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40

  ..續本文上一頁中觀、唯識等義理無有一定的解悟,恐其修學境界不會太高。我們如果總是予真俗二谛無法辨析、把握,自然在生活與修學中,不是執空便是執有,試想,何來正確的止觀雙運?假設修止不得力,修觀就更不會得當了。沒有正確的禅定,智慧德能肯定就打不開。

  我們應該明白,修行就是爲了解脫和自在,爲了放下,如果我們凡事內心崩得太緊,應境對人時,凡事都要格外冒出一些是非對錯的觀念來替一切言行“驗明正身”,這恰是大煩惱。放不下“我”,舍不下“我”,自是煩惱多多。有些人一直在做功課,也在盡量地利益衆生,內心卻苦惱不已,一會兒在意功德,一會在意別人,說到底還是放不下“我”。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呵。其實,別說是做功課和行善積德,哪怕就算我們真做錯了什麼,有了什麼不對,不外乎馬上認真忏悔、反省,能立即提起正念、正見就是了。否則我們就不是在修行,而是在“增加痛苦和煩惱”,我們還不如不修行哩。修行就是爲了放下,爲了自在,爲了智慧解脫。

  只要我們不是刻意縱容自己,只要是一直在努力進取著,心態上就一定要輕松一點,把心量打開後,或許生活與修行的效果都會更好些。再說,我們無始以來不知薰染了多少業力習氣,一下子就做完美了,我們豈不一步到位地成佛了麼?各位,先把我們的心打開,觀想它如藍天、大地乃至虛空一樣,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一切尤如平靜的水面,澄明地映現一切,了無挂礙,如是如是……

  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的修行一定不會在別處,煩惱在何處,修行就在何處。修行並非是一個離此依彼的對立概念,禅本來在當下,修行本來在當下,智慧解脫即是依身邊事。誠如《維摩诘經》雲:“一切塵勞,即如來種。” 《中論》有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諸法性空而有緣起,有種種緣起顯現萬法,關鍵應知法性本空。學會以如如不動的“我”,看住五蘊假我之攀緣心的一切升滅,只要我們加緊努力,創造條件,定能改善因果。要知道,克服一點就算過一次關,生生世世,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六道輪回中滾打,染著了多少不良習氣與生命資訊。正因爲不好才要修正自己,肯定有反覆、起退心的時候,這種情形很正常、很普遍,但無論怎樣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與現實生活相隔離,應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良習氣和煩惱,坦然面對一切惡果和逆境,堅信自己只要一心向善,道種永存,不斷修正自己,一定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千切又別枉過了此生。

  人生短暫,光陰似箭,我們不要再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了,不要再讓“心”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打轉轉。我們本心是主體,心念是客體,我們曆緣對境時,常跟著心念走,這就是反客爲主,自己如一直覺都得這一切很正常的話,這就是錯上加錯了。無論做功課,還是日常生活與工作,佛法的行持是不二的。凡事都有主次,在未開悟見道之前,我們一定要以自我的修持與完善爲主,盡可能不計人我是非。六祖慧能有雲:“他非我不非”,一直在計較和在意他人的是非,只會增加自己的邪見和嗔心,事實上,一個人既然有時間管閑事,妄論是非,還不如將心放在自己身上用功。修行人應心量廣大,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自私立場下的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潇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講實在的,人們常說神通和功夫,我看這才是最大的神通和功夫。

  還是那句老話,初學者千切不要動辄運用佛學的義理和心要一一對照、應證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修行狀態。佛學的義理和修證境界浩瀚無邊,多姿多彩,在一個臺階只能領悟一種高度的風光,我們既然不能一下子站到最高處,我們的許多感覺、判斷、思維就未必正確。太執著了會生出多余的煩惱或魔障。只要我們堅持做功課,多看佛書,攢積善業功德,心性和人格就會自然完善,同時生活上也自然會趨吉避凶,煩惱、壞毛病與不良習氣、行爲便會日漸消減。一定要堅持“此消彼漲”的原理!

  同世間的道理一樣,一切成功都是事在人爲,對于修行人而言,有的人修一輩子便成功了(密法裏還有七天就即身成佛的),有的人則可能生生世世都在修,有的人今世只求往生,有的人則在瞬間便可以開悟見道,有人對佛學半信半疑,有人只信氣功外道,甚至沈湎于信持邪教,還有的人根本就對任何修行都不以爲然、嗤之以鼻。但無論是怎樣的一種情形,長命百歲、朝生暮死的心路曆程是一樣的,時間畢竟是相對的東西,誰不是爲了“活”得更美滿而存在于世間的呢?衆生都有一顆求取美滿和幸福的心,這個心,足以讓我們都成爲“有緣人”。

  時間是相對的,而成佛卻是絕對的事實——只要我們肯從當下努力地進取,如法認真地修行,不要只糾纏于暫時的“事相”和“因果報應”,肯痛下決心爲自己創造條件,發大願、生勇猛精進心,堅持從“因”上著手下大功夫,那麼,人人都可以同釋迦牟尼一模一樣,獲得關于宇宙萬物萬有,一切存在的大智慧、大覺悟,修證出我們永恒的無生死、無升滅、不輪回的“真我” 。祝福大家!

  後記

  本小冊子的言說方式,乃妙澤個人一家之說,初衷只是想向大家說一說佛學的真實面目。稿子出來後,妙澤方明白什麼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小冊子只能算是一點我個人的修證和學習的心得體會。若有什麼謬誤,是妙澤個人的修證和領悟淺陋之故,不是佛學本身。況且,依佛學的語義,接引初機(初學者),廣渡衆生,不講條件,入門再說,都是一種當機的假說罷了。再從大乘了義之精神而講,佛門無門,沒有內外與身份之說,一切善法、善語、善舉都是殊途同歸的,予俗谛而言,它們只有究竟和不究竟之別。許多大乘菩薩一直在以不同身份、不同方式示現著佛的慈悲和智慧。妙澤則是蒙受了這樣的恩澤的人,總想借此小冊子與大家共用這樣的恩澤。而且,這樣的心很切……

  因此,此小冊子若有什麼負面效應,願一切罪過與不妥僅屬于妙澤個人。這些文字及背後的東西,絕不是妙澤的創作和發明,而這些言說形式本身,則只是妙澤某種心願的一種映射産物。

  我總以爲,學佛之人,心包太虛,不應有門戶之見,道家說無相實則是一切相,同樣如此,般若波羅蜜多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從當下努力,我們隨時可以體認它。佛弟子更要積極入世,廣施法雨、播道種,不拘手法、不辭辛勞。從現象上講,我們不一定動辄就在言行上與佛或佛法術語沾邊,或已證悟到什麼“高度”才行,菩薩本由凡人做起,在于菩提心,在于盡可能如法地做得更好……只要我們做人處事吻合法度、體現了真、善、美,一樣在自渡渡人。

  佛經上講,成就“叁福業”者,則淨業大成,必上品往生(詳細情況請參閱淨土宗經典)。“叁福業”中有“勸進行者”一說,因此,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有已得證悟的大德無論在義理上,還是在具體行持上爲我們負責、把關,我們自己又肯努力精進,今生當然便有證果的可能。即便不如此,我們只要堅持做功課,常隨佛學,攢足一定的善業功德,我們必有消息,必有殊勝因緣相遇真正的大德。根本上講,修好了渡人和邊修邊渡人並無二至,我們可根據自己現有的條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點點滴滴,在于如法實踐,在于發心。淨空大師就說過,哪怕對一條小狗念一句佛號,這菩提種子也種在它八識之中了,道種自有破土成熟的那一天……

  最後,妙澤尤其要提及的是,若我們真心要修證佛法,這本小冊子是萬萬不足挂齒的,請我們們一定去認真閱讀那些佛學經典。除了大乘經典,還應多看那些有修有證的大德們所作的開示。初學者對那些僅作理論與學術研究的,又無實證經驗的作品不必太當回事,等我們有了一定實證經驗與進步時,我們回頭再對它們作一般性的知識來了解和辨析。這樣,我們就不會受誤導了。總之,願我們們早日心開意解,如法修證到關于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妙澤合十

  郵箱:zhsh328@sina.com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