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顶经》,按照密教的传统说法,是为大日如来所说,并在自证宫里传给金刚萨埵,由金刚萨埵写成经文,藏于南天铁塔内,待机而传。佛灭度后八百年,龙树菩萨出世,持诵大日真言,进入塔内,亲自从金刚萨埵面受此经。从此,《金刚顶经》始流布于人间,并且师师相传,至今不绝。
然而,学界一般认为,此经约形成于七世纪末叶,即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之前。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和德干高原等地,后随密教的不断发展,此经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终于成为密教的主要修行仪轨。
《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扬人们在心作观想时依次出现的「五相」可以成正等觉,并由修行所达到高度的金刚三昧境界,从而生出种种智慧。此经以四智印(大智印、三昧耶印、法智印、羯磨智印)统摄一切法要,广说五部(参看本书〈题解〉,又说四摄菩萨(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四种法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四种地(胜解行地、普贤地、大普贤地、普眼照地)、四种念诵(音声念诵、金刚念诵、三摩地念诵、真实念诵)、五种求愿法(息灾法、增益法、调伏法、钩召法、敬爱法)等。在实践上还吸收了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和大乐思想,也有可能接受了中国道教的部分仪礼内容。
《金刚顶经》出现之后,密教遂有「金刚乘」之称号,曾盛行一时。尔后在十一——十二世纪印度波罗王朝统治时期,从「金刚乘」中又分离出「俱生乘」(或称骂「易行乘」),这是一支提倡崇拜金刚阿阇黎(上师)、并用「多诃」(短歌)形式传教的宗教派别。可见《金刚顶经》对密教的影响之大。
《金刚顶经》主要是讲修行仪轨的,注重实践,因而修习者代不乏人。龙树菩萨之后有龙智,龙智之后有善无畏、金刚智二人。善无畏来中国后曾译出《虚空藏求闻持仪轨》一卷,是大本《金刚顶经》十八会中初会的第四品——<不空成就品〉。
金刚智则译出《金刚顶瑜伽略出经念诵法》四卷、《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一卷和《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念诵法》一卷,都是十八会中的节译本。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与金刚智一道来华,并与善无畏等人先后译传《金刚顶经》。其中不空对此经的译著最多,达十二种。
此外还有罽宾三藏般若、施护等人的翻译(参看本书〈题解〉)。而金刚智、不空等人不仅翻译此经,并且将此经付之宗教实践,建立金刚界曼荼罗坛场,传法灌顶,不遗余力,同时积极培养后继传法人才。其中不空有弟子多人,但堪传法者有保寿寺觉超、元晓、崇福寺惠朗、青龙寺惠果、新罗惠超、金阁寺含光六人。六人中,惠朗年最长,后来绍不空之位,成为中国汉地密教第三代传人。惠朗之后是惠果,他是中国汉地密教的杰出大师。
惠果(公元七五二——八○五年),俗姓马。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九岁即开始学习,年十七,随昙贞和尚入内道场,后从不空求授密教真言。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正式出家受具足戒。由于惠果不但向不空求授「金刚顶大瑜伽大致王经法」和诸尊瑜伽密印,亲承指示,而且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求授大悲胎藏大日如来大瑜伽大教、苏悉地大瑜伽法及诸尊瑜伽等法。所以,他得以独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极一时之盛,备受唐代宗、德宗、顺宗的礼遇,被称为三朝国师。惠果还将金、胎两部密法融会贯通,建立「金胎不二」思想,名被海内外。不少诸如新罗(今朝鲜东南部)、日本、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的僧人也纷纷来唐,从惠果求传密法,可以说是「法灯满界,流派遍域」。
此外,他还著有与《金刚顶经》有关的《金刚界金刚名号》、《阿阇黎大曼荼罗灌顶仪轨》等。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他(或者其它中国密教僧人)很可能有《金刚顶经》之类的注疏流行。但从现存的佛教文献中,我们未见过中国僧人(包括惠果在内)的这一类经疏。也许是被后来的「会昌法难」扫荡殆尽的缘故吧?因为密教与朝廷的关系异常密切,所以「灭佛」带来的结果也就更加严重。不过,万幸的是,《金刚顶经》的传承并未因此而中断,惠果有一位日本的大弟子空海(弘法大师)继其后。
空海(公元七七四——八三五年),日本赞歧(今香山县)人。年十五,即入平安(今京都)习儒家典籍,后信仰佛教。延历二十三年(即唐贞元二十年,公元八0四年)与最澄等人入唐求法。深得惠果器重。惠果授予他传法阿阇黎位灌顶,密号「遍照金刚」,尽传不空所付密藏,并将《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卷和金、胎两界等大曼茶罗十幅以及一些道具交给空海,带回日本。起初,空海奉诏弘扬真言宗,受赐平安东寺和纪伊(今和歌山县)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因此,真百宗迅速传遍各地。空海还兼任东大寺别当,补大僧正位。由于真百宗以东寺为「根本道场」,弘扬惠果所传的瑜伽密教,所以史称「东密」。
空海对《金刚顶经》极为重视,仅就此经的题目而言,他就撰写了《金刚顶经开题》和《教王经开题》注疏各一卷。这两卷注疏不仅从人法喻、曼茶罗、修行门、字门、梵名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解释,互为主伴,平等无碍,而且简要地叙述了《金刚顶经》的中心思想,甚至兼及全经十八会的内容,作了提纲契领的表述,言简意赅,次序井然,对后世影响很大。通过解读此二卷《金刚顶经开题》,人们即可大致了解大本《金刚顶经》的基本思想内容。
关于不空三卷本《金刚顶经》的经疏,主要有日本圆仁的《金刚顶大教王经疏》七卷和昙寂《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十九卷。圆仁(公元七九三——
八六四年》,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第三代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栃木县)人。十五岁至此叡山,礼最澄为师。最澄示寂后,他专修苦行。承和五年(公元八三八年)随遣唐使入唐求法,从各地高僧受学显、密二教,正值唐武宗灭佛(公元八四五年)。于宣宗大中六年(公元八四七年)携带大量佛教经卷《金刚顶经》亦在其内)回国。
后于比叡山设灌顶台,建立总持院,弘传密教和天台教义,史称「口密」。虽然,「口密」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偏尊胎藏界,但同时将《大日经》、《金刚顶经》与《法华经》平等齐观,看作是相互一致的密教经典,也尊金刚界。因而圆仁对《金刚顶经》用力甚多,他那七卷本的《金刚顶经疏》即从[台密」的立场出发,将《法华》经义融入注释之中,认为《金刚顶经》囊括了密教的大纲,[言密结要」、「五智奥源」都在于此,只要念诵经中真言,不但一般人可以疾速成就各种「悉地」,即使是那些曾经毁谤一切如来和大乘正法的人,他们的一切罪恶也都可以随之消除,而且还能够因坚固不坏的金刚菩提心而成就一切如来印,迅速证得一切世间最殊胜的「悉地」,甚至获得如来最殊胜的「悉地」。
在半教、满教、显示教、秘密教、渐教、顿教的判摄中,圆仁判《金刚顶经》为满教、秘密教、顿教;在一乘、二乘、三乘、四乘和五乘的划分中,他将此经划为一乘、大乘和佛乘。他认为,此经与一般佛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只有「序分」和「正宗分」,缺「流通分」。这是因为三卷本《金刚顶经》是大本十万颂十八会初会第三品的缘故,而这一品的内容也是大本的精华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圆仁在注释此经时仍严格遵守修习密法的规则,对于经中第三卷「金刚弟子入金刚大曼茶罗仪轨」和「教授弟子仪轨」等内容,略而不释,以为这些内容按理只可以由「传法圣者心里记录」,是不必形于文字,与外人道的。
昙寂的《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十九卷,虽注释程序与圆仁所注大同小异,都是先叙纲要,然后解释经题,或者是「判五义」(其中含有「解经题」内容),再逐句诠释经文。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有不同,特别是叙纲要部分。
圆仁《金刚顶经疏》所叙纲要,不过寥寥几行,昙寂却不同了,他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从自述自注开始,阐明小乘不及大乘,认为自证境界离言绝相;同时又觉得数家大乘亦未究竟,不及密乘,从而凸现密教为最后圆满教义的宗旨。接着,开列十门:㈠辨能说教主;㈡明说经时分;㈢演说经会处;㈣明经本不同;㈤述经本支流;㈥明结集异说;㈦辨流传缘起;㈧演教体;㈨辨宗趣;㈩明所被机根。将广本、大本、略本《金刚顶经》及经内外诸义广加罗列,分而述之,层次分明,杂而不乱。
其中在「明经本不同门」中,昙寂把此经十八会初会初品六会曼茶罗特别列出,如下:
金刚界品
刚界大曼茶罗
成身会
陀罗尼曼茶
三昧耶会
微细曼茶罗
微细会
一切如来广
大供养
羯磨曼荼罗
供养会
四印曼茶罗
四印会
一印曼茶罗
一印会
并且于每一会下撰写文字说明,便于了解。
《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与《金刚顶经疏》另一个不同的特点是,后者也许认为原有的卷数安排不尽合理,所以按照自己手定的「序分」和「正宗分」两部分来注此经,而前者却仍依据不空原有三卷头译本来注解,并且注完全经,不留一字。惟感不足的是,越到后面注解也就越简略,解读较为费力。
此外,日本三井寺僧赖尊将《金刚顶经》第一卷中的「金刚顶经偈颂」单独抽出,加以解释,撰成《金刚顶经偈释》一卷。由于注释内容与圆仁《经疏》、昙寂《私记》中相关部分基本相同,此不赘述。
概括地说,《金刚顶经》在密教的传承沿革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它不论,仅说密教中任何一位灌顶传法阿阇黎的产生,即不可能离开此经所规定的那一套仪轨的认可。如果说举行仪式先后有甚么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对原有仪轨的变通、补充或完善,而整个基本的程序,则是互古不变的。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密教之所以呈现出与其它佛教宗派的迥异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刚顶经》所具有的独特仪轨及这些仪轨的实…
《金刚顶经 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