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經》,按照密教的傳統說法,是爲大日如來所說,並在自證宮裏傳給金剛薩埵,由金剛薩埵寫成經文,藏于南天鐵塔內,待機而傳。佛滅度後八百年,龍樹菩薩出世,持誦大日真言,進入塔內,親自從金剛薩埵面受此經。從此,《金剛頂經》始流布于人間,並且師師相傳,至今不絕。
然而,學界一般認爲,此經約形成于七世紀末葉,即密教成爲獨立的思想體系和派別之前。最初流傳于西南印度和德幹高原等地,後隨密教的不斷發展,此經的影響也日益擴大,終于成爲密教的主要修行儀軌。
《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爲受用身,宣揚人們在心作觀想時依次出現的「五相」可以成正等覺,並由修行所達到高度的金剛叁昧境界,從而生出種種智慧。此經以四智印(大智印、叁昧耶印、法智印、羯磨智印)統攝一切法要,廣說五部(參看本書〈題解〉,又說四攝菩薩(金剛鈎、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四種法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四種地(勝解行地、普賢地、大普賢地、普眼照地)、四種念誦(音聲念誦、金剛念誦、叁摩地念誦、真實念誦)、五種求願法(息災法、增益法、調伏法、鈎召法、敬愛法)等。在實踐上還吸收了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和大樂思想,也有可能接受了中國道教的部分儀禮內容。
《金剛頂經》出現之後,密教遂有「金剛乘」之稱號,曾盛行一時。爾後在十一——十二世紀印度波羅王朝統治時期,從「金剛乘」中又分離出「俱生乘」(或稱罵「易行乘」),這是一支提倡崇拜金剛阿阇黎(上師)、並用「多诃」(短歌)形式傳教的宗教派別。可見《金剛頂經》對密教的影響之大。
《金剛頂經》主要是講修行儀軌的,注重實踐,因而修習者代不乏人。龍樹菩薩之後有龍智,龍智之後有善無畏、金剛智二人。善無畏來中國後曾譯出《虛空藏求聞持儀軌》一卷,是大本《金剛頂經》十八會中初會的第四品——<不空成就品〉。
金剛智則譯出《金剛頂瑜伽略出經念誦法》四卷、《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一卷和《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念誦法》一卷,都是十八會中的節譯本。金剛智的弟子不空,與金剛智一道來華,並與善無畏等人先後譯傳《金剛頂經》。其中不空對此經的譯著最多,達十二種。
此外還有罽賓叁藏般若、施護等人的翻譯(參看本書〈題解〉)。而金剛智、不空等人不僅翻譯此經,並且將此經付之宗教實踐,建立金剛界曼荼羅壇場,傳法灌頂,不遺余力,同時積極培養後繼傳法人才。其中不空有弟子多人,但堪傳法者有保壽寺覺超、元曉、崇福寺惠朗、青龍寺惠果、新羅惠超、金閣寺含光六人。六人中,惠朗年最長,後來紹不空之位,成爲中國漢地密教第叁代傳人。惠朗之後是惠果,他是中國漢地密教的傑出大師。
惠果(公元七五二——八○五年),俗姓馬。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九歲即開始學習,年十七,隨昙貞和尚入內道場,後從不空求授密教真言。大曆八年(公元七七叁年)正式出家受具足戒。由于惠果不但向不空求授「金剛頂大瑜伽大致王經法」和諸尊瑜伽密印,親承指示,而且又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求授大悲胎藏大日如來大瑜伽大教、蘇悉地大瑜伽法及諸尊瑜伽等法。所以,他得以獨傳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極一時之盛,備受唐代宗、德宗、順宗的禮遇,被稱爲叁朝國師。惠果還將金、胎兩部密法融會貫通,建立「金胎不二」思想,名被海內外。不少諸如新羅(今朝鮮東南部)、日本、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的僧人也紛紛來唐,從惠果求傳密法,可以說是「法燈滿界,流派遍域」。
此外,他還著有與《金剛頂經》有關的《金剛界金剛名號》、《阿阇黎大曼荼羅灌頂儀軌》等。從當時的實際情形來看,他(或者其它中國密教僧人)很可能有《金剛頂經》之類的注疏流行。但從現存的佛教文獻中,我們未見過中國僧人(包括惠果在內)的這一類經疏。也許是被後來的「會昌法難」掃蕩殆盡的緣故吧?因爲密教與朝廷的關系異常密切,所以「滅佛」帶來的結果也就更加嚴重。不過,萬幸的是,《金剛頂經》的傳承並未因此而中斷,惠果有一位日本的大弟子空海(弘法大師)繼其後。
空海(公元七七四——八叁五年),日本贊歧(今香山縣)人。年十五,即入平安(今京都)習儒家典籍,後信仰佛教。延曆二十叁年(即唐貞元二十年,公元八0四年)與最澄等人入唐求法。深得惠果器重。惠果授予他傳法阿阇黎位灌頂,密號「遍照金剛」,盡傳不空所付密藏,並將《金剛頂經》等密教經卷和金、胎兩界等大曼茶羅十幅以及一些道具交給空海,帶回日本。起初,空海奉诏弘揚真言宗,受賜平安東寺和紀伊(今和歌山縣)高野山爲傳教「根本道場」。因此,真百宗迅速傳遍各地。空海還兼任東大寺別當,補大僧正位。由于真百宗以東寺爲「根本道場」,弘揚惠果所傳的瑜伽密教,所以史稱「東密」。
空海對《金剛頂經》極爲重視,僅就此經的題目而言,他就撰寫了《金剛頂經開題》和《教王經開題》注疏各一卷。這兩卷注疏不僅從人法喻、曼茶羅、修行門、字門、梵名等方面作了詳盡的解釋,互爲主伴,平等無礙,而且簡要地敘述了《金剛頂經》的中心思想,甚至兼及全經十八會的內容,作了提綱契領的表述,言簡意赅,次序井然,對後世影響很大。通過解讀此二卷《金剛頂經開題》,人們即可大致了解大本《金剛頂經》的基本思想內容。
關于不空叁卷本《金剛頂經》的經疏,主要有日本圓仁的《金剛頂大教王經疏》七卷和昙寂《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十九卷。圓仁(公元七九叁——
八六四年》,是日本佛教天臺宗第叁代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栃木縣)人。十五歲至此叡山,禮最澄爲師。最澄示寂後,他專修苦行。承和五年(公元八叁八年)隨遣唐使入唐求法,從各地高僧受學顯、密二教,正值唐武宗滅佛(公元八四五年)。于宣宗大中六年(公元八四七年)攜帶大量佛教經卷《金剛頂經》亦在其內)回國。
後于比叡山設灌頂臺,建立總持院,弘傳密教和天臺教義,史稱「口密」。雖然,「口密」以《法華經》爲根本經典,偏尊胎藏界,但同時將《大日經》、《金剛頂經》與《法華經》平等齊觀,看作是相互一致的密教經典,也尊金剛界。因而圓仁對《金剛頂經》用力甚多,他那七卷本的《金剛頂經疏》即從[臺密」的立場出發,將《法華》經義融入注釋之中,認爲《金剛頂經》囊括了密教的大綱,[言密結要」、「五智奧源」都在于此,只要念誦經中真言,不但一般人可以疾速成就各種「悉地」,即使是那些曾經毀謗一切如來和大乘正法的人,他們的一切罪惡也都可以隨之消除,而且還能夠因堅固不壞的金剛菩提心而成就一切如來印,迅速證得一切世間最殊勝的「悉地」,甚至獲得如來最殊勝的「悉地」。
在半教、滿教、顯示教、秘密教、漸教、頓教的判攝中,圓仁判《金剛頂經》爲滿教、秘密教、頓教;在一乘、二乘、叁乘、四乘和五乘的劃分中,他將此經劃爲一乘、大乘和佛乘。他認爲,此經與一般佛經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只有「序分」和「正宗分」,缺「流通分」。這是因爲叁卷本《金剛頂經》是大本十萬頌十八會初會第叁品的緣故,而這一品的內容也是大本的精華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圓仁在注釋此經時仍嚴格遵守修習密法的規則,對于經中第叁卷「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茶羅儀軌」和「教授弟子儀軌」等內容,略而不釋,以爲這些內容按理只可以由「傳法聖者心裏記錄」,是不必形于文字,與外人道的。
昙寂的《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十九卷,雖注釋程序與圓仁所注大同小異,都是先敘綱要,然後解釋經題,或者是「判五義」(其中含有「解經題」內容),再逐句诠釋經文。但其中所包含的內容都有不同,特別是敘綱要部分。
圓仁《金剛頂經疏》所敘綱要,不過寥寥幾行,昙寂卻不同了,他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從自述自注開始,闡明小乘不及大乘,認爲自證境界離言絕相;同時又覺得數家大乘亦未究竟,不及密乘,從而凸現密教爲最後圓滿教義的宗旨。接著,開列十門:㈠辨能說教主;㈡明說經時分;㈢演說經會處;㈣明經本不同;㈤述經本支流;㈥明結集異說;㈦辨流傳緣起;㈧演教體;㈨辨宗趣;㈩明所被機根。將廣本、大本、略本《金剛頂經》及經內外諸義廣加羅列,分而述之,層次分明,雜而不亂。
其中在「明經本不同門」中,昙寂把此經十八會初會初品六會曼茶羅特別列出,如下:
金剛界品
剛界大曼茶羅
成身會
陀羅尼曼茶
叁昧耶會
微細曼茶羅
微細會
一切如來廣
大供養
羯磨曼荼羅
供養會
四印曼茶羅
四印會
一印曼茶羅
一印會
並且于每一會下撰寫文字說明,便于了解。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與《金剛頂經疏》另一個不同的特點是,後者也許認爲原有的卷數安排不盡合理,所以按照自己手定的「序分」和「正宗分」兩部分來注此經,而前者卻仍依據不空原有叁卷頭譯本來注解,並且注完全經,不留一字。惟感不足的是,越到後面注解也就越簡略,解讀較爲費力。
此外,日本叁井寺僧賴尊將《金剛頂經》第一卷中的「金剛頂經偈頌」單獨抽出,加以解釋,撰成《金剛頂經偈釋》一卷。由于注釋內容與圓仁《經疏》、昙寂《私記》中相關部分基本相同,此不贅述。
概括地說,《金剛頂經》在密教的傳承沿革上,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它不論,僅說密教中任何一位灌頂傳法阿阇黎的産生,即不可能離開此經所規定的那一套儀軌的認可。如果說舉行儀式先後有甚麼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對原有儀軌的變通、補充或完善,而整個基本的程序,則是互古不變的。實際上也可以這麼說,密教之所以呈現出與其它佛教宗派的迥異之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剛頂經》所具有的獨特儀軌及這些儀軌的實…
《金剛頂經 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