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文珠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值,不是假我的占有,而是真我的证得。可惜一般人迷而不觉,错认四大苦空的假我,以为真实,每为我的名,我的利,我的家,我的国,而贪求,而争取。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甚至为了我的利益而危害群众,为了我的快乐,而牲牺他人幸福;致使高贵的人生,沦落为物质的奴隶,特别是金钱的奴隶。

  大多数人,都以为生活、名誉、地位、权威和势力,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金钱方面;金钱万能,金钱可以操纵一切,支配一切,甚至金钱可以抹煞法律、公理、和正义。而法律、公理、和正义,都敌不过金钱的诱惑。于是金钱成为人们生命中的主宰,人们退为金钱的奴隶。多少人因金钱而作奸犯科;多少人因金钱而父子不和;又多少人因金钱而神魂颠倒,百病丛生。其实,人生许多问题和许多痛苦,不一定是由于金钱的缺乏;世界上许多有钱的人,虽然拥有大量的金钱,物质享受根本不成问题,但他们的痛苦并不见得比较穷人少;可惜很多人都被金钱迷惑,愿意沦为金钱的奴隶。

  美国波士顿,有一位医生,名威廉卡夫曼博士,经过长久的实验研究后,发现一般人精神上普遍患有一种贫金病。他在临床经验中,知道许多病人是为了经济上的挫折,或未符理想而引起神经衰弱病、脑病、神经痛、背痛和胃痛等。他说:“这种贫金病的治疗,比贫血病更加困难。因为贫金病是根深蒂固、病入膏肓的。人类从孩子时期便开始染著这种隐疾。所以,这种病最理想的治疗法,是送赠或借患者一笔金钱,比利用药物治疗还易收效。”但我认为:威廉卡夫曼博士的治疗方法,不过只可以满足人之金钱欲罢了。至于其他权威欲、支配欲、名利欲、斗争欲、甚至长生欲、绝非金钱所能满足的。古人说得好:

  终日忙忙只思饱,食得饱来便思衣;

  衣食两样皆具足,便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三妻并四妾,出门无轿少马骑。

  良田万顷马成群,家里无官被人欺,

  七品八品犹嫌小,三品四品又嫌低,

  当朝一品为宰相,又想君王作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神仙下局棋。

  人的贪欲,永无止境。在一连串的欲望驱使下,终日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名枷利锁,心为物转,身为形役。甚至往往“恣鼻之所欲闻,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由于恣情放纵,唯达目的,不择手段;致使光明的心地变为邪恶,良善的人生变为凶残。而圣洁的灵魂,亦随著所造作的善恶业因,而招致生死轮回的苦果,不但生前要承受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与人事界种种的冲击,自然种种的灾害;死后还要随业受报,轮转六道,此死彼生,彼死此生,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无法自拔,实在苦恼。

  是以佛教我们观察,人生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所谓: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此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人生,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不要为了满足假我的私欲而损人利己,作业流转。应该寡欲知足,修心圣道,开拓智慧,寻求真理,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使自己断烦恼,了生死,彻底拔除人生的痛苦,以获取真我生命自由平等的享受。

  二乘圣人,虽然有会机亲闻佛法,知道人生四大五蕴组合的色身,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同时追究人生的苦,因集而有。集是什么?集是苦因,人生由于积集贪、嗔、痴、慢、疑种种心理毛病,作为犯罪之本,故招致充满众苦的假我。怎样才能取消犯罪的心理,令人离苦得乐呢?佛说:“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灭,是消灭人生苦恼后,所证得的真理生命,亦是二乘圣人所得的偏空智慧。道、是佛所说五戒、十善、八正道等灭苦的方法。如果能够修学佛所说的五戒、十善、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方面消极的取消自私,克制贪欲,洗刷心灵的污垢;一方面积极的开拓智慧,止恶修善,发展精神文明,就可以取消苦因,止息苦果,最后,横跨生死苦海,直达真理彼岸,悟证真我,获得偏空智慧,证阿罗汉果,成为佛教小乘的圣者。

  但小乘圣者,只能自利,未能利他;只断见思烦恼,未破尘沙无明,只解脱分段生死,未尽变易生灭。二死只去其一,三惑尚存其二,众生未度,智慧未圆,佛道未成,非继续努力不可。故佛创立人间佛教,不但说阿含经,令众生知道世间因缘生法,无常苦空,破我执,证偏空理。更说方等诸经,弹偏斥小,赞叹大乘;令小乘人耻小慕大,回小向大;又说般若诸经,真空不空,令小乘人开拓般若智慧,破执除惑,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自利兼他,共证佛道。

  故人间佛教之目的,不但要纠正世人的错觉,使人获得正知正见,了解真理,认识人生;同时要令已证得真理生命的二乘圣人,回小向大,开拓人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使人性苏醒,觉性抬头,佛性显现。不止令处于虚妄错觉中的人生,变为正觉的真理生命;同时令二乘沉空滞寂的人生,开发智慧,长养慈悲,入世救世,自利利他,最后,觉悟成佛。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如来,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之知见,就是般若智慧;开示悟入,就是令众生由闻而思,而修,而共同证入般若智慧,圆成佛道。

  五、人间佛教之实践

  我们要实践人间佛教慈悲宽恕的精神,以及开拓人的般若智慧,共成佛道,必须长养慈悲心,推展慈悲行,用实际行动去饶益众生。

  慈悲心,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实践人间佛教的菩萨,既要心地慈祥,平等拔苦与乐,又要能宽恕他人的过失,以及随喜他人的功德,但见他人之善,不见他人之恶。不管任何人,任何事,但求对众生有利益,都不厌恶,不嫌弃,不阻止,不障碍,反而随喜,歌颂,赞叹,竭尽心力,以助他人之成功;绝无嫉妒之心,悔恨之意。又能舍弃人我是非的观念,对顺境不喜,对逆境不嗔,对怨家不生报复心,对亲眷不生爱恋之念。内则感情与理智保持平衡,不为形役,不为境转;外则怨亲平等,拔苦与乐,是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悲行,是实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深入社会,利益众生。

  布施,是多方面的,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以自己属下的田园家国财产施与他人,名外财施;以自己头目脑髓四肢,甚至生命施与他人,名内财施;以世间学问作育英才,乃至以佛教真理教化群众,是法施。当他人的生命财产与自由,受到威胁时,设法保障,令得安全,是名无畏施。

  一个实践慈悲行的人,遇到他人需要内财或外财资助时,就应该以财布施,解除他人生活之困厄;遇到喜欢求知的人,应该以学问或佛法布施,以充实他人知识,开拓他人智慧。此外,遇到堕于水深火热中,饱受苦难忧患的众生,就要以无畏施来解除其精神威胁,保障其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更要做到三轮体空,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间,亦无可施之财与法。如是内外空寂,人我一如,一定可以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之高度同情心,正义感。、

  爱语,是指安慰语,祝贺语,清净语和殊胜语。语言之于人生,关系至大。人与人间情感之维系,意志之传达,思想之交流,无一不凭借语言为媒介。不善于词令,或口不择言的人,势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特别是实践慈悲,志在利人、教人的菩萨,不但要辩才无碍,常以欢喜言词,说些令人欢喜的话,常用欢喜言词,说真实话,常用欢喜言词,说正法的话,及常以欢喜言词,说引导众生于接受真理的话。还要审情度势,说契情、契理、契时、契机的话;否则,当人办丧事,却说祝贺话,岂独词不达意,亦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反而变成恶意。试问:谁会喜欢接近,而接受教化呢?

  利行,可以分三方面说:一是使人改善现实生活,获得幸福与快乐的行为;二是能令人止恶行善,由今日之善因,引至他日或来生的快乐,亦是利益众生的行为之一;三是劝人出家修行,除烦恼,了生死,获得真理永恒的生命。总之利行,是能令众生,未生不善,令其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

  一个实践慈悲的菩萨,为了要达到使一切众生现在和将来,都获得利益之目的,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损己利人的事亦要做。正如梵纲经所说:“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这样,本著自我牺牲的精神,去救世益群,才使人感动、接近、而受你的影响和教化。

  同事,菩萨实行慈悲教化众生,并不是潜居深山,闭门自修,便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悲愿。必须深入民间,接近各阶层人物,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分贵贱,平等普济。观世音菩萨之所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现种种身,教化众生,无非是由慈悲心,实践慈悲行,以完成慈悲的心愿。我们凡夫俗子,虽然未能像观音菩萨一样,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众生;但是为了实践人间佛教,普济有情,诚应该深入民间各阶层,本著慈悲心,修慈悲行,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般若智慧,广泛地投入群众的心目中;以建立实用的人间佛教,创造和平快乐的人间净土。这才是菩萨实践慈悲行之目的。

  综上可知,人间佛教的历史,是和平光荣的;人间佛教的思想,是自由平等的;人间佛教的精神,是慈悲宽恕的;人间佛教的目的,是开拓智慧;人间佛教的实践,是长养慈悲心,推展慈悲行。在研究方面说:开拓智慧,是解;实践慈悲,是行。在自利方面说:开拓智慧,是修慧;实践慈悲,是修福。在利他方面说:开拓智慧,是智;实践慈悲,是悲。基于此,我认为人间佛教,是解行并进的;人间佛教,是福慧双修的;人间佛教,是悲智双运的。如果我们有机会接受人间佛教的启示,一定可以转变迷惑无知的人生,成为正知正见,知行合一的人生;转变但求自利的人生,成为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人生;转变苦恼而缺憾的人生;成为福慧具足…

《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