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4 习禅▪P9

  ..续本文上一页

  注释

  (1)义兴:今江苏宜兴。

  (2)东瓯:古县名,在今浙江永嘉县西南。

  (3)临海之章安:今浙江临海。

  (4)孩:小儿笑也。咳之古字。《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

  (5)物类:物之种类,又同种类之物,又万物之称。

  (6)目:称也、言也。

  (7)进具:进一步受具足戒之意。即指出家者受具足戒。

  (8)德瓶:又作贤瓶。以瓶中能出心所欲求之物,故引喻能生善福。密教中,则以贤瓶为地神之三昧耶形,又于其中盛香、药等,布置于修法坛上。又此瓶中藏有种种宝,犹如大地埋藏诸种之财宝。

  (9)邗沟:又称邗江,即自扬州西北去淮安县北部入淮之运河。

  (10)宾礼:古五礼之一,宾见之礼也。

  (11)人野:贵人与野人,即指贵贱。

  (12)千僧斋:又称千僧会、千僧供养,即同时供养一千名僧侣之法会。

  (13)三业:身、口、意三业。

  (14)二严:二种庄严:智慧庄严、福德庄严。

  (15)清亮:一谓人心性清明,二称音声清爽宏亮。

  (16)圆顿止观:略称「圆顿观」,与「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并称三种止观。「圆顿止观」的特点是,不渐次修行,而直观诸法之实相。

  (17)云行雨施:云流于空而落雨,谓施恩泽于万物。

  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

  译文

  释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幼年生长在俗世,以恭让识礼闻名。十四岁出家,博览经籍,讲《大涅槃经》达二十四遍。后师事瓒禅师,修习空理,探究玄微。瓒禅师清约雅素,慧悟天开,道振北土,名扬江南。后来,道绰受用神味,满一年后承继昙鸾净土思想,搜酌经论,并加以甄别会通,广为弘布。自己克念持诵,观想幽明,得到灵相威仪,受大众敬仰。常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修习净业。此寺乃齐时昙鸾所建,寺里有昙鸾之墓碑,载有许多灵应之事,详见别传。

  道绰还常讲传《般舟》、方等诸经,九品十观,时时修习。曾有僧人于念定之中,见道绰数珠念佛之相,珠子之数量如七宝大山。又言亲睹西方灵相等等,由此盛德日增,声誉远播,道俗子女,趋之若骛。经常讲说《无量寿观经》,达两百遍之多。其道能悟自他,以之安心立命,其词明晰易晓,连类比喻,百听不厌。席中听众各掐佛珠,同称佛号。每次散席,声震林谷。有些起初不太相信其道欲诽谤之者,等他们见到道绰之风采后,多改邪归向,其道感人化物若此。

  唐贞观二年(公元八二八年)四月八日道绰知道自己大限已到,遂向外界通报此事,闻者纷纷前往,一时间,寺里人山人海。许多人都见到昙鸾法师在七宝船上告诉道绰曰:「你修净业已成,但余报尚未全尽。」并见化佛从空中散下天花,男女都以裙襟接得天花,且有薄滑之感。又曾以干地插莲花,该花一连七日都不枯萎。凡此种种,不可尽言。若非形感伦通,怎能如此!年过七十,突然口里生出新齿,一如童年。他一直到晚年仍然身体康健,容光焕发,讲述净业,滔滔不绝,并常劝人称名念佛,或用麻豆等物记数,每称念一次佛号,便数一颗麻豆,长此以往,所数麻豆计数百万斛。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称名念佛蔚然成风。他又教人穿木槵子作为数珠之法,称念佛号屡次现祥瑞的图像。曾著《净土论》二卷,统称龙树、世亲乃及昙鸾、慧远等历代大德高僧并遵崇净业,文旨简要,影响深远。传习的人崇敬他的风神,和精深学识,往往流传了他的行相。

  自从道绰修习净业之后,常面西而坐,晨宵一服,鲜洁如新。其仪貌伟岸,顾盼生风,引接徒众,风度翩翩。其昼夜六时笃敬,从不问断。稍有余暇,则口称佛号,一日以念佛七万声为限,声声相续,号号相连。称名念佛在中土盛行,道绰其功也。当时的许多僧人都跟从他修习净业。其较著名的弟子有善导、道抚、僧衍等,其中以善导最为杰出。当代有许多懒惰的修行人,只会在嘴上传诵摄论,心不能守念,又随境杂想,不能继承前人心迹。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入灭,世寿八十四。

  原典

  释道绰,姓卫,并州汶水(1)人。弱龄处俗,闾里以恭让知名。十四出家,宗师经诰,《大涅槃》部,徧所宏传,讲二十四遍。晚事瓒禅师,修涉空理,亟沾徽绩。瓒清约雅素,慧悟开天,道振朔方(2),升名晋土。绰禀服神味,弥积岁时,承昔鸾法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搜酌经论,会之通衢,布以成化。克念缘数,想观幽明,故得灵相潜仪,有情欣敬。恒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寺即齐时昙鸾法师之所立也,中有鸾碑,具陈嘉瑞,事如别传。

  绰《般舟》、方等,岁序常宏,九品(3)十观(4),分时绍务。尝于行道际,有僧念定之中,见绰缘佛珠数相,量如七宝大山。又覩西方灵相,繁缛难陈。由此盛德日增,荣誉远及,道俗子女,赴者弥山。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道悟自他,用为资神之宅也。词既明诣,说甚适缘,比事引喻,听无遗拘,人各搯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或邪见不信,欲相抗毁者,及覩绰之相善,饮气而归。其道感物情为若此。

  曾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绰知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咸见鸾法师在七宝船上告绰曰:「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耳。」并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爱。又以干地扫莲,华不萎者七日。及余善相,不可殚纪。自非行感伦通,讵能会此者乎!年登七十,忽然齓齿新生,如本全,无历异。加以报力休健,容色盛发,谈述净业,理味奔流,词吐包蕴,气沾醇醴。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以事邀结,令摄虑静缘。道俗向其绥导,望风而成习矣。又年常自业,穿诸木栾子以为数法,遗诸四众,教其称念,屡呈祯瑞,具叙行图。著《净土论》二卷,统谈龙树、天亲,迩及僧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文旨该要,详诸化范。传灯寓县,岁积弥新。传者重其陶蓥风神,研精学观,故又述其行相。

  自绰宗净业,坐常面西,晨宵一服,鲜洁为体。仪貌充伟,并部推焉,顾眄风生,舒颜引接。六时笃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来弗绝。纔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声声相注,宏于净业,故得镕铸有识,师训观门。西行广流,斯其人矣。沙门道抚,名胜之僧,京寺宏福,逃名往赴。既远玄中,同其行业,宣通净土,所在弥增。今有惰夫,口传摄论,唯心不念,缘境又乖,用此招生,恐难继想。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明爽,宗绍存焉。

  注释

  (1)井州汶水:今山西太原。

  (2)朔方:泛指北方。

  (3)九品:即往生之九种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4)十观:又作十种观法、十重观法、十乘观等,止观之一种,见《摩诃止观》卷五。

  唐润州牛头沙门释法融

  译文

  释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延镇)人。十九岁,已饱读诗书,风神俊逸,曾感叹道:「儒道俗文,如同秕糠;般若止观,方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修习精勤。炅法师乃当时佛教界一高僧,遐迩闻名,道行高深。法融依之修习禅定,于空静山林中凝心宴坐,二十年精进不懈,遂深入妙门,精通佛理。

  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夜修习,从不间断。几年之间,前往修禅者有一百多人。在禅室初建、四壁尚未筑起来时,其弟子道綦、道凭于室静坐修禅,有一野兽,其状如羊,进入禅室里,鸣叫扬蹄,用脚踢他俩,见两人毫无反应,遂走出禅室,四处游走。

  此牛头山上有一石室,深可十步,法融在里面静坐,有一条一丈长的蛇,双目发光,吐舌扬威,在洞口盘绕了一个晚上,见法融一无所动,遂游走了。法融在此石室中静修了一百多天。此山以前常有虎患,人迹罕至。自从法融入住此山之后,行人来往不绝。又感得群鹿来此听法,毫无恐惧之感。其中有两只大鹿,在禅室处听法三年后才离去,其慈善根力,甚至连野兽都变得很为温顺。甚至可以把食物拿在手上喂养野兽。法融所住禅室之厨房,在一大壑之上,泉水上不来。他乃徘徊数步,用锡杖指着东岭说:「过去远公拄锡庐山东林寺时,用杖击壤,朽壤出泉,此乃诚感所致,不是虚言。若此地可居,当有清泉自溢。」后来,东岭之上果然流泉飞涌,泉水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刻激发起登峰的意志,于是回舍取釜。此地的水重量很轻,是其他等容器水的一半重。

  又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于岩下讲解《法华经》。当时雪花飘满石阶,而听法者络绎不绝。曾获得二朶花,状如芙蓉,金光闪闪,七天之后,又忽然不见了,众全叹为奇异。永徽三年(公元八五二年),邑宰请他至建初寺讲解《大品般若经》,听者多达上千人。当讲到〈灭诤品〉时,法融更是剖析精微,口若悬河,大地突然为之震动,钟鼓绳床都左右摇晃起来,众皆惊惶不已,而寺外之民众却一无所觉。

  显庆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司功萧元善再三延请法融出住建初寺,法融遂对诸僧说:「此次一去,归日无期。分合离散,道之常规。」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沙石齐涌,顿时把房前塞满。房前之四株大梧桐树,也一时凋零。至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入寂于建初寺,世寿六十四。道俗哀号,宫僚云集。二十七日,葬于鸡笼山。出葬那天,幢幔遍野,笳箫震天,送葬的人达一万多人,追悼思念的人聚了又集。

  起初,法融尚未出家时,其双亲曾与当地一望族之闺秀订有婚约。法融不接受这门亲事,遂逃入茅山。其时止住于茅山之炅法师乃精通三论之高僧,法融遂从他受业。其后又往丹阳南面之牛头山佛窟寺。该寺有辟支佛窟,因而得名。窟中有七藏经书:一曰佛经,二曰道书,三曰佛经史,四曰俗经史,五曰医方图符等。过去刘…

《唐高僧传 4 习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5 明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