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它們是佛教諸寶中的實寶,堅固不壞。)當心,諸佛常現,目前法界,不離言下。

  是以從初標宗,於一心演出無量名義,無量名義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即一切法如虛空性;虛空性亦空,畢竟寂滅;斯滅亦滅,不知以何言,故強名之「無盡真心」耳。

  今還攝無量義海,總歸一句,乃至無句。一字一點,卷舒自在;不動一心,究竟指歸;言思絕矣。又此乃是內證自心真性、絕待無依平等法門。如《華嚴疏鈔》雲:「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

  譯文 

  問:這一「宗鏡」法門,還需要學習嗎?

  答:需要學習。這學習大略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若從原則上說,根本聖智並非由心學得,也不在領會意思;圓通光明的智慧,並非因心念而有。所以天臺宗的教義認爲,雖然手未賞執卷,卻恒常閱讀佛經;雖然雖然口中未賞發出聲音,卻廣泛湧念經典;雖然佛未曾說法,卻始終聽見梵音;雖然心並未思維,卻能曾照法界。上上根器的人聽到這種說法,當下悟入,親證涅槃。

  第二、對於尚未入道的人,學習也有助發覺悟的力量以及予以印可的功能。有的人反應遲鈍,思想並不敏捷,乃至屬於中、下根機,當他們求學自利之德的法門時,必須依持高明的老師,以辯明正確與錯誤。先是以聽聞慧解而信入佛法,然後再以無言絕思而契同真如。必須達到物物之間圓通無礙,事事之間平等無滯,才會在遇緣觸境之時,仍不迷失宗旨。

  原典

  問:此「宗鏡」門,還受習學不?

  答:學則不無。略有二義。

  一者、若論大宗,根本正智,不從心學,非在意思;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故臺教雲,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遍誦衆典;佛不說法,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此論上上根器聞而頓悟,親自證時。

  二者、若未省達,亦有助發之力,印可之功。或機思遲回,乃至中根下品,及學差別智門,須依明師,以辯邪正。先以聞解信人,後以無思契同。須得物物圓通,事事無滯,方乃逢緣對境,不失旨迷宗。

  譯文

  如果有人要問:悟什麼心才算是證得真如?

  回答是:覺悟「心即無心」就是證得了真如。

  又若問:請具體指點。

  回答是:早已指點了,只是你自己看不見罷了。

  又若問:是什麼東西教求學者看見?

  回答是:教他直捷了當、不加思索地看見,那不是東西。

  又有古代高僧問道:就如現在該見什麼東西?

  回答是:見本心。

  再問:「見」與「本心」,是有區別還是無區別?

  又答:無區別。

  真如本體上自有妙用,因爲它光明,所以叫「見」;又因爲它不動,所以叫「心」。同時,自性清淨稱爲「照」,常見自性稱爲「用」,合起來就是「照用」,即真如的妙用。由此可知,此心清楚地顯露於面前,既不用問答,也不求助於推究。這就是圓滿法門,成就現在佛道。

  如有學道人問慧忠國師和尚:什麼是「解脫心」?

  回答道:所謂「解脫心」,本來自有。但是,看它又看不到,聽它又聽不見,取它又得不到,衆生每時每刻在使用它卻又自己不知道。

  這就是直指人心的「心」,它不需要以言語做傳遁,本然流露的即能契合佛道。古往今來恒常如此,它爲凡夫、聖人所共具。

  我這《宗鏡錄》所集錄的,都是佛說。倘說其中有菩薩的製作,以及法師的解釋,也都是表達佛說的深意,按照佛的教誨而展開。因爲中土的衆生都以聽聞教法而生起慧解,然後入叁昧,所以需要以音聲來作佛事,濟度衆生。爲了顯示佛說的正確意義,破除一切邪執,必須使用文字語言。

  原典

  問:悟何心是道?

  答:悟「心無心」即是道。

  問:請爲指示。

  答:指示了也,汝自不見。

  問:是何物教學人見?

  答:教渠直下見也,不是物。

  又先德問:即今見何物?

  答:見本心。

  問:「見」與「本心」,爲別不別?

  答:不別。  

  真如體上自有照用,以明故,得名爲「見」;以不動故,得名爲「心」,又自性清淨名「照」,常見自性名「用」。故知此心目前顯露,何須問答,豈假推窮?即圓滿門,是成現法。

  如有學人問忠國師和尚:如何是解脫心?

  答:解脫心者,本來自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衆生日用而不知,此之是也。

  此乃直指,目擊道存(注釋:意爲不需要言說爲中介,只要自然應付,便是契合佛道。借用莊子語。《莊子·田子方》:「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成玄英疏:「擊,動也。體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運動,而無氣存焉,無勞更事辭費,容其聲說也。」),今古常然,凡聖共有。

  夫《宗鏡》所錄,皆是佛說。設有菩薩製作、法師解釋,亦是達佛說意,順佛所言。以此土衆生皆以聞慧(注釋:叁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之一。指由聽聞教法而産生的智慧。《大乘義章》卷十:「受教名聞;生解名爲聞慧。」),入叁摩地故,須以音聲爲佛事,顯示正義,破除邪執,非言不通。

  

  

《宗鏡錄 卷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宗鏡錄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