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同,所见相就不同。所以往生西方分九品。下品人只能见到化身佛(普通修行人),中品人看见报身佛(登果地的菩萨),上品人才能“见”到法身佛(弥陀自他不二,无形无相,佛像了无所得),也就是常寂光佛(真如实相)。普通念佛往生净土者,大多又名带业往生(往生于西方净土中的“凡圣同居土”)。什么叫带业呢?即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业,即此念佛一念未净,亦名为业(从胜义实相讲,有念皆妄,有这一念也还不是成佛的本来)。所以修净土者,又叫修净业。凡带业往生者,到了西方极乐净土后,还须再加修持和努力,直到证到实相方为究竟。
若一个人以实相念自性佛,不著净土相,不著佛相,不著念相,念佛即念如来,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他一无所有,则能所双忘,实相现前,不待阿弥陀佛接引,即已证无相菩提(也是一种即身成就)。不过,咱们话还得又说回来了,末法众生业障深厚,多以仰仗持名念应身佛得以往生西方的凡圣同居净土,此处净土世界就有形有象,且无比殊胜美好,故为大多数净土修行者所信持。一般情形下,佛门多提倡这种持名念佛。
往生到什么净土,全全要看我们功夫的好坏。正因为最殊胜的常寂光净土就没有相,我们修净土时才要尽可能占领至高点,以100分要求自己(见化身佛、去凡圣同居土为60分及格),这样往生才有良好的保障。如平时只以60分万岁为著眼点,往往是不保险的。要知道,一切相都是我们自心所显现的,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所有的相都是镜子里显现的影子,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有个境界,有个地方所去,这才是开了大智慧的表现。这种人离圆成佛果才是最为接近的。
48:必须走的“中道”
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观空与有平等无二。不著相也不著非相。
修行人常作意“我在做功德,我要渡众生”。此即是著相。因为能渡者、所渡者,渡与被渡,于实相中平等,一体无二。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观察一切诸法皆非实有,众生毕竟不生灭,不过是在凡夫现量中一切才有了生灭存在。所以平常说发心渡众生实是指俗谛中而言,而我们学佛人应该发远离一切相状,无有任何六境(六根对六尘时)执著的菩提心,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才是最上乘。如有分别,则是俗谛中的菩提心。比如认为应先渡自己父母亲人,或先帮助熟人朋友等都为俗义菩提心的一种表现。不过,佛门对俗义菩提心也是认同的,因为修学有次第,只能一步一步地前进。予实相之真谛而言,俗不碍真,最后的实质乃是一回事。只不过发心不大或不够纯正,现量修学的境界就不高,进步自然也较缓慢。
胜义谛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则应为世俗谛。《华严经》云:“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般若经》中有云:“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之境,则不是胜义谛,而成世俗谛耶”。所以,我们还应了知,凡夫众生心识所了知的实相亦非实相,只是俗谛名言中称为实相(修行才能亲证实相)。胜义谛本性超离言语思维分别之境,唯是实证者自性智慧的所缘。我们常讲的佛法,自是释迦牟尼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心性标准不同(所缘不同),而安立的一切法的假言。
反之,既然不要著相,但也不能著非相。若著与不著的分别念也不在了,那才是真实的“无所著”。所以著非相即是作意,既然说万法本空,讲不著相,那我什么也别管,什么也不上心,连依法行善积德乃至做功课都是著法相。这,就是所谓的顽空断灭了,情形更糟!从世俗而言,真正不离不著是如法,但事后不上心,即不著法。就像古时的梁武帝大力弘法建塔,曾问达摩圣人:我的功德是不是很大呵。这, 才叫著相, 。
所以我们应如此观照,中道即是连“中间”也不著。“空”在哪里?它还在一切“有”里。一切都是事物的一体二用,硬币的两面,互为存在,执著于“空”,执著于“有”,执著于“真”,执著于“妄”都是不对的,这都是“假名” 。真如真空为“体”,缘起妙有为“用”,体与用本来圆融无碍。空不碍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实实在在地证得“这个”,而不是执著迷惑于一切无自性的概念名相。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佛法真理,根本上是离言绝相。佛门常讲:“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指发心修行未登果位的因地菩萨)。
修行不是单纯地参禅打坐或念佛做功课,我们实则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只要学会训练自己观心与止妄,终会有成就。观得空性,成佛有余。未开悟者,可以以虚空或风来体认空性。我们挖一尺深的坑,便有坑大的“虚空”,这便是形状是妙有,而空性即无有边际的虚空本然。诚如问风相何在?如果不见树上枝叶摇动,或者不吹在人的身上,谁会知道有风呢?这也可以说虚空借物而显其用。变者是相,不变是性。换言之,不变的是体,变的是它的用。虚空无相,借妙有而显其用,借用以显其能。因此,空性无相无形,它是借人的见闻觉知的妙用以显其能。所以修行人要锻炼“心识”,学会观心和止妄。
迷时凝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当我们的“心识”应事对人的时候,就是体在用中,却能借用而显其能。事完之后,就是用归于体。它是它,知道了明白了,不住于它,无所住,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是实际功夫。不攀缘,不著相,不依物转,不随境转。但又要避免顽空恶取空,所谓“凡所有相尽皆虚妄”,其本意是“相无自性缘于空”,空不碍有,明了空性后,无相时得求相,有相时则要灭相,执著于境界与现象不会有进步,但毫无境界与现象则更不会有进步。《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也再三提出来,学佛必须要“身证”。初学之人,即使理论上懂了很多,身心起不了变化,不受用不受益,一定也不会进步。因为空性是空有不二,真俗不二。
另外,我们凡事要有平常心、包容心,像有些人打坐或做功课时,突然有人登门造访,或有电话进来,马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扰” (其实这正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 ,往往心生懊丧,甚至生气。总想离弃现有的因缘、因果去“别处” 证“菩提”,岂不知“别处”仍然还是因缘因果的轮回,菩提只会在当下,因为解脱的东西只能从当下做起。我们有心修证佛法,助缘(外在客观条件)不够,只能说明自己福德浅薄,应该因时制宜,创造条件好好努力进取,多攒积智慧福德才对。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家居士,尘事繁琐,烦恼习气重,越是这样,对待生活更不可马虎,不可逃避,应积极生活、努力修行,好好了自己的因果才是。见地正确的人应该明白,生活与修行也是一体二用,并不矛盾,本来圆融无碍,矛盾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差别心罢了。心无染著才是平常心,破坏生活者即是破坏修行。我们的亲人、眷属及朋友因我们修证佛法而疏离我们,因我们信佛而增加了烦恼痛苦,那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
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看看那些大乘菩萨,常因利益众生而牺牲自己的修行,做得多么彻底!反过来说,这又是一种更了不起的大修行。
我们若贪著修行的“事相” 或“形式”,那就并未真懂“中道” 的义理。修行是一个漫长的、须持之以恒的事,不在于一朝一夕。凡执著于自我,唯恐自己修不成,对一切不利于自己修行的助缘心怀烦忧者,是一定不会有进步的。修行一定要有平常心,要有不悖于生活之常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是大精进。而且,我们还得把自己所有的善业修行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样的修行者,日子久了,必有消息……我们一定能与诸佛菩萨悲智心地相应,必感得诸佛菩萨加持与护念。
诸佛菩萨无处不在。若我们自己心怀恶趣,心地蒙昧愚暗,以自我增设太大的障碍,怎么可能接通或是感召到这样的相应呢?
49:魔障即菩提
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才会出现来干扰我们,但只要明了“诸法无我” 、“五蕴、四大皆空” ,他自然拿我们无可奈何(附体也是一种外魔)。而且,外魔还极可能是佛菩萨化现来验证我们的定慧力,让我们“过关” 的一种考核方式呢。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外魔,随缘就份好了,正心者、如法者冥冥中不仅会感得护法神保护,佛菩萨也会加持和护念我们。所以在通常情形下,干扰我们最多,为我们造成障碍的恰是自己的心魔。因此,无论是佛门道家,还是外道气功等,都有“走火入魔”一说。有很多人也常说修行弄不好就会“走火入魔” ,显得有些耸人听闻。事实上它并没有这么可怕和不可思议。
其实从细处讲,“走火” 与“入魔”是两件不相同但又有著关联性的事情。“走火”是打坐入静时用错心念,执著于肉身器官种种反应,以致发生肉体或气脉方面的障碍。比如在肉体方面诸如头痛、耳鸣等,在气脉方面诸如气呈滞塞或呈现错乱运行之现象。有些人稍微有点道交感应,马上就开始胡思乱想,印堂处稍有什么反应,就认为什么天眼快通了。如此等等,因意识障碍导致身体障碍的都为“走火” 。走火者凡不警惕和回观自性,身心就会长期处于一种不正确状态,难以有突破和进步。一旦执著过深,这就成了所谓的“入魔” 。其实,最初的“魔” 是“磨” ,本义是磨折、迂回的意思,绝不是常理的魔鬼的那个“魔”,后来是为了起警示作用人为地改成了“魔”字。因而“走火” 与…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