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P40

  ..续本文上一页中观、唯识等义理无有一定的解悟,恐其修学境界不会太高。我们如果总是予真俗二谛无法辨析、把握,自然在生活与修学中,不是执空便是执有,试想,何来正确的止观双运?假设修止不得力,修观就更不会得当了。没有正确的禅定,智慧德能肯定就打不开。

  我们应该明白,修行就是为了解脱和自在,为了放下,如果我们凡事内心崩得太紧,应境对人时,凡事都要格外冒出一些是非对错的观念来替一切言行“验明正身”,这恰是大烦恼。放不下“我”,舍不下“我”,自是烦恼多多。有些人一直在做功课,也在尽量地利益众生,内心却苦恼不已,一会儿在意功德,一会在意别人,说到底还是放不下“我”。我,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呵。其实,别说是做功课和行善积德,哪怕就算我们真做错了什么,有了什么不对,不外乎马上认真忏悔、反省,能立即提起正念、正见就是了。否则我们就不是在修行,而是在“增加痛苦和烦恼”,我们还不如不修行哩。修行就是为了放下,为了自在,为了智慧解脱。

  只要我们不是刻意纵容自己,只要是一直在努力进取著,心态上就一定要轻松一点,把心量打开后,或许生活与修行的效果都会更好些。再说,我们无始以来不知薰染了多少业力习气,一下子就做完美了,我们岂不一步到位地成佛了么?各位,先把我们的心打开,观想它如蓝天、大地乃至虚空一样,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一切尤如平静的水面,澄明地映现一切,了无挂碍,如是如是……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修行一定不会在别处,烦恼在何处,修行就在何处。修行并非是一个离此依彼的对立概念,禅本来在当下,修行本来在当下,智慧解脱即是依身边事。诚如《维摩诘经》云:“一切尘劳,即如来种。” 《中论》有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诸法性空而有缘起,有种种缘起显现万法,关键应知法性本空。学会以如如不动的“我”,看住五蕴假我之攀缘心的一切升灭,只要我们加紧努力,创造条件,定能改善因果。要知道,克服一点就算过一次关,生生世世,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六道轮回中滚打,染著了多少不良习气与生命资讯。正因为不好才要修正自己,肯定有反覆、起退心的时候,这种情形很正常、很普遍,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与现实生活相隔离,应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良习气和烦恼,坦然面对一切恶果和逆境,坚信自己只要一心向善,道种永存,不断修正自己,一定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千切又别枉过了此生。

  人生短暂,光阴似箭,我们不要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了,不要再让“心”总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打转转。我们本心是主体,心念是客体,我们历缘对境时,常跟著心念走,这就是反客为主,自己如一直觉都得这一切很正常的话,这就是错上加错了。无论做功课,还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佛法的行持是不二的。凡事都有主次,在未开悟见道之前,我们一定要以自我的修持与完善为主,尽可能不计人我是非。六祖慧能有云:“他非我不非”,一直在计较和在意他人的是非,只会增加自己的邪见和嗔心,事实上,一个人既然有时间管闲事,妄论是非,还不如将心放在自己身上用功。修行人应心量广大,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自私立场下的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讲实在的,人们常说神通和功夫,我看这才是最大的神通和功夫。

  还是那句老话,初学者千切不要动辄运用佛学的义理和心要一一对照、应证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修行状态。佛学的义理和修证境界浩瀚无边,多姿多彩,在一个台阶只能领悟一种高度的风光,我们既然不能一下子站到最高处,我们的许多感觉、判断、思维就未必正确。太执著了会生出多余的烦恼或魔障。只要我们坚持做功课,多看佛书,攒积善业功德,心性和人格就会自然完善,同时生活上也自然会趋吉避凶,烦恼、坏毛病与不良习气、行为便会日渐消减。一定要坚持“此消彼涨”的原理!

  同世间的道理一样,一切成功都是事在人为,对于修行人而言,有的人修一辈子便成功了(密法里还有七天就即身成佛的),有的人则可能生生世世都在修,有的人今世只求往生,有的人则在瞬间便可以开悟见道,有人对佛学半信半疑,有人只信气功外道,甚至沉湎于信持邪教,还有的人根本就对任何修行都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长命百岁、朝生暮死的心路历程是一样的,时间毕竟是相对的东西,谁不是为了“活”得更美满而存在于世间的呢?众生都有一颗求取美满和幸福的心,这个心,足以让我们都成为“有缘人”。

  时间是相对的,而成佛却是绝对的事实——只要我们肯从当下努力地进取,如法认真地修行,不要只纠缠于暂时的“事相”和“因果报应”,肯痛下决心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大愿、生勇猛精进心,坚持从“因”上著手下大功夫,那么,人人都可以同释迦牟尼一模一样,获得关于宇宙万物万有,一切存在的大智慧、大觉悟,修证出我们永恒的无生死、无升灭、不轮回的“真我” 。祝福大家!

  后记

  本小册子的言说方式,乃妙泽个人一家之说,初衷只是想向大家说一说佛学的真实面目。稿子出来后,妙泽方明白什么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小册子只能算是一点我个人的修证和学习的心得体会。若有什么谬误,是妙泽个人的修证和领悟浅陋之故,不是佛学本身。况且,依佛学的语义,接引初机(初学者),广渡众生,不讲条件,入门再说,都是一种当机的假说罢了。再从大乘了义之精神而讲,佛门无门,没有内外与身份之说,一切善法、善语、善举都是殊途同归的,予俗谛而言,它们只有究竟和不究竟之别。许多大乘菩萨一直在以不同身份、不同方式示现著佛的慈悲和智慧。妙泽则是蒙受了这样的恩泽的人,总想借此小册子与大家共用这样的恩泽。而且,这样的心很切……

  因此,此小册子若有什么负面效应,愿一切罪过与不妥仅属于妙泽个人。这些文字及背后的东西,绝不是妙泽的创作和发明,而这些言说形式本身,则只是妙泽某种心愿的一种映射产物。

  我总以为,学佛之人,心包太虚,不应有门户之见,道家说无相实则是一切相,同样如此,般若波罗蜜多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从当下努力,我们随时可以体认它。佛弟子更要积极入世,广施法雨、播道种,不拘手法、不辞辛劳。从现象上讲,我们不一定动辄就在言行上与佛或佛法术语沾边,或已证悟到什么“高度”才行,菩萨本由凡人做起,在于菩提心,在于尽可能如法地做得更好……只要我们做人处事吻合法度、体现了真、善、美,一样在自渡渡人。

  佛经上讲,成就“三福业”者,则净业大成,必上品往生(详细情况请参阅净土宗经典)。“三福业”中有“劝进行者”一说,因此,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有已得证悟的大德无论在义理上,还是在具体行持上为我们负责、把关,我们自己又肯努力精进,今生当然便有证果的可能。即便不如此,我们只要坚持做功课,常随佛学,攒足一定的善业功德,我们必有消息,必有殊胜因缘相遇真正的大德。根本上讲,修好了渡人和边修边渡人并无二至,我们可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点点滴滴,在于如法实践,在于发心。净空大师就说过,哪怕对一条小狗念一句佛号,这菩提种子也种在它八识之中了,道种自有破土成熟的那一天……

  最后,妙泽尤其要提及的是,若我们真心要修证佛法,这本小册子是万万不足挂齿的,请我们们一定去认真阅读那些佛学经典。除了大乘经典,还应多看那些有修有证的大德们所作的开示。初学者对那些仅作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又无实证经验的作品不必太当回事,等我们有了一定实证经验与进步时,我们回头再对它们作一般性的知识来了解和辨析。这样,我们就不会受误导了。总之,愿我们们早日心开意解,如法修证到关于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妙泽合十

  邮箱:zhsh328@sina.com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