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4 習禅▪P11

  ..續本文上一頁系懷封著。並隨本志,無得遠于幽林。」

  融以僧衆口給日別經須,躬往丹陽四告士俗,聞者割減不爽祈求,融報力輕強,無辭擔負,一石八鬥,往送複來。日或二叁,莫有勞倦。百有余日,事方甯靜。山衆恬然,無何而散。于時局情寡見者,被官考責,窮刻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風塵不涉,客主相顧,諧會琴瑟。遂得釋然,理通情洽。豈非命代開士,難擁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閑出,寡斯人矣。

  時有高座寺亘法師,陳朝名德,年過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屬,開悟當塗。融在幽棲,聞風造往。以所疑義,封而問曰:「經中明佛說法,言下受悟。

  無生論中,分別名句、文相,不明獲益。法師受佛遺寄,敷轉*輪。如融之徒,未聞靜惑。爲是機器覆塞?爲是陶化無緣?明味回遑,用增虛仰。必願開刦盤結,伏志違承。」亘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陳,年未冠肇,有璀禅師,王臣歸敬,登座控引,與子同之。吾何人哉,敢當遺寄?」遂爾而散。融還建初寺,潛結同倫,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尋。既達建初寺,有德善禅師者,名稱之士,喜亘遠來,歡愉談谑。而善與融同寺,初未齒之。亘曰:吾爲融來。」忽輕東魯,乃召而問之,令敘玄致。即坐控舉,文理具揚,叁百余對,言無浮采。于是二德嗟詠滿懷,仍于山寺爲立齋講。

  然融儀表瓌異,相越常人,頭顱巨大,五嶽隆起。眉目長廣,颡頰濃張,龜行鶴視,聲氣深遠,如從地出,立雖等倫,坐則超衆。……而心用柔軟,慈悲爲懷,童稚之與耆艾,敬齊如一。屢經輕惱,而情忘瑕不顧。曾有同友,聞人私憾,加謗融身,詈以非類,乃就山說之。融曰:「向之所傳,總是風氣。出口即滅,不可追尋。何爲負此虛談,遠傳山薮。無住爲本,願不幹心。」故其安忍刀劍,情靈若此。或登座罵辱,對衆誹毀,事等風行,無思緣顧,而顔貌熙怡,倍增悅怿。是知斥者故來呈拙,光飾融德者乎,傳者抑又聞之,昔如來說化,加謗沸騰,或殺身以來诮,或系杅以生誹,滅迹內以死蟲,反說面欺大聖,斯徒衆矣。而佛府而隱之,任其讪誹。及後過咎還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犂,天人之所共輕,幽顯爲之悲恸。而如來光明益顯,金德彌昌,垂範以示將來,布教陳于陸海。

  注釋

  (1)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

  (2)翰林:文翰之林,猶文苑。

  (3)墳典:即「叁墳五典」,泛指中國古代典籍。

  (4)周羅:又作周羅發,出家之人剃發時,保留于頭頂之少許頭發。

  (5)邑宰:即縣令。

  (6)司功:唐代州府佐吏自錄事參軍外,還設有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六參軍。

  其中司功主管官園祭祀、禮樂學校等事務。

  (7)宴然:㈠日出時溫暖氣,㈡安然。

  (8)安堵:安居。《史記.田單傳》:「願無虜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將大喜。」

  蕲州雙峰山釋道信

  譯文

  釋道信,俗姓司馬,祖籍不詳。七歲時曾投一師,因戒行不純,道信屢加勸谏,但均無效果,道信遂暗地自行齋戒,前後有五年時間,其師竟不知道。後來有二個僧人,不知從何處來,來到舒州(今山東滕縣)皖公山(今安徽省潛山縣西北)靜修禅業,道信聞而前往參訪,遂蒙二禅師授予禅法。後依此二禅師四處遊學,前後達十年時間。後來其師要去羅浮山,不許道信相隨,但于後住,必大宏益。其時國訪賢良,准許俗人出家,因此道信前往吉州寺。該寺附近有一城池曾遭賊人圍困達七十余日,城中缺乏飲用水,人皆困弊。道信從入城之後,城中又冒出了泉水,刺史十分感激,叩頭致謝,並問:「賊何時能退?」道信說:「但念般若。」刺史就令全城的人同聲念誦般若。其時城外之賊人但見城之四周出現了許多勇士,威猛無比。群賊想見刺史談判,城中即回答:「想見大人者,可以自己進城。」衆賊一聽,紛紛逃離。城既解圍,道信便想前去衡陽南嶽,路過江州(今江西南昌)時,道俗挽留他至廬山大林寺止住,從上次盜賊圍城後至今,又經十年。後來,受蕲州(今湖北蕲州鎮西北)道俗延請,遂王江北之黃梅縣。他依山而行,見有一雙峰山,有好泉石,即在此止住。剛住下來那天晚上,有猛獸環繞其身邊,道信爲之授戒。授過戒後,令牠們自去。

  道信自到此山以來,前後叁十多年,諸州學士,不遠萬裏,前來參訪、問道;刺史崔義玄,慕名前來禮敬。臨終時對弟子弘忍說:「可爲我造塔,我不久將入寂。」又催他趕快造成。臨入滅時,又問弘忍:「到中午了沒?」弘忍答道:「已快到中午了。」衆人又請示:「和尚可有遺囑?」他說:「生來就付囑不少。」此語才說完,就奄然而逝。其時山中五百余人,以及諸州道俗,忽然見方圓叁裏之內的天昏地暗,樹葉發白,房寺旁邊之梧桐樹曲枝向房,至今曲處皆枯萎。其時即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閏九月四日,世壽七十二。至永徽叁年,其弟子弘忍等,開其墓塔,見他端坐如舊,即移住本處,于今尚存。

  原典

  釋道信,姓司馬,未詳何人。初七歲時,經事一師。戒行不純,信每陳谏,以不見從,密懷齋檢。經于五載,而師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1)皖公山(2),靜修禅業。聞而往赴,便蒙授法。隨逐依學,遂經十年。師往羅浮,不許相逐,但于後住,必大宏益。國訪賢良,許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賊圍城七十余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從外入,井水還複,刺史叩頭:「賊何時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時合聲,須臾外賊見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絕倫。思欲得見刺史,告曰:「欲見大人,可自入城。」羣賊即散。既見平定,欲往衡嶽,路次江州(3),道俗留止廬山大林寺。雖經賊盜,又經十年。蕲州(4)道俗請度江北,黃梅縣衆造寺,依然山行。遂見雙峰有好泉石,即住終志。當夜大有猛獸來繞,並爲授歸戒,授已令去。

  自入山來叁十余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刺史崔義玄,聞而就禮。臨終語弟子宏忍:「可爲吾造塔,命將不久。」又催急成。又問:「中未?」荅:「欲至中。」衆人曰:「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少。」此語纔了,奄爾便絕。于時山中五百余人,並諸州道俗,忽見天地闇冥,繞住叁裏。樹木葉白,房側梧桐樹曲枝向房,至今曲處皆枯。即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叁年,弟子宏忍(5)等,至塔開看,端坐如舊。即移往本處,于今若存, 。

  注釋

  (1)舒州:今山東滕縣。

  (2)(左山右完)公山:又名潛山,位于今安徽潛縣西北。

  (3)江州:今江西南昌。

  (4)蕲州:今湖北蕲州鎮西北。

  (5)宏忍:《大正藏》第五十冊.頁六○六中作「弘」。

  

  

《唐高僧傳 4 習禅》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傳 5 明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