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P39

  ..续本文上一页“入魔” 都是事相特征,提起正念认证它,不执著、不分别,就没有什么“魔” 了 。否则严重时更会导致一些精神异常的现象。

  像一些人有幻听、幻视、异语,觉得自己变得无边的高大、甚至恐怖发狂等,都是走火入魔的表现。轻微者如脾气变坏、莫名爱哭爱笑、傲慢自大、内心不安、胆小怕事、思想怪异、想要自残或自杀等,这些症状类似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或忧郁症等,因此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一些修行者不知修行一定要清净自己的五毒心(即贪、嗔、痴、慢、疑),而只知一昧地贪求学各种咒术、神通之类的东西,妄想以这些特异的功能来做一些“超人”的事情,有的甚至妄想用这些去满足自己的各种贪欲,有的人更是一心想要速成各类神通,这些人最后必定会“通”往精神病院。当然,这仍是“意识”暂时迷失,其自性仍旧同诸佛一样金刚不坏。入魔与否,实则只与“我”及肉身形态的执著有关。

  无“相” 求相,有“相”则要灭相,被“相” 控制即是贪著于相,即是“入魔” 。不执著即是次第。最后的最大的那个次第是成佛(无相),真如无相,万法唯识,修行人切记,眼、可、鼻、舌、身、意六根对应任何声色犬马,只要有具体相状,就一定只是中间过场,绝不是究竟圆满。正因为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走火入魔” ,佛门才说“凡所有相,尽皆虚妄”和“来佛斩佛,来魔斩魔” 。一切相、一切有,皆为心识分别执著而幻化或感召,心无染著,心无挂碍,什么都拿我们没辙。无论它是外魔心魔,能正心者,则百邪不侵。

  魔境,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状态,不是什么玄奥莫测的可怕东西。

  因此,修行者即便有了觉受和诸相,统统随其自然,不排斥也不追逐,训练内心尽可能地如如不动,久了“魔”自然消失。这正是所谓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另外,不同层次,便有不同的“魔境”与之对应,功夫越高,“魔”会越大,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个意思。圣魔原本同体,一切都是硬币的两面,在于转于当下一念。如果修行者不以“心法”过这一关,当然就会有可能走偏,甚至还有可能堕入邪教的虚妄泥潭。但走火入魔本身是件很正常的事,是任何修行者都注定要经历的过场。释迦牟尼临证道前也仍在“魔境”中,不入魔境就不会入佛境,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体认它即能空掉它。如此,功夫渐深,自然能证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爱群邪。”总的说来,凡夫五蕴未尽,心必有取舍欣厌,必有妄想执著,肯定会为魔境所恼。应不作圣证,不求圣解,识了空性,顺其自然的好。有情生命,生生世世那么多的资讯与业因贮藏于八识之中,别说显性的事相与果报,打坐入静中也仍会以五蕴六根来起作用。我们往往不能识别,善境来了忘乎所以,自以为事,恶相来了心生忧怖,不能明白一切相皆是自心所感所现,佛魔同体,平等视之,不取不舍,常观空性便一定能平安无事。总之,关于修行状态中的各种各样的魔境,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有详尽的叙述。感兴趣者可好生去研读一下。

  50:烦恼即菩提

  日常中,由于业障深厚,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自己福德浅薄,烦恼习气非常重。我个人以为,这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不过,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怨天尤人。我们应常作如是观:我们不是予佛法还不够了解,就是没有如法下功夫修学,要不就是对生命之存在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晰。这些,才是我们烦恼的根本。然而,一个人若彻底没了烦恼,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没烦恼的众生是诸佛,有烦恼的众生是我们凡夫。讲白了,凡夫要修行,那还得感谢烦恼,因为菩提不能无中生有,它是由烦恼转成的。是烦恼促使我们修行解脱,它是我们修行的最佳资粮。我们修行的实质,就是转烦恼为菩提,从而得到永恒的大安乐,大自在。

  试想,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有谁能够永恒地找到幸福和快乐呢?不出离三界六道,这一切都仅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人生一世,难道我们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一生中都只对我说好听的话,做合我心意的事吗?那样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在世俗的追求中,许多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无论构建在物质基础之上,还是构建在精神基础之上,抑或兼而有之,都无一不是“拿来主义”式的,即便有付出,我们也只会讲究我们自以为对的标准之下的“公平或合理” 。然而,世上本无统一与绝对的标准,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标准,皆是心识强行所分别的结果。况且予人予己还极有可能是双重标准。所以这世界,唯有人的凡夫心在大妄想大纠缠,处处是人与“我”,物与“我”,其幽微和深邃之微妙,真是令人不可言状。这一切,已注定我们对自身及宇宙万物在感知上的不可究竟,除了体证自己的妙明真心,通达真如的本体,否则,谁开口回答一切存在,谁就堕入不究竟和悖论的泥潭!谁执著于这一切,肯定就是苦海无边。

  唯有圆满才是平等一相和本来,可我们一直却在缘起与妙有、妙用中,认幻为真,以假为识,迷失本性本觉,试问何来大自在和永恒的安乐呢?那么,从终极上我们能去哪里呢?我们当然可以离苦得乐,大烦恼就是大自在,大自在就是大智慧,是永恒,是涅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转化和体证。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因无明而暂时迷失了本觉,可迷失不是没有和丢失,它永远都在,关键是我们暂时还不能知道不能认证,因此才会为生命分段进行的生死形态,世事的无常而不能自主。修行,不过是我们为了彻底解决一切问题,毕其功于一役而应付出的代价。

  如果人生几十年,注定要付出这样那样的代价,我们真还不如将这代价用在修行的这个刀刃上。这才是真正的一本万利的事呵。佛法讲来讲去,不过是告诉了我们一种思维的方法,以及实证上的可能性与自由度。一个人不能通达自身性命与心灵的全部秘密,再用这种“残缺性和先天不足的凡夫心” ,将“我” 之外的一切物件化,那就注定对一切的认识天生有了“残缺” ,尤如电脑程式“补丁”过程的一种轮回往返!从根本上无补于事。

  别说世俗的哲学思辨和语言高度、艺术的通灵和科学的精密了(它们总是不可能完全扫描包罗万象的人心,不能全息认知和映现一切),连释迦牟尼都会说,你们说我传过什么法不对,说我没传过法也不对?那就是因为实相般若在他“传法” 这一活动中,也只能假借文字般若而依存。实质上它本身也在因果之中,胜义实相唯有亲身实证才能登堂奥。

  对于修行人而言,我们若要检验自己是否有进步,完全可以体察自己的烦恼是否减少了,是否内心越来越充实、稳定,是否对神异感应之类已毫不在意?因为我们初得佛学的利益,往往就是从身心健康,减少烦恼来体现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很大的苦、很大的冲突,遭遇很大的困境?它们从何而来?老认为是因为命运不好、运气不好,环境不好、身体不好、健康不好、头脑不好、周围的人不好,所以我不好,把所有的问题都导向外在。仿佛如果外部问题解决了,我就会变好,但事实是如此吗?这其中有很大的盲点,我们自己没有觉察、没有观照自己内心思想、情绪、欲望等,即是没有“觉知”到我执与法执在遮蔽本性。因此,在解决外在问题时当然就会纠缠不清,如此素质,我们如何证道?

  当我们内心打开来时,我们就有觉醒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敞开,就无法觉醒。是人都会有著许多情绪、思想、愿望,这些都是遮蔽住我们觉知、觉醒的障碍,所以须将这些障碍排除,内心空灵,那觉知、觉醒才会出现。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我们会发现实是自己整个的思绪都会被某件事所占据(心随境转),我们总是设法将一个状态、现象改变成另外一个状态、现象,而不是去看它的本质,这就是没有觉察。一个有觉察力的人,他能从现象中因觉察而走向觉醒、醒悟,导致一种照见、明白、观照。

  有些人常说,我知道我在生气,我知道我自己业障深重,我知道我命不好,我知道我的修行不行……这实际已是“诸行有常”了。诸行无常,三世因果,我们当真有那么大的智慧洞见自身的一切么?再说,知道了又如何?学佛乃大丈夫行径,知道了岂再能让自己无能为力,身不由己?换是我自己,连“我”还处在当下这个困境里,状态里也不行,我一定要改变,要做自己的主。播下解脱的因,必得解脱的果。

  在做功课,训练禅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如是观照,我们应同“自我”、心灵、宇宙与大自然、社会、他人、他物,一切的一切取得“和解”,取得相容、取得“重定”。因为,存在的本来即是如此,法尔如是,物我原本一体。一切内外在的冲突,全都源自于内因,在于心。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要“得到、占有、支配”,如果内心清净,无所挂碍,我们早已证得菩提了。佛经上说:“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根尘万缘一概放下,过去未来一概不想。内心直观当下念头,往来起灭。勿随顺,亦不断除,只静静看著——如是日常中练心止妄,如是功课中训练禅定,我相信一切人皆能此生便成就无上菩提。

  我们应该看到,有一些学佛人是空有修学之心肠,因其佛法知见似是而非,故不能起用正知正见照见平日实际的修持用功,导致学人长久无甚明显的进展,从而起退心并生出新的烦恼。要不便由此执取顽空后予修学无所著力,满口戏论,不能如是做到如法而不著法。更有甚者,尤如禅门大德所述,折腾来折腾去,还是关在黑屋里做鬼活计。修证不得力,自然身心、生活都不受用。

  修行人的烦恼,一般多为宿世、今生业障所致,还有就是不如法造成的,无论干什么点点滴滴心里都在挂碍。老实讲,佛学虽在于身体力行的实践,但此前掌握的知见和义理正确与否也事关重大。我时常强调(也时常鞭策自己),一个学佛人若对般若空性,…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