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2▪P2

  ..續本文上一頁麼的,我的功勞很大,我怎麼怎麼的,有這些事情;所以社會上的事情就是常常會有煩惱。

  

  這個禅宗的禅師說一句話:「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當然他說這句話,是形容這修行的境界,但是這件事也是,世間上的事情是這樣子。這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我的問題!我、我所的問題,就是會發生這件事。說是這個漢高祖劉邦殺功臣這些事情;這個唐太宗的時候,他也是向他的臣說:「我就是避免殺功臣,但是有的時候令你生氣」,唐太宗說這個話,有這些事情。而在佛法裏面呢,沒有這個問題,因爲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觀一切法空,如幻如化、無我、無我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時候沒有這些事情,沒有這些因爲有、無、寒、熱,各式各樣的差別相而引起分別心、引起煩惱,沒有這件事,這也就是佛法高明的地方;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就不行。

  

  那麼我們現在,看我們今天的佛教是什麼?我看就是缺少「般若波羅蜜」,缺少般若。這個仁俊老法師說什麼呢?「福報狂,智慧荒」。「福報狂」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直地去求這個福,這個福越來越大、不得了,心都狂起來,你不如我!就是這樣子。「智慧荒」呢,沒有般若的智慧。當然你去執著這個……福報也是需要的,也不是說不好,但是若沒有般若的時候,這個福報就會令你苦惱,福報令你苦惱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智慧荒」,不應該是「福報狂」。

  

  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裏面的意思,在《大智度論》裏面說得非常多,我們今天就簡單地把這個題目講到這裏。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共僧睿譯

  

  這個「姚秦」是個時代,就是西晉的末年,這五胡十六國的那個時期的一個朝代。「叁藏法師」是對鸠摩羅什的一個尊稱,是凡翻譯經的這些大德,都稱之爲「叁藏法師」,我們中國佛教有這樣的一個習慣。那麼「鸠摩羅什」翻個「童壽」,按今天我們中國來說,他是中國人,就是龜茲國人,龜茲國人就是新疆,在新疆裏面一個縣。共這個僧睿法師翻譯的。

  

  鸠摩羅什法師他這個傳記,當然我們常常聽經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但是其中有一件事應該常常地把它提出來,我們應該注意。什麼事情應該提出來呢?就是鸠摩羅什法師原來是小乘佛教學者,後來他遇見大乘佛教學者了,他經過了一番的辯論,經過他內心深入地觀察,他回小向大了,相信大乘了,是這樣子。在印度的佛教裏面,翻譯《涅槃經》那位昙無忏也是小乘佛教,他回小向大了;唯識宗的那個,這很有名的那位世親菩薩,也是回小向大;無著菩薩是世親菩薩的哥哥,他原來也是小乘佛教的學者,後來變成大乘佛教,也是回小向大,而這些人的智慧都是非常高的,不是糊塗人,他們是由小而大。我們今天中國的佛教呢,似乎是有一點相反,就是南傳佛教來到中國佛教來了,來了是很好,南傳佛教也是佛法,也能令我們了脫生死、能得聖道,我們應該歡迎。但是南傳佛教學者說我們北傳,說了一些壞話,我們北傳的佛教徒對于大乘佛教沒有深入地學習,就是退大取小,就是歡迎小乘佛教,排斥大乘佛教,這個事情是不對的。

  

  道樹品第七十一

  

  這個「道樹品」:這個「道」,就是無上菩提道。「樹」,也就是無上菩提樹;「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麼這個地方也是這樣意思,就是用這個樹來譬喻這個道,譬喻這個菩提道。這個「菩提道」這句話,我們就這麼講也應該是明白了,但是我認爲還不是太明白。這個「道」是個通達的意思,由此處到彼處,中間這個道路,要經過這個道路才能去,才能到那裏,無障礙,無障礙的意思。就是由凡夫這裏,能到聖人那裏;由初得無生法忍,經過十地菩薩到無上菩提那裏,這叫做「道」。而這個「道」究竟是什麼?當然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呢,而這個慧是最重要的,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這個戒和定也是道,但是你若沒有這個慧的時候,不能得解脫,只是戒、定,還不能得解脫;是由戒、定的支持的力量,你去學習智慧,學習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成功了,得解脫,由慧得解脫。這個戒、定雖然不能得解脫,但是能爲慧作增上緣,這個慧得到戒、定的增上緣才能解脫,所以也還是,六波羅蜜也就是戒定慧,叁十七道品也是戒定慧,所以大家要合起來,但是般若還是最重要的。

  

  那麼這樣說這個「道」也就是,什麼是「道」?就是戒定慧,但是慧是最重要的,所以也可以說,什麼叫做「道」?就是慧,就是般若。因爲有般若,有戒、定支持的般若波羅蜜,可以通達無礙地到無上菩提那兒去,所以它叫做「道」,無障礙的。智慧若是一失掉了,這障礙就出來了,沒有障礙也有障礙了。有戒、定而又有智慧的時候,有障礙就變成無障礙,所以名之爲「道」,你就有一條道路可以通過去。如果有障礙的時候,有道變成無道了,沒有道路可以通過去,障礙住了。

  

  這裏說呢,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在努力地學習佛法,又努力地去弘揚佛法,他目的何在呢?就是爲了求這個無上菩提道,求這個道。求這個道幹什麼呢?要利益一切衆生;因爲沒有道的時候不能利益一切衆生,要得了道,然後才能利益一切衆生。所以這個道可以分兩個意思:一個是自己修行,無障礙、有戒定慧來自己修行;一個是廣度衆生,都可以名之爲道。

  

  這樣這個「菩提樹」,也通于自利、也能利他。這樣子用這個「樹」來譬喻這個「道」,使令我們更容易明白什麼叫做「道」?「道」也能自利、也能利他。而這個「樹」呢,它能長出花、長出果來,有葉、有花、有果、有蔭涼,大樹這個枝葉,這個軀幹,婆娑。這太陽太熱了,到下面得到陰涼;那個花,我們也可以用,果,我們也可以用,會得到利益,能夠利他。這就是說菩薩若得了無上菩提道了,也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這是表示這個意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诃薩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爲甚難。

  

  這一品的大意是說什麼呢?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修行,一個是自己修行,也廣度衆生,是說這件事。說這件事,你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有般若相應的,你修行的時候要有般若與你的心相應的,要有般若的智慧與你的心相應,這樣子去修行去的。若沒有般若,這是不符合菩薩道的,你是不能求菩薩道的。這一品的大意就是這樣意思。

  

  這一品,一共分七大段。分七段,第一段就是明這個菩薩發心修行的時候,要用無著的智慧來修行,你自己修行也好、你度化衆生也好,你心裏要不執著,你能這樣子自利、利他,這是最希有的、最可贊歎的、最可尊重的,是這樣意思。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這是和前面那一品相連接的話,須菩提尊者就對佛說。須菩提是個大阿羅漢,得無诤叁昧的,也就是觀一切法空,他這個智慧也是特長,又能有慈悲心,不惱亂衆生,所以和菩薩有點相似;菩薩也是大悲心嘛!他「白佛言」,對佛說。「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說是佛,上一品、前一品說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太深奧了,太深奧了!使令我們一般的淺薄的智慧感覺到難,感覺到難以學習、難以修行的。

  

  「世尊!諸菩薩摩诃薩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爲甚難!」前面說「甚深!」就是這一句話。怎麼叫做「般若波羅蜜甚深」呢?「諸菩薩摩诃薩不得衆生」:「諸菩薩摩诃薩」,「世尊」是須菩提尊者稱佛爲「世尊」,這底下就是他所說的話。「諸菩薩摩诃薩」,我們漢人,這個文學上的,這個使用的方便,都是好歡喜簡略。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就是兩個字,就是「菩薩」;那麼這「摩诃薩」這叁個字就略去了,我們這樣講,我感覺不是太合適,應該說「菩提薩埵摩诃薩埵」,這是八個音,八個音,現在就是去掉六個音,就用兩個音,叫「菩薩」;我們應該這麼說,它就好一點。如果說是把摩诃薩……「菩提薩埵」,提、埵這兩個字略去,就是「菩薩」,把「摩诃薩」也略去了,這樣講有點問題,是有問題的。有什麼問題呢?因爲「菩提薩埵」這句話,正式的翻譯就是翻個「覺有情」,就是覺悟了的人。這樣講呢,阿羅漢、聲聞、緣覺也是覺悟的人,菩薩、佛也是覺悟的人,都可以稱爲「菩薩」的,都可以這樣說。這樣說,這個小乘佛教徒和大乘佛教徒就沒有辦法分別了,這不是太合道理。若是說「觀世音菩薩」這個「菩薩」這兩個字,是那八個字裏邊,把其他那六個字略去了,就剩下「菩薩」兩個字,這樣子就可以,這樣就包括「摩诃薩」在內;那就是把聲聞、緣覺揀別出去了,只是指發無上菩提心的,才稱爲菩薩的,這麼講比較好一點。

  

  而現在這裏呢,「菩薩摩诃薩」只是略去叁個音,這留下來五個音。這是「摩诃薩」,就是摩诃薩埵,或者就是翻一個大,大菩薩,這樣意思。前面「菩薩」呢,是覺有情,「摩诃薩埵」就是大覺有情,是特別勇猛求無上菩提的人。「諸」,當然是很多的這樣人。

  

  「不得衆生,而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乃至地藏菩薩,這一切大菩薩都是這樣子,他度化衆生的時候,沒有衆生可度,他心裏面沒有衆生可度;但是呢,還度衆生,就是這件事,這件事真是太深奧了,這件事也很難做,很難辦這件事;譬如說有一個人,他有困難了,我去發心度化他,去救護他,這感覺是應該容易做;說這裏沒有人,沒有人,我去救化誰呢?我去教化誰呢?我去救護誰呢?所以在我們有執著的心情來說,這件事太難。說太難這句話來說,還是說得太雅了,根本不需要嘛!沒有衆生,還度什麼衆生呢?是這麼一句話;但是大菩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