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祂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祂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祂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祂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祂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第三章 消除几种不必要的误会
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上有色眼镜,产生了莫须有的误会所致。
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要帮助读者们取下自己预先戴上的有色眼镜,希望能藉此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如果能因此而进一步地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澄清对佛教的误解,不管那是你听来的或自己看到的,那都是作者所最欣喜盼望的了。
至于一般人对佛教的种种误解,我把它归纳为八项,以便加以叙述说明:
第一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
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
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
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慧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经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话,他本身早就“迷信”了——迷信他人的胡说。
释迦牟尼从不强迫弟子们盲从的信仰,同时鼓励他们发问。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章中的第十点“佛教是民主和自由”里,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同学们可以参照阅读。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
佛曾经教导弟子们说: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该起疑的。
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于此,佛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而就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而要求弟子们要在:“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可说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以梁任公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难道他是信口胡说的?
第二 佛法是科学而非反科学的
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换句话说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对科学补偏救弊,改正科学研究的错误。
在这儿我想随便举出几个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来说明科学和佛学并不冲突,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在追求“真相”和“事实”。
(一)佛教的宇宙观
从前天文学家们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尽的,有边际的,但被今日天文学家愈来愈多的新发现所推翻了。以前依照“托勒密”学说(Ptolematis System):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绕著地球运行。当时也被罗马教廷认为不容怀疑的真理。后经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力斥其说,为此;他们差点把老命葬送。但宗教的权势终于阻遏不了科学的证据,现在连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只不遇是宇宙无数星球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而且它不但会自转同时还会绕著太阳公转呢。(见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一一~一一二页)
现在我们来看看佛教所描绘的宇宙伟大组织,跟现代科学所叙述的正不谋而合(甚且有过之)。
佛教以一千个太阳系为一个“小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一个“佛国土”(佛所教化的地区)。那么一个佛国土共有多少个太阳系呢?包括一千的三次方,即1000,000,000个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一个恒星由一群行星、卫星环绕著,构成一个系统叫做太阳系。如我们的太阳,周围就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廿七个卫星,和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
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佛国土呢?我们仅就“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来说明就够了,就是说从我们地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么多,宇宙的浩瀚,由此就可见一斑了。
所以释迦牟尼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十方虚空与我们所说的“太空”一词意义相同)。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太空中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没有边际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群星,天文学才逐渐地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才稍为了解太空的广大无边,才了解我们的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行星而已,而太空中竟然有算不清的太阳系,有千千万万无数个太阳。
但是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