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文珠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值,不是假我的占有,而是真我的證得。可惜一般人迷而不覺,錯認四大苦空的假我,以爲真實,每爲我的名,我的利,我的家,我的國,而貪求,而爭取。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甚至爲了我的利益而危害群衆,爲了我的快樂,而牲犧他人幸福;致使高貴的人生,淪落爲物質的奴隸,特別是金錢的奴隸。

  大多數人,都以爲生活、名譽、地位、權威和勢力,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金錢方面;金錢萬能,金錢可以操縱一切,支配一切,甚至金錢可以抹煞法律、公理、和正義。而法律、公理、和正義,都敵不過金錢的誘惑。于是金錢成爲人們生命中的主宰,人們退爲金錢的奴隸。多少人因金錢而作奸犯科;多少人因金錢而父子不和;又多少人因金錢而神魂顛倒,百病叢生。其實,人生許多問題和許多痛苦,不一定是由于金錢的缺乏;世界上許多有錢的人,雖然擁有大量的金錢,物質享受根本不成問題,但他們的痛苦並不見得比較窮人少;可惜很多人都被金錢迷惑,願意淪爲金錢的奴隸。

  美國波士頓,有一位醫生,名威廉卡夫曼博士,經過長久的實驗研究後,發現一般人精神上普遍患有一種貧金病。他在臨床經驗中,知道許多病人是爲了經濟上的挫折,或未符理想而引起神經衰弱病、腦病、神經痛、背痛和胃痛等。他說:“這種貧金病的治療,比貧血病更加困難。因爲貧金病是根深蒂固、病入膏肓的。人類從孩子時期便開始染著這種隱疾。所以,這種病最理想的治療法,是送贈或借患者一筆金錢,比利用藥物治療還易收效。”但我認爲:威廉卡夫曼博士的治療方法,不過只可以滿足人之金錢欲罷了。至于其他權威欲、支配欲、名利欲、鬥爭欲、甚至長生欲、絕非金錢所能滿足的。古人說得好:

  終日忙忙只思飽,食得飽來便思衣;

  衣食兩樣皆具足,便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叁妻並四妾,出門無轎少馬騎。

  良田萬頃馬成群,家裏無官被人欺,

  七品八品猶嫌小,叁品四品又嫌低,

  當朝一品爲宰相,又想君王作一時;

  心滿意足爲天子,又想神仙下局棋。

  人的貪欲,永無止境。在一連串的欲望驅使下,終日汲汲于富貴,戚戚于貧賤,名枷利鎖,心爲物轉,身爲形役。甚至往往“恣鼻之所欲聞,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由于恣情放縱,唯達目的,不擇手段;致使光明的心地變爲邪惡,良善的人生變爲凶殘。而聖潔的靈魂,亦隨著所造作的善惡業因,而招致生死輪回的苦果,不但生前要承受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與人事界種種的沖擊,自然種種的災害;死後還要隨業受報,輪轉六道,此死彼生,彼死此生,永遠沈淪生死苦海,無法自拔,實在苦惱。

  是以佛教我們觀察,人生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所謂: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此由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人生,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不要爲了滿足假我的私欲而損人利己,作業流轉。應該寡欲知足,修心聖道,開拓智慧,尋求真理,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使自己斷煩惱,了生死,徹底拔除人生的痛苦,以獲取真我生命自由平等的享受。

  二乘聖人,雖然有會機親聞佛法,知道人生四大五蘊組合的色身,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同時追究人生的苦,因集而有。集是什麼?集是苦因,人生由于積集貪、嗔、癡、慢、疑種種心理毛病,作爲犯罪之本,故招致充滿衆苦的假我。怎樣才能取消犯罪的心理,令人離苦得樂呢?佛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滅,是消滅人生苦惱後,所證得的真理生命,亦是二乘聖人所得的偏空智慧。道、是佛所說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滅苦的方法。如果能夠修學佛所說的五戒、十善、八正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方面消極的取消自私,克製貪欲,洗刷心靈的汙垢;一方面積極的開拓智慧,止惡修善,發展精神文明,就可以取消苦因,止息苦果,最後,橫跨生死苦海,直達真理彼岸,悟證真我,獲得偏空智慧,證阿羅漢果,成爲佛教小乘的聖者。

  但小乘聖者,只能自利,未能利他;只斷見思煩惱,未破塵沙無明,只解脫分段生死,未盡變易生滅。二死只去其一,叁惑尚存其二,衆生未度,智慧未圓,佛道未成,非繼續努力不可。故佛創立人間佛教,不但說阿含經,令衆生知道世間因緣生法,無常苦空,破我執,證偏空理。更說方等諸經,彈偏斥小,贊歎大乘;令小乘人恥小慕大,回小向大;又說般若諸經,真空不空,令小乘人開拓般若智慧,破執除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自利兼他,共證佛道。

  故人間佛教之目的,不但要糾正世人的錯覺,使人獲得正知正見,了解真理,認識人生;同時要令已證得真理生命的二乘聖人,回小向大,開拓人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使人性蘇醒,覺性擡頭,佛性顯現。不止令處于虛妄錯覺中的人生,變爲正覺的真理生命;同時令二乘沈空滯寂的人生,開發智慧,長養慈悲,入世救世,自利利他,最後,覺悟成佛。正如法華經所說:“諸佛如來,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佛之知見,就是般若智慧;開示悟入,就是令衆生由聞而思,而修,而共同證入般若智慧,圓成佛道。

  五、人間佛教之實踐

  我們要實踐人間佛教慈悲寬恕的精神,以及開拓人的般若智慧,共成佛道,必須長養慈悲心,推展慈悲行,用實際行動去饒益衆生。

  慈悲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實踐人間佛教的菩薩,既要心地慈祥,平等拔苦與樂,又要能寬恕他人的過失,以及隨喜他人的功德,但見他人之善,不見他人之惡。不管任何人,任何事,但求對衆生有利益,都不厭惡,不嫌棄,不阻止,不障礙,反而隨喜,歌頌,贊歎,竭盡心力,以助他人之成功;絕無嫉妒之心,悔恨之意。又能舍棄人我是非的觀念,對順境不喜,對逆境不嗔,對怨家不生報複心,對親眷不生愛戀之念。內則感情與理智保持平衡,不爲形役,不爲境轉;外則怨親平等,拔苦與樂,是謂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慈悲行,是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深入社會,利益衆生。

  布施,是多方面的,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以自己屬下的田園家國財産施與他人,名外財施;以自己頭目腦髓四肢,甚至生命施與他人,名內財施;以世間學問作育英才,乃至以佛教真理教化群衆,是法施。當他人的生命財産與自由,受到威脅時,設法保障,令得安全,是名無畏施。

  一個實踐慈悲行的人,遇到他人需要內財或外財資助時,就應該以財布施,解除他人生活之困厄;遇到喜歡求知的人,應該以學問或佛法布施,以充實他人知識,開拓他人智慧。此外,遇到墮于水深火熱中,飽受苦難憂患的衆生,就要以無畏施來解除其精神威脅,保障其生命財産的安全。同時,更要做到叁輪體空,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間,亦無可施之財與法。如是內外空寂,人我一如,一定可以發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之高度同情心,正義感。、

  愛語,是指安慰語,祝賀語,清淨語和殊勝語。語言之于人生,關系至大。人與人間情感之維系,意志之傳達,思想之交流,無一不憑借語言爲媒介。不善于詞令,或口不擇言的人,勢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特別是實踐慈悲,志在利人、教人的菩薩,不但要辯才無礙,常以歡喜言詞,說些令人歡喜的話,常用歡喜言詞,說真實話,常用歡喜言詞,說正法的話,及常以歡喜言詞,說引導衆生于接受真理的話。還要審情度勢,說契情、契理、契時、契機的話;否則,當人辦喪事,卻說祝賀話,豈獨詞不達意,亦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反而變成惡意。試問:誰會喜歡接近,而接受教化呢?

  利行,可以分叁方面說:一是使人改善現實生活,獲得幸福與快樂的行爲;二是能令人止惡行善,由今日之善因,引至他日或來生的快樂,亦是利益衆生的行爲之一;叁是勸人出家修行,除煩惱,了生死,獲得真理永恒的生命。總之利行,是能令衆生,未生不善,令其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滅;未生之善,當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長。

  一個實踐慈悲的菩薩,爲了要達到使一切衆生現在和將來,都獲得利益之目的,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損己利人的事亦要做。正如梵綱經所說:“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這樣,本著自我犧牲的精神,去救世益群,才使人感動、接近、而受你的影響和教化。

  同事,菩薩實行慈悲教化衆生,並不是潛居深山,閉門自修,便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悲願。必須深入民間,接近各階層人物,不分階級、不分種族、不分貴賤,平等普濟。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現種種身,教化衆生,無非是由慈悲心,實踐慈悲行,以完成慈悲的心願。我們凡夫俗子,雖然未能像觀音菩薩一樣,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利益衆生;但是爲了實踐人間佛教,普濟有情,誠應該深入民間各階層,本著慈悲心,修慈悲行,將佛教的慈悲精神,與般若智慧,廣泛地投入群衆的心目中;以建立實用的人間佛教,創造和平快樂的人間淨土。這才是菩薩實踐慈悲行之目的。

  綜上可知,人間佛教的曆史,是和平光榮的;人間佛教的思想,是自由平等的;人間佛教的精神,是慈悲寬恕的;人間佛教的目的,是開拓智慧;人間佛教的實踐,是長養慈悲心,推展慈悲行。在研究方面說:開拓智慧,是解;實踐慈悲,是行。在自利方面說:開拓智慧,是修慧;實踐慈悲,是修福。在利他方面說:開拓智慧,是智;實踐慈悲,是悲。基于此,我認爲人間佛教,是解行並進的;人間佛教,是福慧雙修的;人間佛教,是悲智雙運的。如果我們有機會接受人間佛教的啓示,一定可以轉變迷惑無知的人生,成爲正知正見,知行合一的人生;轉變但求自利的人生,成爲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人生;轉變苦惱而缺憾的人生;成爲福慧具足…

《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