本無」,也叫做「本性空」。《中觀論》上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以如故說爲色」,以如故說爲受想行識,都是這樣意思。譬如說這一個人,他原來不相信佛法,他的思想和佛法的思想沖突的,像蕅益大師,這印光老法師,原來他是謗毀佛教的、不相信佛教的,他的思想和佛教接觸的時候就有沖突。有沖突,但是爲什麼他又能相信佛教呢?因爲不決定,世間上的事情都是不決定的,這個思想本身是因緣所有的,由因緣造成的,這個不同的因緣一來沖擊他的時候,他這個思想就會變化,所以還能夠信佛。如果說若是他那個思想不是因緣有的,因緣就不能影響他;不能影響它,它就是固定了,就不可能再變化,不可能再變化的。我們說這個有的人年輕力壯的時候,或者他是很有學問的,他有他的見地,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善惡果報,認爲這都是迷信;但是他若做惡事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點疑疑惑惑地;倒是有沒有果報呢?還是疑疑惑惑,因爲疑惑的關系,他有時候會做善;哎呀!我以前做了很多的惡事,如果惡有惡報,那怎麼辦呢?還是做點善事吧!那麼將來若有善有善報呢,我將來還有希望能夠有善報,所以這惡人也會做善,也會做善的,不決定的。

  

  我以前也提過,唐太宗原來沒有見到玄奘法師的時候,玄奘法師從印度還沒有回來的時候,這個唐太宗是不信佛的,他自己公開的說,他不信佛法。他也是做了很多的惡事,他把他哥哥殺死了,把他弟弟也殺死了,還是殺死了很多的人了,他心裏面也是疑疑惑惑的,所以他後來造了很多廟,在東北也有唐太宗造的廟,在各地方都是有,很多的廟的。我想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他心裏面害怕,他心裏害怕,所以是不決定。這樣說,所以從佛法的道理來說,從現在的社會上真實的情況來說,佛法的弘揚不是太難,不是太難;只要我們佛教有人,弘揚佛法不太難,就是沒有人就不行,沒有人不可以。所以這個唐太宗遇見玄奘法師以後,可能是在《瑜伽師地論》翻完了以後,就是他臨死那一年吧,唐太宗他向玄奘法師說:我想做點功德,什麼功德最大呢?問玄奘法師。玄奘法師說:這個世間上這個衆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道理啊!就是要爲他宣揚佛法、開導他的智慧,這件事非常重要,這件事非常有功德;但佛法本身不能弘揚,要依賴人;依賴人,誰能弘揚佛法呢?就是要出家人。所以你現在若想要做功德,做大功德,你就是度人出家,這件事功德最大,玄奘法師給他出這麼個主意。于是手他下令,全國的寺廟,每一個寺廟裏面度五個人出家,但是玄奘法師住的這個廟,那個時候好像是在弘福寺(這叁潘市也有個弘福寺),那時候在長安有個弘福寺,多,他度二十五個人,好像,這窺基法師就是那時候出家的。

  

  所以從這個道理上看呢,一切法都沒有決定性,這個「無決定性」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就是「如」的意思。所以從這裏說呢,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容易轉變的。這個色受想行識,「以如故說爲色」,以如故說爲識。說「如」,這些物質的轉變,物質,當然這個變化因緣性也是非常大,但是總是以識爲本,以心爲本,心的轉變性非常重要。我們的生活的問題固然也重要,但是思想的問題特別重要,所以佛法,佛陀常是宣揚佛法來覺悟這一切迷惑顛倒的衆生的。所以「以如故說爲色」,就是以本性空故,有因緣故才有色;以本性空故,以因緣故才有識。若一切法都不是「如」,而是有真實性,那就不能變動,不可以變動,所以「以如故說爲色乃至識」。

  

  「以如故說一切法」,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十八界、一切法,都是以如而才有這一切法的。「乃至有爲性、無爲性」,也都是因如而這樣說的,一切有爲法都是因如而成就的,因有爲法,而就說無爲法;若沒有有爲,無爲也不可得,這在本經上是這樣,有這樣意思。「是諸如,如實無異」,這一切法是有差別的,但是這個差別的法的本性「如」,彼此是無差別的,真實是無差別的,「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爲如」,因此而說名爲如的。

  

  若是覺悟了這個「如」,就是聖人,爲什麼呢?我們這個煩惱,是在一切有爲法、有差別相上才有分別心,才執著有我、有法、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現起來;若是諸法如的時候,那地方不生煩惱,沒有煩惱可生。那個地方,我們讀這個《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這個心在色受想行識上生煩惱、在眼耳鼻舌身意上生煩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煩惱,在「如」的地方是沒有煩惱可生的,因爲沒有引生煩惱的因緣故,所以見到如以後,就是斷一切煩惱,就成爲聖人了,這個道理是這樣意思。「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爲如」。

  

  「諸菩薩摩诃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這個「諸菩薩摩诃薩學是如」,他發了無上菩提心以後,他在修四念處的時候,觀身不可得、受不可得、心不可得、法不可得,觀身受想法不可得。「須菩提!汝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金剛經》上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就是我們哪……釋迦牟尼佛向須菩提尊者說:說是這個人來拜佛,看見佛了,看見佛就是看見佛的身相,這就是見到佛了,可以這麼說嗎?「不也,世尊!」須菩提尊者他是阿羅漢,他明白這個道理了,說:不是的!不是的!不可以說我看見佛的身相,他的身體有叁十二相,這就是佛了。「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因爲看見佛的叁十二相,就是見到佛了,這是錯誤。爲什麼呢?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看見諸法如才是見到佛的,是這樣意思。

  

  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有的時候也可能會在靜坐的時候,或者是作夢,看見有殊勝的境界的時候,自己當然也生歡喜心,可是若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的理論來看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都不真實,心不應該去執著,應該是這樣子。若是我們常常地學「諸法如」,常常地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話,自然是體悟到這裏。體悟到這裏的時候,這個人就不是平常人了,他就能夠遇見什麼境界,冷的境界、熱的境界,得、失這一切的境界,他心不動,心就不動了,是沒有問題的。

  

  「是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爲如,諸菩薩摩诃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說我們若想要成佛,怎麼樣成法呢?就是學這個諸法如。「如來者,諸法如義」,《金剛經》上的話。我們怎麼樣學習佛法才能成佛呢?就是學「諸法如」,你常心裏面這樣觀想、思惟、觀察。這樣思惟、觀察就是毗缽舍那的觀,再加上個奢摩他,平衡這個觀;因爲你不修奢摩他、只是修毗缽舍那,我們的身體受不了、不可以,一定要修奢摩他。修了奢摩他呢,一方面能幫助你這個身體減少病痛,能增長健康,那麼你就用功修行,也更容易一點,同時呢,它又能夠幫助你的毗缽舍那去見諸法實相的,所以這個奢摩他還是要修。

  

  這裏邊呢,只是講這個重要的地方說,「學是如,得一切種智」,說我們學習佛法,怎麼叫學習佛法?學一切法如,這就名爲學習佛法。就是觀這個身、受、心、法都是不可得,觀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人表面上很和善,但是心很惡的,要叫他小心啊!固然也是對的,也不能說不對,但是你若想修行的時候呢,「覓心了不可得」,應該這樣學習啊!我們只是每一天就是讀《金剛經》的文,我們這樣「如是我聞」這樣讀,這就是我修行了,有功課了;念楞嚴咒、念大悲咒、念十小咒、念很多的陀羅尼咒、讀很多的經,這就是用功修行了!是!這也是修行。但是這只是起碼的、才開始的而已,只是種一點善根,想要得無上菩提還很遠啊!怎麼樣才能得無上菩提?「學是如」,才是對的。「學是如,得一切種智」,要學習這個如,這樣呢,就是要修止觀才可以。

  

  這個佛教,佛教史,佛教的曆史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什麼叫做正法?就是佛教徒能學習「諸法如」,那是正法。什麼叫做末法?佛教徒就是唱,唱頌、唱一唱,然後照經本子念一念,啊!我就有修行了;不能學諸法如,是名爲末法。當然,你還能念經、還能拜佛也好嘛!能念阿彌陀佛還是好嘛!好過沒有念佛、好過沒有念經、好過沒有念咒,還是好,也可以栽培善根,願生阿彌陀佛國也是非常好了,但是你想現在得無生法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若是……如果我們不學習經論,我們也不知道這回事情,怎麼叫做……;我們不知道「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我們不明白這件事,不知道這件事。那麼我們就是幹什麼呢?我們佛教徒幹什麼呢?那麼很容易知道現在我們佛教徒幹什麼。在家的佛教徒一天幹什麼?出家的佛教徒每天幹什麼?很容易知道,就是做這些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