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波羅蜜」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遠離的意思、一個是究竟圓滿的意思。你遠離了生死的苦惱,得到解脫了,那也可以說是「波羅蜜」。一個是應該做的事情究竟圓滿了,才名爲「波羅蜜」,這兩個意思。那麼小乘人說,是遠離了愛煩惱、見煩惱,叁界的生死,得到了涅槃,也可以這樣說到彼岸;但是若按照大乘佛法來說,沒有圓滿,沒有究竟圓滿,所以這裏說的「波羅蜜」不是小乘佛法的「波羅蜜」。
這個「般若」和「波羅蜜」,這裏邊還有一個分別,這個「般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那個清淨無分別的智慧,他能夠照見諸法實相的道理,那麼這叫做以明照爲義,這個「般若」。這個「波羅蜜」呢,是遠離了一切的煩惱、一切的汙染,究竟無上菩提了,這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實在也就是一個意思;由于你有般若的智慧的明照,才能遠離一切垢染,才得到波羅蜜;你成就了無垢染的波羅蜜,你才成就了般若,所以這個「般若」和「波羅蜜」,是一而二的意思。但是也有些差別,「般若」也可以說是因,「波羅蜜」是果,也可以這麼說,由因而果,故名「般若波羅蜜」。
在經裏面說呢,這個六波羅蜜,其他的五波羅蜜由般若波羅蜜的領導,才能達到無上菩提;沒有般若的領導,是不能到無上菩提的。像剛才說到舍利弗尊者退菩提心這件事,就是他沒有般若波羅蜜,所以那個布施不是波羅蜜。那麼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世間的智慧都是一樣,沒有這個佛法的般若,那前五波羅蜜不能得到無上菩提,所以「般若波羅蜜」的重要。《金剛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是這樣的重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事情,或者禅定,是共于外道的,其他的宗教也有這些事情;唯獨般若波羅蜜是佛教所特殊的、所特有的,不共于其他外道的。所以我們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能學習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我們如果不學習般若波羅蜜,只是學習這五個法門,與外道是共有的。要學習了般若波羅蜜,才能超越了其他的宗教,才有佛法的氣氛,才有佛教的氣氛的。我們佛教徒能不能做到?那是一回事,但是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所以我們說:什麼是佛法?如果我們說:「一切的宗教都是勸人爲善的」,這種話不能表示佛法的精神,不能表示這個意思的。勸人爲善,當然都是好,但是沒有般若的時候,那個善那件事,裏面有罪過,那個善裏面有罪過的。若是有般若波羅蜜,那個善是沒有過失的,它真實地能利益人的。沒有般若波羅蜜,你這個善法,不一定對你……完全是令你滿意的,你可能會因爲這個善引來苦惱。譬如說我們若沒有般若的智慧,我們去做功德,做了功德,當然我們可能不只做一種功德,可能連續地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來生可能在人間,也可能到天上去,這功德會使令你得到安樂的果報。但是這種果報都是無常的了,到了無常以後,又等于零了,還是繼續地流轉生死。其中還有一件事,尤其是在人間;到天上去,你享受了如意的果報,享天福,唯獨這個欲界天,這個帝釋天有可能和阿修羅作戰,有的時候也會作惡,有這些事情。但是在人間呢,福德大的人權力大,容易做惡,因爲你雖然是做過功德,但是你的貪瞋癡,你思想上的問題沒解決,因爲你福報大、你的權力大,你的貪瞋癡若動作的時候也是不得了,也會做很多惡;做了很多惡,將來又到叁惡道去了。那麼這樣說呢,以前若沒有般若的關系而做的功德的時候,雖然是享受了人天的福報,但是有可能因此引你到叁惡道去,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是有這個問題。
若是你做功德的時候,你用佛法的般若波羅蜜去觀,去觀察一下,你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進也好,在一個地區做了很多利益這個地區的廣大民衆,爲他們謀福利,你加上一點佛法的氣氛的話,用這個無常,用這個般若波羅蜜觀一下,觀察它是畢竟空寂的、是如幻如化的,你觀察一下,這裏面有事情;有什麼事情呢?將來你得果報的時候,你那個時候,你這般若的氣氛也會發生作用,你就可能不受這個福報所迷惑,還能覺悟。人家說是:富貴學道難,這個富貴的境界把你迷惑了,你沒有時間,學習佛法的時間沒有,因爲他不拿這件事作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所以沒有時間學佛法了。若是你在當初,你在造因的時候、做功德的時候,「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你用這無住的般若的智慧加上去,加上你這個做功德的事情,你做一回功德,你就回向一下,用這般若的智慧來回向、來熏習一下,你將來得果報的時候,那個般若的智慧也出來,雖然是照樣地得到人天的福報,人間的富貴的境界,或者天福的境界,但是你以前熏習過那個般若,它也出來;出來的時候,也是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那麼迷惑,迷惑得不是那麼重;若是遇見佛法的時候,你還能繼續地學習佛法,繼續地做功德,而不會爲這個福報所迷;我沒有時間!我沒得閑!不會的,他不會這樣子,不會迷惑。
所以這個般若,在我們佛教徒來說,是非常重要。沒有般若,也是做功德;有了般若,用般若做功德,是不一樣,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的時候,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不要說:我不要學習佛法,我去做功德就好了!貶斥學習佛法這件事,是不對的;貶斥學習佛法是不對的。因爲佛法,這個經律論是佛菩薩的智慧,不是我們凡夫的智慧,那麼你學習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智慧是最高明的,是最高明的,能破一切黑暗、破一切無明煩惱的,我們學習佛菩薩的智慧,就能破我們的無明黑暗,能提高我們的品德,同樣是做功德,但是不同了,和那個沒有般若而做功德的情形不一樣。所以我們,你自己若決定不學習也罷了,你不要障礙別人學習般若,你若障礙的時候,罪過更是大了,斷學般若,罪過還是很大的。
所以在六波羅蜜裏面,前五波羅蜜也是很重要;這個般若波羅蜜是更重要。但是只是般若,沒有前五波羅蜜也不行,你只是講,但不做,你又不去布施、也不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只是一個般若,也沒有作用,這不行。像一個軍隊,只有一個空空的司令官,沒有軍、沒有兵,你那個司令能有什麼作用呢?也不行。所以只是行前五波羅蜜,也不美滿;只是一個般若,也是不圓滿。所以應該合起來,有前五波羅蜜,也有般若波羅蜜;有般若波羅蜜,也有前五波羅蜜,合起來,這樣子呢,能使令我們由凡而聖,可以慢慢地、慢慢地得無上菩提,所以這叫做「摩诃般若波羅蜜」。
再講這個「經」,「經」這個字我,還是講一講。這個「經」,是個「線」的意思,梵文修多羅翻到中國話,是個「線」的意思,就是做衣服那個「線」,是那個意思。爲什麼說是「線」呢?譬如這個花、這個草木,這個花一朵一朵的,你若放在那個案上,若風一吹,就散失了、失落了,若用線把它連貫起來呢,變成一個華鬘,風就吹不散,吹不散。這譬喻佛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一部經一部經,佛教徒……,大迦葉尊者對于佛教的貢獻就是這一點,他發動要結集,就是大衆僧在一起,由一個人把它誦,一部一部經地誦,經大衆聽他誦的來鑒定對不對,說這部經是對的、是佛說的,這部經是佛說的,是佛說的,這樣把它編集起來。這樣子編集了以後呢,佛法、非佛法是不混亂,而又容易繼續住持下去,而不容易滅亡;佛法能永久地住持下去,而不會滅掉的。那麼這就像那個線把這花貫了以後,會有這樣的意思,所以用這樣的意思,所以就稱之爲「線」。但是我們佛教的大德在翻譯的時候,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線」,這也是不大好,在我們漢文,我們中國的漢人來說,這樣說是不大圓滿。那麼我們中國古代的聖人,他的著作稱之爲「經」,那我們也就這樣,稱之爲「經」好了,而經也有線的意思。這樣說呢,就是這些曆代大德的解釋,就給他一個更好的解釋,就稱之爲「貫攝」的意思,用線把花連貫起來,就是由結集使令佛法可以不失掉,繼續永久地住持,這樣子叫做「貫攝」,把它連貫起來。連貫起來這個地方,這個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佛爲一切衆生說法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衆生,是這樣的根性,佛就爲他安排了這樣的法門,這叫做「貫」。「攝」呢,用這樣的法門來饒益這樣的衆生,所以叫做「攝」。這個「攝」就是拿過來,攝取過來;譬如這個人在水裏面要淹死了,把他救出來,那叫做「攝」,或者這樣意思。那麼這樣呢,這個「經」就是「貫攝」的意思,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利益一切衆生,使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得無上菩提的,所以叫做「經」。
這樣說呢,「摩诃般若波羅蜜」,這是個體,「經」是個作用的意思,它能饒益一切衆生,這麼說。或者說這個「經」是以語言文字爲體性的,佛在世的時候說法,就是用語言文字說,用語言文字來表達這個法門的道理,這個語言文字是能诠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所诠顯的,就剛才說那個「文字般若」是這樣的意思,就是能诠和所诠合起來,名之爲「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麼也可以這樣講。
這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一部經的名題。如果說是我們……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面的宗旨,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這樣說呢,那麼可以拿《金剛經》那幾句話來表示,就是「菩薩于法應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般若的一個宗旨。你自己修行也是這樣子,你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也是應該無住,不管是自己的舉心動念也好,爲衆生說法也好,都是要無住,這就是《般若經》的宗旨。我在修因的時候也是無住,得果的時候也是無住;得果的時候是無所得,修因的時候也是無所得,他心裏面都是不執著的。不像我們凡夫做了什麼事情都是執著,我怎麼怎…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