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他哥哥回到家裏面就知道了,就是非常地憤怒,憤怒的時候,怎麼辦呢?想了一想,就想出個辦法來,說:誰若是能夠把這個小軍比丘,頭能割下來,我給他五百金,五百兩黃金。這個重賞之下,就有人貪圖這個黃金,就來應募,就同意了,好!就有一個人說:好!我可以去殺掉他。那麼這時候,這個大軍拿著五百兩金就給他了,就是兩個人一同地,就知道他……,你看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秘密,知道他已經到王舍城去了,也就知道是在靈鹫山,怎麼怎麼地……。那麼這一天就找到了,找到的時候,看到是某某人,看到這個小軍比丘在那兒靜坐,坐在那裏,坐在那裏的時候,應募這個人心裏面,一看,非常的如法,坐在那裏威儀非常的好;哎呀!這麼一個好人,爲什麼要殺掉他呢?我若不殺,這五百兩金,他要要回去了,還是殺!就拿個箭,拿著對准了就是射。一射呢,這個箭回來了,把這個大軍射死了。這個事情真是……,我這麼想:這個阿羅漢有聖道,他在入定的時候,怎麼可以射死呢?所以這個箭它就會回來了,把這個大軍射死了。
射死了,當然這五百兩金還是這個人拿去了。拿去了,他哥哥死掉了,還沒有死,但是這個毒箭,就痛得不得了,也不久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呢,就變成蛇了,變成蛇了,它念念之中還是要殺掉他的弟弟,所以變成蛇的時候,就跑到弟弟住處的門,門軸那個地方,在那裏,那個蛇就住在那裏,住在那裏,而這個小軍比丘出入的時候,就是要開門關門嘛!這門一開一關,就把這個蛇擠死了。擠死了,這個蛇是更瞋恨,雖然是個蛇,但是心裏明明了了地,並不糊塗啊!那麼他就又變成蛇,變成一個小的毒蛇,不是那麼大,小的毒蛇,毒蛇呢,就跑到小軍比丘平常在他住處那個屋子裏坐禅,上面那個天篷那裏,在那裏。這一天,這個毒蛇一掉下來,就碰到他的身上了,這個小軍比丘就被毒,就毒死了。
但我在想這件事,這個小軍比丘心裏明白的;小軍比丘他是個阿羅漢,是個有神通的阿羅漢,他一入定,他就知道他哥哥來殺他,這些都是明白的。但是他第一次要殺他,他不同意,當然阿羅漢不會說是有意的要殺他哥哥,沒有這種事;但是不同意的時候,自然就是回去了。以後又變成蛇、又變成蛇這個事,小軍比丘都是明白的。最後這個情形,我這麼想呢,他弟弟同意了,好了!你要我命,我還給你就是了,就給你就是了,所以這個蛇掉在他身上,就把他毒死了,毒死了這個事情,這件事,舍利弗尊者在他住處的旁邊,給他辦這個後事。這件事在《雜阿含經》裏面說了一半,沒有完全說。
舍利弗尊者就把這件事就報告了佛,就有其他的比丘來請問佛,說是:這個小軍比丘出家也沒有多久,就得阿羅漢果。得了阿羅漢果,爲什麼還會被毒死呢?佛說:他過去世是一個打獵的,到山上射這個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反正就是要去害這些禽獸。可是那個地方有個辟支佛在那裏住,那個深山裏面有辟支佛在那兒住。這個辟支佛在那兒住,就看見這個打獵的人,或者是用網、或者是怎麼地去傷害這個獸,這個辟支佛是慈悲嘛,有的獸來了,他就驚這個獸,叫獸跑過去,就打不到,你網也網不到、打也打不到,那麼這個打獵的人就不高興了,就用毒箭射這個辟支佛,就把辟支佛……也是中了箭;但是辟支佛不是平常人哪,就是飛到虛空裏,現出種種的神通,現出神通,那麼這個打獵的人一看,哎呀!這個人不是平常人!他又向他磕頭求忏悔,但是辟支佛就這樣入涅槃了。佛說:這個打獵的人是誰呢?就是小軍比丘,他用毒箭射這個辟支佛,他從那麼以後,五百生常是被毒箭射死,到最後這一生,現在得阿羅漢果,這最後的就是第五百生。所以這個小軍比丘以前是一個打獵的,不但是殺害了一般的禽獸,還殺死一個辟支佛,所以這個罪過是很大的,所以有這樣的惡事呢,也就有這樣的惡報;但是這件事只有佛才知道,因爲這個時間來說是很久遠久遠的,這個因果的報應,佛才能說得清楚。
這上面說「是菩薩因緣故,斷一切地獄種,一切畜生種,一切餓鬼種,斷一切諸難,斷一切貧窮下賤道,斷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我們佛教徒應該受持叁歸五戒,同時應該學習十善法,使令我們叁業清淨,沒有過失,應該這樣學習;就是我們出家人也一樣,應該注意這叁業清淨。尤其是口業;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我們人多數容易犯口過。佛教徒還好一點,不是佛教徒,當然我說這話,不是佛教徒可能不同意;不是佛教徒,多數是說話,說謊話不算一回事;當然,佛教徒是不應該這樣子的。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诃薩如佛!」須菩提這樣贊歎菩薩爲如佛,像佛能夠度化衆生,斷除去叁界內一切的衆生。不但是叁惡道衆生,就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衆生,佛也要度化他們。菩薩也能這樣做,所以菩薩如佛,這樣意思。這底下佛就印可這件事,這底下分叁段。第一段是生善。
「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間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裏贊歎菩薩的偉大。若菩薩摩诃薩他最初的時候,他若沒有志願去求無上菩提的話,他不發這個心,世間上就沒有過去的佛、也沒有未來的佛、也沒有現在的佛,就沒有佛。而這個話呢,沒有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若不發出離心,世間上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不是這麼說的。爲什麼不這麼說呢?因爲這個聲聞人,這個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們在世間的時候,有可能會教化衆生,但是壽命到了,他就入無余涅槃了,入了無余涅槃,他不能再來到人間弘揚佛法、度化衆生的,不能來到世間來建立佛教的,不能;只有佛才能。而佛是果,果從因來,因來,由菩薩來的,要有菩薩,他努力地修六波羅蜜廣度衆生,才能成佛;成佛了,能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
從這一段文來看,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來的;而不是說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來的,因爲小乘的阿羅漢,他不能夠弘揚佛法,他入無余涅槃了嘛!入了無余涅槃,世間上的衆生受苦,他不管了,世間上不會再有佛法的;再有佛法,不是因爲阿羅漢、辟支佛,而是因爲菩薩和佛的。所以《阿含經》怎麼回事?《阿含經》只能勸你,勸導你得阿羅漢果、或者得辟支佛,就是這樣入無余涅槃了,沒有說菩薩道。菩薩道呢,是在大乘佛法裏面,《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經典才有菩薩道,有菩薩道才有菩薩,有菩薩行菩薩道才有成佛。因爲菩薩不入無余涅槃,不入無余涅槃,他不斷地修行,不斷地度化衆生,功德圓滿才成佛;成佛就能夠弘揚佛法,弘揚佛法的時候,這時候出來才有聲聞人、才有緣覺、才有阿羅漢。
所以若菩薩不發無上菩提心,世間上沒有佛,世間上也沒有辟支佛、也沒有阿羅漢、也沒有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都沒有,這些聖人都沒有。沒有佛、沒有人來建立佛法,那有這些聖人呢?
「叁惡趣及叁界亦無斷時」,若沒有人成佛的話,沒有菩薩,就沒有人成佛了的時候,這世間上的叁惡道和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人,也沒有斷滅的時候,一直地是在生死流轉。因爲什麼呢?因爲沒有人教化嘛!沒有人宣揚真理,他不能斷生死的。
須菩提!如汝所說,是菩薩摩诃薩當知如佛,如是!如是!
「須菩提!如汝所說,是菩薩摩诃薩當知如佛」,佛又招呼須菩提:像你說,是對的啊!菩薩能發菩提心、能成佛、能教化衆生,和佛相似啊!佛能教化衆生,菩薩也和佛相似,也能教化衆生,所以是「如是!如是!」你說得對!你說得對!
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實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賢聖,以如故說爲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爲性、無爲性。是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爲如。諸菩薩摩诃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
「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實如佛」,這底下是第叁段,又說出來不同的理由。這位菩薩真實是如佛啊!這句話是正確的。「何以故?」什麼原因?「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賢聖;以如故說爲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爲性、無爲性。是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爲如。諸菩薩摩诃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以是因緣故,說菩薩摩诃薩當知如佛,以如相故。」
這是第叁段,又說出來一個理由。前面是說生善和滅惡,生出世間的善法,因爲有佛,你才能夠說法,才能有人得聖道,那麼這是生善。這個叁惡趣及叁界,也就可以中斷了,不流轉生死了,也就是滅惡。這底下第叁段說什麼意思呢?爲什麼能夠生善、能夠滅惡呢?就因爲你能夠明白了「如」的道理,你才能做這件事。你若不明白「諸法如」,你不能夠教化衆生滅惡生善的,是不能的。
「何以故?」爲什麼菩薩是如佛呢?「以如故說如來」,說出個道理來。因爲他圓滿地覺悟了諸法如的道理,所以說這個人是佛,「以如故說如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如」就是「無差別相」的意思,無差別相是什麼?因爲我們現在所看的這一切世間上的一切相,都是有差別的,長短方圓、青黃赤白,各式各樣的,你看那個樹也是各式各樣的、花也是各式各樣的、這個房子也是各式各樣的,乃至同樣是建築師,造的房子各式各樣的。就是不管是山、是河、是大地、是人物、鳥獸,一切一切都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不是「如」。但是差別的這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本身就是畢竟空的,在畢竟空上是無差別相的,就叫做「如」。譬如說這個房子和那個房子都是不一樣,但是這個房子的如,和那個房子的如是無差別的,你能覺悟了這無差別相的如,你就是聖人;圓滿地覺悟了這個如,那就是佛,是這樣意思。所以「以如故說如來」,當然,爲了明白,就…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