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实我】 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里有实我的存在。
【实空】 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实性】 真如的别名。仁王经说:“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
【实教】 见二教条。
【实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实智】 见二智条。
【实经】 指一乘的经典。
【实语】 真实的言语。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实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实相是无始以来佛佛相传的印玺,故名实相印,一切的小乘经皆以三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经则以此实相印印之。
【实相身】 诸佛三身之一。见三种身条。
【实相义】 诸法实相的深义。
【实相慧】 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实相观】 又名理观。见二观条。
【实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实相。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实相与法界,同体异名。见实相条。
【实相法身】 华严宗所立五种法身之一。见五种法身条。
【实相经典】 宣说实相妙理的经典。
【实相念佛】 三种念佛之一,所谓实相者,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因这与万法虚假的形相不同,故称实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实相无相】 实相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本体离诸一切之相,故说实相无相。
【实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见二般若条。
【实相无漏大海】 真如实相,离一切之妄染,故谓之无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谓之海,是不空真如。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身和为物身。实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实报土】 实报无障碍土的简称。见四土条。
【实报寂光】 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见四土条。
【实际】 真实到极点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别名。
【实际理地】 真如无相的境界。
【实化二身】 实色身和化色身。见二色身条。
【实乘菩萨】 指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的菩萨。
【对治】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对法】 1.梵语阿毗达磨,华译为对法。对是对观对向之义,法是四谛涅槃之法,以无漏圣道的智慧去对观四谛的道理和对向于涅槃的果实,故称对法。2.三藏中之论藏,亦名对法。
【对法藏】 1.即论藏,为三藏之一。2.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梵名阿毗达磨俱舍,华译为对法藏。
【慈】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就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
【慈氏】 弥勒菩萨。
【慈光】 佛菩萨伟大慈悲的光辉。
【慈忍】 慈悲与忍辱。
【慈门】 佛菩萨的慈悲法门。
【慈尊】 慈氏菩萨,亦即弥勒菩萨。
【慈航】 渡人脱离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师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后人叫他做慈恩大师。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师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称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识宗、相宗、有宗等,唐时玄奘到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回来后住在慈恩寺,故号慈恩宗。见法相宗条。
【慈恩三观】 见三观条。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师将佛教分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四、现实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七、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八、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
【慈云】 宋杭州天竺灵山寺灵应尊者,名遵式,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于国清寺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
【慈云忏主】 中国宋朝遵式法师,号慈云,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慈悲】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观】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慈悲忏法】 释氏通鉴说: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蛇,一夜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后得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帝毕生不复立后。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将获得十二种的利益,即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不丧、火不丧、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慈心三昧】 兴发慈悲心的禅定。
【惭】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
【惭愧】 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慢】 骄慢。
【慢见】 十种见之一。见十种见条。
【慢使】 十使之一。见十使条。
【慢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慢幢】 谓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耸一样。
【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施给人家。
【悭贪】 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
【悭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悭法七报】 不肯向人说法或是不舍得把东西给人家的人,后世将得七种的恶报,即生盲报、愚痴报、生恶众报、胎夭报、物恐报、善人远离报、无恶不作报。
【满业】 又名别报业,二业之一。
【满分戒】 具足戒的别名。
【满字教】 半满二教之一。见二教条。
【漏】 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业】 有漏的业因。
【漏质】 有漏的体质,即有烦恼垢染的身体。
【漏缚】 漏与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系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的别名。
【漏尽】 断尽一切的烦恼。
【漏尽力】 十力之一。见十力条。
【漏尽明】 漏尽智证明的简称。见三明条。
【漏尽通】 漏尽智证通的简称。见六通条。
【漏尽智】 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
【漏尽智证明】 三明之一。见三明条。
【漏尽智证通】 六通之一。见六通条。
【漏尽比丘】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漏尽意解】 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
【漏尽无畏】 与漏尽无所畏同。
【漏尽无所畏】 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
【漏尽阿罗汉】 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渐悟】 逐渐觉悟。见二悟条。
【渐教】 由浅入深的教法,如先说小乘然后才说大乘是。
【渐断】 逐渐的断除。
【渐次观】 天台宗三种止观之一,即先修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的实相观。
【渐顿教】 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仪四教中,藏通别三教属渐教,圆教属顿教。
【琉璃】 一种青色的宝石,是七宝之一。
【琉璃王】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他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疑见】 对真理怀著犹豫不决的见解,是十种见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见十使条。
【疑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疑盖】 五盖之一。见五盖条。
【疑城胎宫】 阿弥陀佛的净土的边埵,有一座以七宝所庄严的宫殿,凡是怀著怀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将来就胎生到这宫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间,不得听闻三宝之名。因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为是胎生的宫殿,所以叫做胎宫。
【尽形寿】 尽我们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
【尽未来际】 尽未来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义。
【尽虚空界】 尽十方虚空以为界,虚空无界,故无穷尽。
【福分】 见二分条。
【福行】 见三行条。
【福因】 招感福报的业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号,因寺院是生长福德之地。
【福足】 见二足条。
【福智】 福德与智慧。佛菩萨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来作庄严。
【福业】 召感福报的业因。见三福业条。
【福慧】 福德和智慧,此二者是佛菩萨的二种庄严。
【福田】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福田衣】 袈裟的别名。
【福德】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福德庄严】 二种庄严之一,即修福德之善行以庄严佛果。
【种性】 各种的根性。
【种智】 一切种智的简称。见一切种智条。
【种识】 种子识的简称,是第八识的别名。
【种觉】 佛证一切种智之后,便能大觉圆满,故名种觉。
【种子】 法相宗将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种子,说它好像植物的种子能开花结果。
【种子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
【种种界智力】 十力之一。
【种种胜解智力】 十力之一。
【称念】 称名念佛。
【称名】 称念佛的名号。
【称名正行】 见五正行条。
【称名杂行】 见五杂行条。
【精舍】 寺院的别名。
【精进】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精进根】 五根之一。
【精进觉支】 见七觉分条。
【精进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精进波罗蜜】 又名勤波罗蜜,见六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三画~十五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