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们是佛教诸宝中的实宝,坚固不坏。)当心,诸佛常现,目前法界,不离言下。
是以从初标宗,於一心演出无量名义,无量名义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无智;非智不理,故智外无理。亦摄智从理,离体无用;摄用归体,体性自离。故体即非体,即一切法如虚空性;虚空性亦空,毕竟寂灭;斯灭亦灭,不知以何言,故强名之「无尽真心」耳。
今还摄无量义海,总归一句,乃至无句。一字一点,卷舒自在;不动一心,究竟指归;言思绝矣。又此乃是内证自心真性、绝待无依平等法门。如《华严疏钞》云:「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入於诸法真实之性。故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
译文
问:这一「宗镜」法门,还需要学习吗?
答:需要学习。这学习大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若从原则上说,根本圣智并非由心学得,也不在领会意思;圆通光明的智慧,并非因心念而有。所以天台宗的教义认为,虽然手未赏执卷,却恒常阅读佛经;虽然虽然口中未赏发出声音,却广泛涌念经典;虽然佛未曾说法,却始终听见梵音;虽然心并未思维,却能曾照法界。上上根器的人听到这种说法,当下悟入,亲证涅槃。
第二、对於尚未入道的人,学习也有助发觉悟的力量以及予以印可的功能。有的人反应迟钝,思想并不敏捷,乃至属於中、下根机,当他们求学自利之德的法门时,必须依持高明的老师,以辩明正确与错误。先是以听闻慧解而信入佛法,然后再以无言绝思而契同真如。必须达到物物之间圆通无碍,事事之间平等无滞,才会在遇缘触境之时,仍不迷失宗旨。
原典
问:此「宗镜」门,还受习学不?
答:学则不无。略有二义。
一者、若论大宗,根本正智,不从心学,非在意思;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故台教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此论上上根器闻而顿悟,亲自证时。
二者、若未省达,亦有助发之力,印可之功。或机思迟回,乃至中根下品,及学差别智门,须依明师,以辩邪正。先以闻解信人,后以无思契同。须得物物圆通,事事无滞,方乃逢缘对境,不失旨迷宗。
译文
如果有人要问:悟什么心才算是证得真如?
回答是:觉悟「心即无心」就是证得了真如。
又若问:请具体指点。
回答是:早已指点了,只是你自己看不见罢了。
又若问:是什么东西教求学者看见?
回答是:教他直捷了当、不加思索地看见,那不是东西。
又有古代高僧问道:就如现在该见什么东西?
回答是:见本心。
再问:「见」与「本心」,是有区别还是无区别?
又答:无区别。
真如本体上自有妙用,因为它光明,所以叫「见」;又因为它不动,所以叫「心」。同时,自性清净称为「照」,常见自性称为「用」,合起来就是「照用」,即真如的妙用。由此可知,此心清楚地显露於面前,既不用问答,也不求助於推究。这就是圆满法门,成就现在佛道。
如有学道人问慧忠国师和尚:什么是「解脱心」?
回答道:所谓「解脱心」,本来自有。但是,看它又看不到,听它又听不见,取它又得不到,众生每时每刻在使用它却又自己不知道。
这就是直指人心的「心」,它不需要以言语做传遁,本然流露的即能契合佛道。古往今来恒常如此,它为凡夫、圣人所共具。
我这《宗镜录》所集录的,都是佛说。倘说其中有菩萨的制作,以及法师的解释,也都是表达佛说的深意,按照佛的教诲而展开。因为中土的众生都以听闻教法而生起慧解,然后入三昧,所以需要以音声来作佛事,济度众生。为了显示佛说的正确意义,破除一切邪执,必须使用文字语言。
原典
问:悟何心是道?
答:悟「心无心」即是道。
问:请为指示。
答:指示了也,汝自不见。
问:是何物教学人见?
答:教渠直下见也,不是物。
又先德问:即今见何物?
答:见本心。
问:「见」与「本心」,为别不别?
答:不别。
真如体上自有照用,以明故,得名为「见」;以不动故,得名为「心」,又自性清净名「照」,常见自性名「用」。故知此心目前显露,何须问答,岂假推穷?即圆满门,是成现法。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和尚:如何是解脱心?
答:解脱心者,本来自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众生日用而不知,此之是也。
此乃直指,目击道存(注释:意为不需要言说为中介,只要自然应付,便是契合佛道。借用庄子语。《庄子·田子方》:「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成玄英疏:「击,动也。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无气存焉,无劳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今古常然,凡圣共有。
夫《宗镜》所录,皆是佛说。设有菩萨制作、法师解释,亦是达佛说意,顺佛所言。以此土众生皆以闻慧(注释:三种智慧(闻慧、思慧、修慧)之一。指由听闻教法而产生的智慧。《大乘义章》卷十:「受教名闻;生解名为闻慧。」),入三摩地故,须以音声为佛事,显示正义,破除邪执,非言不通。
《宗镜录 卷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