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義興:今江蘇宜興。
(2)東瓯:古縣名,在今浙江永嘉縣西南。
(3)臨海之章安:今浙江臨海。
(4)孩:小兒笑也。咳之古字。《說文》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從子。
(5)物類:物之種類,又同種類之物,又萬物之稱。
(6)目:稱也、言也。
(7)進具:進一步受具足戒之意。即指出家者受具足戒。
(8)德瓶:又作賢瓶。以瓶中能出心所欲求之物,故引喻能生善福。密教中,則以賢瓶爲地神之叁昧耶形,又于其中盛香、藥等,布置于修法壇上。又此瓶中藏有種種寶,猶如大地埋藏諸種之財寶。
(9)邗溝:又稱邗江,即自揚州西北去淮安縣北部入淮之運河。
(10)賓禮:古五禮之一,賓見之禮也。
(11)人野:貴人與野人,即指貴賤。
(12)千僧齋:又稱千僧會、千僧供養,即同時供養一千名僧侶之法會。
(13)叁業:身、口、意叁業。
(14)二嚴:二種莊嚴:智慧莊嚴、福德莊嚴。
(15)清亮:一謂人心性清明,二稱音聲清爽宏亮。
(16)圓頓止觀:略稱「圓頓觀」,與「漸次止觀」、「不定止觀」並稱叁種止觀。「圓頓止觀」的特點是,不漸次修行,而直觀諸法之實相。
(17)雲行雨施:雲流于空而落雨,謂施恩澤于萬物。
唐並州玄中寺釋道綽
譯文
釋道綽,俗姓衛,並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幼年生長在俗世,以恭讓識禮聞名。十四歲出家,博覽經籍,講《大涅槃經》達二十四遍。後師事瓒禅師,修習空理,探究玄微。瓒禅師清約雅素,慧悟天開,道振北土,名揚江南。後來,道綽受用神味,滿一年後承繼昙鸾淨土思想,搜酌經論,並加以甄別會通,廣爲弘布。自己克念持誦,觀想幽明,得到靈相威儀,受大衆敬仰。常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修習淨業。此寺乃齊時昙鸾所建,寺裏有昙鸾之墓碑,載有許多靈應之事,詳見別傳。
道綽還常講傳《般舟》、方等諸經,九品十觀,時時修習。曾有僧人于念定之中,見道綽數珠念佛之相,珠子之數量如七寶大山。又言親睹西方靈相等等,由此盛德日增,聲譽遠播,道俗子女,趨之若骛。經常講說《無量壽觀經》,達兩百遍之多。其道能悟自他,以之安心立命,其詞明晰易曉,連類比喻,百聽不厭。席中聽衆各掐佛珠,同稱佛號。每次散席,聲震林谷。有些起初不太相信其道欲誹謗之者,等他們見到道綽之風采後,多改邪歸向,其道感人化物若此。
唐貞觀二年(公元八二八年)四月八日道綽知道自己大限已到,遂向外界通報此事,聞者紛紛前往,一時間,寺裏人山人海。許多人都見到昙鸾法師在七寶船上告訴道綽曰:「你修淨業已成,但余報尚未全盡。」並見化佛從空中散下天花,男女都以裙襟接得天花,且有薄滑之感。又曾以幹地插蓮花,該花一連七日都不枯萎。凡此種種,不可盡言。若非形感倫通,怎能如此!年過七十,突然口裏生出新齒,一如童年。他一直到晚年仍然身體康健,容光煥發,講述淨業,滔滔不絕,並常勸人稱名念佛,或用麻豆等物記數,每稱念一次佛號,便數一顆麻豆,長此以往,所數麻豆計數百萬斛。在他的影響下,當時稱名念佛蔚然成風。他又教人穿木槵子作爲數珠之法,稱念佛號屢次現祥瑞的圖像。曾著《淨土論》二卷,統稱龍樹、世親乃及昙鸾、慧遠等曆代大德高僧並遵崇淨業,文旨簡要,影響深遠。傳習的人崇敬他的風神,和精深學識,往往流傳了他的行相。
自從道綽修習淨業之後,常面西而坐,晨宵一服,鮮潔如新。其儀貌偉岸,顧盼生風,引接徒衆,風度翩翩。其晝夜六時笃敬,從不問斷。稍有余暇,則口稱佛號,一日以念佛七萬聲爲限,聲聲相續,號號相連。稱名念佛在中土盛行,道綽其功也。當時的許多僧人都跟從他修習淨業。其較著名的弟子有善導、道撫、僧衍等,其中以善導最爲傑出。當代有許多懶惰的修行人,只會在嘴上傳誦攝論,心不能守念,又隨境雜想,不能繼承前人心迹。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入滅,世壽八十四。
原典
釋道綽,姓衛,並州汶水(1)人。弱齡處俗,闾裏以恭讓知名。十四出家,宗師經诰,《大涅槃》部,徧所宏傳,講二十四遍。晚事瓒禅師,修涉空理,亟沾徽績。瓒清約雅素,慧悟開天,道振朔方(2),升名晉土。綽禀服神味,彌積歲時,承昔鸾法師淨土諸業,便甄簡權實,搜酌經論,會之通衢,布以成化。克念緣數,想觀幽明,故得靈相潛儀,有情欣敬。恒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寺即齊時昙鸾法師之所立也,中有鸾碑,具陳嘉瑞,事如別傳。
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宏,九品(3)十觀(4),分時紹務。嘗于行道際,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緣佛珠數相,量如七寶大山。又覩西方靈相,繁缛難陳。由此盛德日增,榮譽遠及,道俗子女,赴者彌山。恒講《無量壽觀》,將二百遍。道悟自他,用爲資神之宅也。詞既明詣,說甚適緣,比事引喻,聽無遺拘,人各搯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或邪見不信,欲相抗毀者,及覩綽之相善,飲氣而歸。其道感物情爲若此。
曾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知命將盡,通告事相,聞而赴者,滿于山寺。鹹見鸾法師在七寶船上告綽曰:「汝淨土堂成,但余報未盡耳。」並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又以幹地掃蓮,華不萎者七日。及余善相,不可殚紀。自非行感倫通,讵能會此者乎!年登七十,忽然齓齒新生,如本全,無曆異。加以報力休健,容色盛發,談述淨業,理味奔流,詞吐包蘊,氣沾醇醴。並勸人念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爲數量,每一稱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並以事邀結,令攝慮靜緣。道俗向其綏導,望風而成習矣。又年常自業,穿諸木栾子以爲數法,遺諸四衆,教其稱念,屢呈祯瑞,具敘行圖。著《淨土論》二卷,統談龍樹、天親,迩及僧鸾、慧遠並遵崇淨土,明示昌言,文旨該要,詳諸化範。傳燈寓縣,歲積彌新。傳者重其陶蓥風神,研精學觀,故又述其行相。
自綽宗淨業,坐常面西,晨宵一服,鮮潔爲體。儀貌充偉,並部推焉,顧眄風生,舒顔引接。六時笃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來弗絕。纔有余暇,口誦佛名,日以七萬爲限,聲聲相注,宏于淨業,故得镕鑄有識,師訓觀門。西行廣流,斯其人矣。沙門道撫,名勝之僧,京寺宏福,逃名往赴。既遠玄中,同其行業,宣通淨土,所在彌增。今有惰夫,口傳攝論,唯心不念,緣境又乖,用此招生,恐難繼想。綽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明爽,宗紹存焉。
注釋
(1)井州汶水:今山西太原。
(2)朔方:泛指北方。
(3)九品:即往生之九種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4)十觀:又作十種觀法、十重觀法、十乘觀等,止觀之一種,見《摩诃止觀》卷五。
唐潤州牛頭沙門釋法融
譯文
釋法融,俗姓韋,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延鎮)人。十九歲,已飽讀詩書,風神俊逸,曾感歎道:「儒道俗文,如同秕糠;般若止觀,方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師出家,修習精勤。炅法師乃當時佛教界一高僧,遐迩聞名,道行高深。法融依之修習禅定,于空靜山林中凝心宴坐,二十年精進不懈,遂深入妙門,精通佛理。
貞觀十七年(公元六四叁年),在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別立茅茨禅室,日夜修習,從不間斷。幾年之間,前往修禅者有一百多人。在禅室初建、四壁尚未築起來時,其弟子道綦、道憑于室靜坐修禅,有一野獸,其狀如羊,進入禅室裏,鳴叫揚蹄,用腳踢他倆,見兩人毫無反應,遂走出禅室,四處遊走。
此牛頭山上有一石室,深可十步,法融在裏面靜坐,有一條一丈長的蛇,雙目發光,吐舌揚威,在洞口盤繞了一個晚上,見法融一無所動,遂遊走了。法融在此石室中靜修了一百多天。此山以前常有虎患,人迹罕至。自從法融入住此山之後,行人來往不絕。又感得群鹿來此聽法,毫無恐懼之感。其中有兩只大鹿,在禅室處聽法叁年後才離去,其慈善根力,甚至連野獸都變得很爲溫順。甚至可以把食物拿在手上喂養野獸。法融所住禅室之廚房,在一大壑之上,泉水上不來。他乃徘徊數步,用錫杖指著東嶺說:「過去遠公拄錫廬山東林寺時,用杖擊壤,朽壤出泉,此乃誠感所致,不是虛言。若此地可居,當有清泉自溢。」後來,東嶺之上果然流泉飛湧,泉水清白甘美,冬溫夏冷。即刻激發起登峰的意志,于是回舍取釜。此地的水重量很輕,是其他等容器水的一半重。
又貞觀二十一年十一月,于岩下講解《法華經》。當時雪花飄滿石階,而聽法者絡繹不絕。曾獲得二朶花,狀如芙蓉,金光閃閃,七天之後,又忽然不見了,衆全歎爲奇異。永徽叁年(公元八五二年),邑宰請他至建初寺講解《大品般若經》,聽者多達上千人。當講到〈滅诤品〉時,法融更是剖析精微,口若懸河,大地突然爲之震動,鍾鼓繩床都左右搖晃起來,衆皆驚惶不已,而寺外之民衆卻一無所覺。
顯慶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司功蕭元善再叁延請法融出住建初寺,法融遂對諸僧說:「此次一去,歸日無期。分合離散,道之常規。」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山澗泉池,沙石齊湧,頓時把房前塞滿。房前之四株大梧桐樹,也一時凋零。至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叁日,入寂于建初寺,世壽六十四。道俗哀號,宮僚雲集。二十七日,葬于雞籠山。出葬那天,幢幔遍野,笳箫震天,送葬的人達一萬多人,追悼思念的人聚了又集。
起初,法融尚未出家時,其雙親曾與當地一望族之閨秀訂有婚約。法融不接受這門親事,遂逃入茅山。其時止住于茅山之炅法師乃精通叁論之高僧,法融遂從他受業。其後又往丹陽南面之牛頭山佛窟寺。該寺有辟支佛窟,因而得名。窟中有七藏經書:一曰佛經,二曰道書,叁曰佛經史,四曰俗經史,五曰醫方圖符等。過去劉…
《唐高僧傳 4 習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