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是为华益众生。」这个树长的华,这个华是非常美丽的,我们看见,心里也感觉到欢喜,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是「因菩萨摩诃萨」,我们众生因为菩萨摩诃萨的教导,教我们像刚才说的,你要布施,行布施,你要持戒、你要忍辱,这样子去用功,或者修学禅定。你这样子用功呢,你就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你多做福德,就会在……,这剎帝利大姓是人间的统治阶层,这些国王,这些人。「剎利大姓」,这个大姓,他们这些人,这个族姓里面的人,都是大福德,当然也可能有智慧、有权力,所以称之为「大姓」。「婆罗门大姓」,就是读书人,有知识、有智慧,也可能在政府里作官,也是这些人,所以也是「大姓」。「居士大家」,「居士」是什么呢?这个居士不是我们通常称为「居士」这个意思,是聚集财富,积聚了很多很多的财富,称之为居士;这种人当然也可能在政府里做官的,所以也之称为「大家」。这几样是人间的,在人间里面有福德的人。
「四天王天处」,这是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享天福,但是都是有欲,这合起来都是修福业。修的福业,这个福业能得到人间大富贵的可爱的果报,或者得到欲界天的可爱的果报,这是修福业。若是修禅定呢,那就或者得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的长寿天。或者得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么在那里享天福,寿命是更长了,那更是特别的自在、特别的安乐的。
「是为华益众生」,那么修福德,修大福德,或者修福德,而又修禅定,这样子得到的利益,就像是那个树的华对于人的利益似的,这样子。
何等为果益众生?是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是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是为果益众生。
「何等为果益众生?」这果益众生什么意思呢?「是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那么这叫做「果益众生」。前面的叶、华虽然众生得到利益,那个利益实在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就是它会到时候又没有了。
「令众生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翻个预流,就是他证悟到圣人的境界了,最先得成圣道的这个人,叫做预流。那个「预」字也当个先,预先的意思;也是出入的入意思。这个「斯陀含果」翻个一往来,就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或者是一往人间、一来天上,那么也就是得阿罗汉果了。或者「阿那含果」呢,就是不来,不来人间了,他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上去了。这个「阿罗汉果」就是无生,就是没有生死了;那么这是声闻人。「辟支佛道」,这出于无佛法,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他能够无师自悟,成为独觉。「佛道」呢,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经过三阿僧祇劫的修行,得无上菩提了,叫做「佛道」。
「是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是为果益众生」,这三类众生;一个声闻根性的人、辟支佛根性的人、一佛乘根性的人,「是众生」。「渐渐」,他们由最初的栽培善根,善根成熟,又努力修行得成圣道,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都是渐渐地,以三乘教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一佛乘的教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这个「无余涅槃」就是没有惑业苦了,迷惑的烦恼也没有了、这个生死的业力也没有了、这个生死的果报也没有了,那么叫做「无余」,入于不生不灭的;就是不生不灭的真理上面没有惑业苦的事情,叫做「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在无余涅槃那里入涅槃了。「是为果益众生」,这是譬喻这个叶、华、果来利益众生。
是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实法,而度众生令离我颠倒着。作是念,一切诸法中无众生。我所为众生求一切种智,是众生实不可得。
这是解释度众生而众生不可得的道理。「是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实法」,这个「众生」我解释过,就是在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上面,没有一个真实常住的我,没有;色也好,也不是真实常住的,也是众缘所生、有变化的;受、想、行、识也都是众缘所生,也都是有变化的。没有一个不是众缘所生,是常住不变的一个东西,所以叫做「不得众生实法」。这个「实」,这个真实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不是因缘生的,不是从众因缘生的,这一件事东西,它就叫做真实法;不从因缘生,它就是常住的、是不变化的、没有老病死的。若从因缘生,因缘会有变化,这个所生法它就要变化;有变化,就叫做不真实,是这样意思。
这个菩萨呢,「不得众生实法」,看见这个在生死里面受苦的这一切众生,都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因缘所生,他去度化这样的众生,「令离我」,教化他、叫他远离「我」的颠倒,教化他远离各式各样的执着,不要颠倒。「作是念」,这个菩萨心里面这样想,「一切诸法中无众生」,在一切因缘生法里面,没有一个不生灭变化的,有实体的东西,是没有的。「我所为众生求一切种智,是众生实不可得」,说我为了教化众生,我要求无上菩提来度化众生,而众生实在又是不可得的,没有真实性的东西可得,都是有生灭变化的、不真实的。
那么这一段呢,就是赞叹菩萨度化众生,而众生又不可得,没有真实的东西可得,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文讲完了。
底下第二科,如佛叹。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所以故?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断一切诸难,断一切贫穷下贱道,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如佛。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则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间亦无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三恶趣及三界亦无断时。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当知是菩萨为如佛」,须菩提对佛说,说是这个菩萨度化众生,还知道众生不可得,这个菩萨和佛是相似的。佛是无量功德圆满的人,菩萨虽然功德犹未圆满,但是他和佛是相似的,这是赞叹他这样子。「何以故?」底下说个理由,什么原因呢?
「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这个「地狱」,我昨天也说过。地狱,本来没有地狱,为什么有了地狱呢?你造了地狱的业了,造了地狱的罪业,这个地狱的罪业是种子,由这个种子生出地狱来的。「一切畜生」也是,你造了畜生的业力,你就会到畜生的世界去;你造了饿鬼的业力,那么你将来就到饿鬼的世界去,是这样意思。我们哪,这个杀生、偷盗、邪淫这些事情,都是三恶道的一个种子;或者我们愿意说谎话、骗人、伤害人,也都是三恶道的事情;妄言、说谎话、说离间语,破坏别人的利益,自己从中得便宜,这都是这三种恶道的因缘。妄言,还有个绮语。绮语,就是说一些放逸的话,别人并没有放逸,但是你说出来种种的那种引导人发动放逸的心情的这种语言、文字,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人家本来心还清净,读了你这本书,他就开始放逸,所以这个文字也是一样,那也叫做绮语。妄言、绮语。恶口,就是骂人,说出来的话像刀似的,这都是有罪过,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两舌就是破坏别人的感情。那么自己的贪瞋痴太重了,就会做这些事情;这些都是三恶道的种子。
菩萨能为我们宣扬佛法,能「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能断。在这个世界上,能像佛法这样分明地、明明了了地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佛教,只有佛教是这样子。中国的儒家本来是很好,但是也没有明白地说到这里,也没有明明白白地说到这里。所以这是佛教……,所以说,大家都是劝人为善,但是佛教劝人为善是究竟的,劝人为善是究竟的,所以这是菩萨的难得的地方。
「断一切诸难」,这个「难」,佛法里面说有八难:这个三恶道就是三种难,还有盲聋喑哑难、佛前佛后难、世智辩聪难,还有长寿天的难,长寿天的难……一共是八难。这个八难这个「难」字怎么讲呢?这个玄奘法师翻个无暇,就是没有时间;没有什么时间?没有学习佛法的时间,所以叫做「难」。三恶道的众生自顾不暇,他那个身体学习佛法不行,很困难,他那个环境也不容许。地狱众生受苦、饿鬼道也是受苦,畜生的世界是恐怖的世界,那能学习佛法?所以这是难,没有时间学习佛法。这个世智辩聪的人,他总感觉他有道理,佛法是迷信,所以他也不可能来学习佛法。盲聋喑哑的人,眼睛盲了,自己都不能说话了,或者耳朵也聋了,这学习佛法也有困难。生到长寿天去更是不容易,因为在天上这个乐太厉害,比人间的乐还是厉害;人间的乐若是太如意了,都不容易学习佛法,若生到天上去更不容易。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更是困难。所以《阿含经》上说:佛成佛是在人间,而不在天上,人间容易接受佛教,天上不容易,不是容易的。
那么能「断一切诸难」呢,这是菩萨能宣扬佛法的真理,使令众生不要做种种的五逆十恶的这些事情,能增长众生的正知正见,使令他有正确的思想,那么就能「断一切诸难」。
「断一切贫穷下贱」,这个「贫穷下贱」,我们能够学习佛法,多做功德,当然也就不会生到贫穷下贱的世界去。「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这一切的众生;这个色界天、无色界天是有高深的禅定,是比欲界是好得多了,但是也有无常的问题,就是寿命到了也就死掉了,死掉了也还是要流转生死的,所以也不是个美满的地方。若修学圣道,得了涅槃,那就是永久地安稳自在,所以菩萨说法来救护一切众生的。
「何以故?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断一切诸难,断一切贫穷下贱道,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
在这个经论里面,常常地讲故事;我感觉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也就想到听闻佛法的这件事,需要讲故事。我初开始,人家请我讲经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后来才明白这件事,故事,是需要讲故事。
我现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以前是讲过,但是在这里,我看再讲一遍也好;也有的居士告诉我,以前讲过的故事,重新再讲!还是有这个需要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两兄弟,哥哥叫大军,弟弟叫小军。这个大军年纪当然是大了,就是订婚了;订婚了但是没有结婚,就是到远方去做生意去,做了生意,做了很久也不回来。那么他这个未婚妻年纪也渐渐大了,原来不是大,总是一年一年地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她的这个父亲,未婚妻的父亲就不同意。不同意,就找这个小军,就是大军的弟弟来说,说:你哥哥很久都不回来,那么这样子,我这个女儿可以嫁给你,同你结婚好不好呢?说:不可以!不可以!这个小军就不同意。那么这是第一次他拒绝了。隔了多久,他又来说这个事,还是拒绝;就是说了多少次都不同意。不同意,人年纪大了,总是经验多,头脑好一点,他就有这个智慧,智慧呢,就想出个办法来,什么办法呢?就是有这么一天,从远地来了一个人,拿着一封信,就送到小军的家里去了,信里面一打开一看,喔!说是这个大军在什么什么地方做生意,有病死掉了,死了。
死了以后,那么过了多少天,这个未婚妻的父亲又来了,我听说你的哥哥死掉了,那么这回可以了吧?这回我的女儿可以许给你了,如果你不同意呢,就我把这个女姟子就嫁给别人了。这个小军想了一想、想了一想;是,我是得到了一封信说我哥哥死了,死了,倒是也可以,就答应了!答应了,当然这就是准备结婚的事情,就结婚了。结婚不久,他哥哥回来了,回来,他弟弟听说了,就跑了,马上就跑出去。跑出去了,想了一想、想了二想,怎么办呢?到什么地方好呢?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出家了。
出家了,但是这个比丘也是常常出来托钵化缘、托钵乞食,就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他来出家,这个因缘是这样子,那么收他做徒弟这个人,喔!这样子!我给你落发、给你受了戒,你赶快到王舍城去,不要在舍卫国,就到那边去!那么他就到那边,到了王舍城去了。到了王舍城里,到那边就是用功修行,很用功,就得了阿罗汉果了,你看这个事情真是!这个人有这么好的善根。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