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与一般在家的不同,即能正信三宝,不耽着于五欲的享乐。白天修作人间正事,晚上或修慈悲喜舍定,或作无常无我观,引发真智。但能由正戒发正慧,不废人间正业,也可了生死,得究竟解脱。如不随顺佛所说的三无漏学修行,即刻苦到不能再苦,祭神念咒,一切毫不相干,反而多作了些冤枉业!在家弟子的声闻乘,显然是依人乘而引入声闻乘法的,即适应一般在家根性的。家事、国事,照常的工作,但依人间正行为基础,而进修三无漏学,即得声闻乘的究竟解脱道。所以,不但大心的菩萨道,声闻乘法也不一定是隐遁到深山旷野里去修行的。

  二、出家比丘,又分为二类:一、无事比丘,即阿兰若比丘。他们欢喜住在阿兰若(寂静处)处,过着隐遁的清苦的独善的生活,专修定慧,生怕世事来扰累他。他们持戒,生活极端清苦,佛法中的十二头陀行,就是这种人常修学的(这本是当时宗教徒的苦行)。有的不住房子,在树下过宿,或者在死人冢间住。穿的是粪扫衣,是从垃圾堆中检来的碎布,破烂龌龊,用水洗净以后,一块块地缝缀起来。吃,有的懒得乞食,就在山间林下,检一些可以充饥的吃下。这些无事比丘,是精苦的,出家弟子不一定这样作。这是属于缘觉的根性,如头陀第一的大迦叶说:释尊出世,我随着修学;若不出世,我也是要证觉的。他的厌离世事,重在隐遁苦行,甚至不愿为人说法。这可称为天行为方便的声闻乘。印度外道的天行,专过隐遁、苦行、禅定的生活。无事比丘,就是适应这一类根性。在天行的基础上,引入三无漏学的声闻解脱。无事比丘,与在家的声闻弟子,作风恰好相反。

  比丘中,还有人间比丘,与上面两类声闻弟子,作风都不同。一般出家的,如舍利弗、满慈子、迦旃延、阿难等,他们都勤修三学,少欲知足,一切随缘。

  不贪求好的,但遇到好的供养品,也不拒绝。如遇到无食无住,或饮食恶劣,住处简陋时,也心安理得的过去。这是人间比丘的生活方式:出家的,过着乞施生活,与在家声闻弟子不同。而大众和合,自修弘法,与隐遁苦行的无事比丘也不相合。人间比丘依律制建立僧团,几十或几百,甚至成千的比丘住在一起,大众依「六和敬」为共住的原则。于合理的团体生活中,修行解脱,这与无事比丘不同。人间比丘的工作,除学习戒、定、慧外,每天托钵化食,到城市或村庄里去,随时为信佛的或未信佛的宣说佛法。这样的游化弘法,使佛法深入民间,以佛法去净化人间。人间比丘,出家而过着大众生活,与社会保持联系,负起教化的责任,释尊也就是过这种生活的。释尊的生活,一切随缘:他常受百味食的供养,但化不到食,也便空着钵回来。有人将洗锅沈淀下来的饭■,恭敬地拿来施佛,佛也照常的欢喜吃下。他也有时树下坐,在给孤独园,鹿子母讲堂等,即安住于高楼大厦中。有时穿粪扫衣,但价值千金的金缕衣,佛也照样的受着。如『中阿含』『柔软经』说:佛的随缘受用,一般人都称赞佛为少欲知足。这一类型的人间比丘,为不流于纵欲及苦行的极端者。如大众共住,生活随缘,游行教化,近于一般的人间正行。而过着出家的生活,男女不嫁,澹泊禁欲,又近于天行。声闻的在家弟子,是基于人乘的;无事比丘,是着重天行的;人间比丘,即综合这二者而取折衷的立场。当时的印度,正是隐遁的苦行的时代。释尊虽适应这一特殊的情形,有出家的制度,但声闻解脱道的主流,是人间比丘,显然的是基于人乘,而重于持戒及智慧的。

  基于人天声闻的菩萨乘:大乘菩萨法,也是适应印度众生的根机而施设的。真理虽遍于三世十方,但在时代性的适应上说,佛法、菩萨法,也不能不适应印度当时的根机。佛说人天乘法,以融摄印度一般的正常行。又适应一分隐遁的瑜伽者,施设出世的声闻法。菩萨法,是将此世出世间法统一起来,成为高上而圆满的佛法。大乘法的发扬光大,是佛灭后五百年的时代。初期佛教,声闻是佛弟子的总称,不分大小乘。但印度佛教中,起初也是有菩萨的:一、释迦菩萨,二、弥勒菩萨。释迦未成佛前,是现菩萨身,行菩萨道的。弥勒菩萨发菩提心,现在尚未成佛。照经上说:南印度有十六个青年来见佛,发心从佛修学;其中有名叫弥勒的,发愿成佛,佛为他授当来下生成佛的记别。释迦菩萨,弥勒菩萨,与当时声闻僧的作风相彷佛,同样的现出家相,持戒、乞食。然菩萨有深邃的智慧,广度众生的悲愿。而声闻的智慧浅,悲愿薄,从佛闻法,急于证涅槃果,大有不同。如弥勒菩萨的「不断烦恼,不修禅定」,明显的显出菩萨乘的特色。如从佛的本生、本行去看,就更显著了!本行──释迦佛的传记,详细说明释尊的不忍众生残杀而发心,怎样的慈悲精进,说法度众生等,老病时也还是不休不息。这与一分的声闻弟子相比,急于证果,或者不愿说法,有的宁可挨饿,不愿去人间乞食。从佛的智慧、慈悲、精进去看,与声闻的精神,是怎样的不同!

  菩萨成佛,要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往昔因中的修行故事,即名为本生谈。依本生所说,菩萨可分二类:一、在人道中,菩萨每生于无佛法的时代,或为国王、大臣、长者、外道,或经商、做工、打猎,或为航海家、技术师等,大抵以在家身作在家事,而为人类──众生谋福利。关于行菩萨道的重要故事,约有五百则。菩萨行是将自己的一切,头目脑髓,国城象马。随所求而能一切施予的。其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人染了癞病,医生说:要用人血与骨髓,才治得好,而且那人是要从来没有镇恚的。那时的释迦菩萨,为国王的王子。病人来向他乞求,他慈悲心深,随即将自身的血髓施给他。菩萨为了实行救人的宏愿,自身的一切,无不可以施舍。菩萨求法的心。也是热切精诚,那怕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也欢喜而甘心去作。为了求法,就是舍身为奴,也不感到为难。「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菩萨道,充分表示了这伟大的精神!持戒,菩萨把戒看得比身命更重要。不得已,宁舍身命,也不肯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没有不勇于修习。大乘法的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就是从本生谈的菩萨行,归纳他的性质而得来。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坚毅愿力,表现出大乘入世度生的善巧。释尊成道以前,就是这样做的。二、在余趣中,主要在畜类中:本生谈说:菩萨或为鹿王、龙王、象王、孔雀王、小鸟、猴子等。菩萨怎么会堕在畜类呢?古代的传说,鸟兽都与人一样的会说话,从他们的行动中,常表示出极崇高的德行。本生谈中菩萨的示现旁生,即是从旁生的故事中,揭发出菩萨应有的精神。例如:一只小鸟,见到山上树林着了火,它怕那些鸟兽被烧死,飞到水边用翅膀渍水,飞回洒在树林上,一次又一次的不休不息。天帝释见了,怪小鸟的太笨,徒然辛苦,无济于事。小鸟回答道: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总要这样尽力做,应该尽可能的援救出山林中的亲戚、朋友。这故事中的小鸟,即释迦佛的前身。这样精进的舍己为人的大悲愿力,真是值得人类称扬与效法。这其中,充满了深刻的教训,理解他的真义,不论鹿象也好,龙蛇也好,菩萨的悲愿大行,人类是应该这样去效法的。如作为事实去解说,这许多鸟兽,是菩萨示现的,是菩萨慈悲度生,不惜去受苦的榜样。

  本生谈所说的菩萨道,将菩萨为众生为佛法的精神,和盘托出,天台家称之为「藏教菩萨」。本生所载的菩萨行,声闻乘者都是相信的。这可见,人身的菩萨,仅少数出家,大都是现在家身的。虽有随类现生的,但现天身、地狱身是少见的。人与象、鹿等旁生,其实都是人间所亲切见闻到的;在古人心境中,人与旁生是非常亲切的。菩萨与一般的差别,是从他的精神和行为而表现出来。他未成佛以前,过去生中这样,现在和未来也还是这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就是修这样的功德圆满而成的。古典本生谈中的菩萨,一、不但在人类,鸟兽中也受生。二、菩萨每出在无佛的时代,或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外道等。菩萨是杰出的贤者,是极难得的,没有多数的结合成团体,像声闻僧那样组成六和僧团。因为本生谈中的菩萨,都是个人的,所以兴起的大乘佛教,也始终没有菩萨的集团。菩萨既现身鹿王、龙王、象王等,所以推论到菩萨无处不在,加深了混俗和光,随类拔苦的信仰,而现实人间的菩萨大行,反而被轻视为事六度菩萨。这二点,对印度大乘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刻。适应印度众生的根机,佛教极力发扬人间菩萨行。由于个人的,通于异类的,在大乘思想的发展中,拘泥形迹的大乘者,逐渐向唯心的神秘的天乘菩萨行而前进!

  佛灭后四五百年,大乘佛教勃兴起来。「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末后)共一年」,传说中的大乘法──经典,佛在世就说好了的。佛法,起初都是佛弟子口口相传;大乘经集出流通的年代,并不算早。大乘经常载着:佛灭四百余年,或后五百年,此经始流通人世,这是大乘法发扬时代的明证。『华严』、『般若』、『大集』等大乘经陆续出世,性质也多少别异。但大体说,大乘法不是从出家比丘的基础而发扬起来的。声闻行者,如上说有三类,但大乘法的昌盛,与在家佛弟子有密切关系。这有事例可证:一、大乘经说:释迦佛现出家相,是方便(为了适应当时印度外道沙门团)的示现。佛的真身现在家相,有发,戴天冠,佩璎珞,如□卢遮那就是这样。论到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善财、维摩等,大多是在家的,出家菩萨是很少见的。大乘法不一定是释迦佛说的,而且多数是菩萨说的。如文殊对于大乘实相,即为菩萨说了不少经典。『华严经』几乎全部是金刚藏菩萨与功德林菩萨等说的。『维摩经』、『般若经』,也多半为佛弟子说。大乘经中,佛是处于印证者的地位;这表示了大乘法,是以在家佛弟子为中心而宏通起来。因为一般在家佛弟子,崇仰佛的出世法,而又处于世间的立场。佛法…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