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系怀封着。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
融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倦。百有余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闲出,寡斯人矣。
时有高座寺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
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师受佛遗寄,敷转*轮。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味回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刦盘结,伏志违承。」亘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即坐控举,文理具扬,三百余对,言无浮采。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斋讲。
然融仪表瓌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犂,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将来,布教陈于陆海。
注释
(1)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
(2)翰林:文翰之林,犹文苑。
(3)坟典:即「三坟五典」,泛指中国古代典籍。
(4)周罗:又作周罗发,出家之人剃发时,保留于头顶之少许头发。
(5)邑宰:即县令。
(6)司功:唐代州府佐吏自录事参军外,还设有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
其中司功主管官园祭祀、礼乐学校等事务。
(7)宴然:㈠日出时温暖气,㈡安然。
(8)安堵:安居。《史记.田单传》:「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
蕲州双峰山释道信
译文
释道信,俗姓司马,祖籍不详。七岁时曾投一师,因戒行不纯,道信屡加劝谏,但均无效果,道信遂暗地自行斋戒,前后有五年时间,其师竟不知道。后来有二个僧人,不知从何处来,来到舒州(今山东滕县)皖公山(今安徽省潜山县西北)静修禅业,道信闻而前往参访,遂蒙二禅师授予禅法。后依此二禅师四处游学,前后达十年时间。后来其师要去罗浮山,不许道信相随,但于后住,必大宏益。其时国访贤良,准许俗人出家,因此道信前往吉州寺。该寺附近有一城池曾遭贼人围困达七十余日,城中缺乏饮用水,人皆困弊。道信从入城之后,城中又冒出了泉水,刺史十分感激,叩头致谢,并问:「贼何时能退?」道信说:「但念般若。」刺史就令全城的人同声念诵般若。其时城外之贼人但见城之四周出现了许多勇士,威猛无比。群贼想见刺史谈判,城中即回答:「想见大人者,可以自己进城。」众贼一听,纷纷逃离。城既解围,道信便想前去衡阳南岳,路过江州(今江西南昌)时,道俗挽留他至庐山大林寺止住,从上次盗贼围城后至今,又经十年。后来,受蕲州(今湖北蕲州镇西北)道俗延请,遂王江北之黄梅县。他依山而行,见有一双峰山,有好泉石,即在此止住。刚住下来那天晚上,有猛兽环绕其身边,道信为之授戒。授过戒后,令牠们自去。
道信自到此山以来,前后三十多年,诸州学士,不远万里,前来参访、问道;刺史崔义玄,慕名前来礼敬。临终时对弟子弘忍说:「可为我造塔,我不久将入寂。」又催他赶快造成。临入灭时,又问弘忍:「到中午了没?」弘忍答道:「已快到中午了。」众人又请示:「和尚可有遗嘱?」他说:「生来就付嘱不少。」此语才说完,就奄然而逝。其时山中五百余人,以及诸州道俗,忽然见方圆三里之内的天昏地暗,树叶发白,房寺旁边之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萎。其时即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闰九月四日,世寿七十二。至永徽三年,其弟子弘忍等,开其墓塔,见他端坐如旧,即移住本处,于今尚存。
原典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1)皖公山(2),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宏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余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羣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州(3),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4)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
自入山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宏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荅:「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纔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余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宏忍(5)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
注释
(1)舒州:今山东滕县。
(2)(左山右完)公山:又名潜山,位于今安徽潜县西北。
(3)江州:今江西南昌。
(4)蕲州:今湖北蕲州镇西北。
(5)宏忍:《大正藏》第五十册.页六○六中作「弘」。
《唐高僧传 4 习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