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P7

  ..续本文上一页  [19] “长阿含经”(“长部”)是破斥外道的,但重在适应印度的神教要求,而表彰佛的超越、崇高、伟大。(《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六一页)

  [20] (一) 总之,到了七百结集时代,部分倾向于适化婆罗门的经典,主要编入“长部”中。虽然是破斥外道的,但一般人会由于天神、护咒、歌乐,而感到“吉祥悦意”。如不能确认为“世间悉檀”——适应神教世间的方便说,那末神化的阴影,不免要在佛法中扩大起来。(《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七○页)

  (二) 依古人的传承解说:以“修多罗”根本部分为主的“相应部”,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以分别抉择为主的“中部”,是“破斥犹疑”——“对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启发世出世善的,是“满足希求”——“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为主的,是“吉祥悦意”——“世间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也是学者所能得的,或浅或深的四类利益。佛法的四大宗趣,从“四部”圣典的特性中表现出来。(《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七八页)

  [21] 笔者曾请问导师:“阿含经说释迦以前七佛,都以同样模式(定型句)成佛,就缘起法来说,恐怕是方便说,不一定是这样吧?”,导师回答:“不一定!”(参见拙作《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第二篇“参访善识”)

  [22] 有的提倡“人间佛教”,而对佛法与异教(佛与神),表现出宽容而可以相通的态度。一般的发展倾向,近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中国晚期佛教“三教同源”的现代化。为达成个己的意愿,或许是可能成功的,但对佛法的纯正化、现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后一著(为神教侵蚀而消灭)的隐忧。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如虚大师的〈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以锡兰等佛教为小乘,虚大师还是承习传统,现在应作进一步的探求)所说。(《华雨集第四册》第六十六页)

  [23] 一九九九年十月发表于“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

  [24]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第一页

  [25]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第七页

  [26] 《华雨集第四册》第一页~第二页

  [27] 《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六十一页~第六十四页

  [28]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五一页~一五二页

  [2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七八页

  [30] 参见拙作《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第二章

  [31] 《性空学探源》第二十五页~第二十九页

  [32]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十三页;导师在《无诤之辩》一八五页亦说:“除了少数卓绝的智者,一般的宗教要求,是需要兑现的。”

  [3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二五七页~一二五八页

  [34] 《印度佛教思想史》二三三页

  [35] 参见拙作《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第二篇“参访善识”

  [36] 世尊复告伤歌逻曰。有三示现: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云何教训示现,有一沙门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彼为他说,我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汝等共来,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彼为他说,他为他说,如是展转无量百千。摩纳:是谓教训示现,此三示现,何者示现最上、最妙、最胜耶?伤歌逻摩纳答曰:……若有沙门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为他说,他为他说,如是展转无量百千者。瞿昙,于三示现,此示现最上、最妙、最胜。……(《中阿含

  伤歌逻经》《大正藏》第一册,六五一上~下)

  [37] 《华雨集第四册》第六十四页

  [38] 《成佛之道》第二三○页

  [39] 《华雨集第二册》第十三页~第十四页

  [40] “论”(“大智度论”)中举乘羊、乘马、乘神通,以说明根性不同,成佛的迟速不同。羊乘、象乘、神通乘──日月神通乘、声闻神通乘、如来神通乘──五类菩萨成佛的迟速不同,出于“入定不定印经”。(《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九六页)

  [4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四页

  [4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八四页

  [43] 《学佛三要》第六六页

  [44] 《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七五四页中~七五四页下

  [45] 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四三八页上)

  [46] 答依增胜说,谓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增胜,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增胜,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增胜。……故由依处亦有差别。复次所显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次第所显。(《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七册第一页下)

  [47] 《佛在人间》第一○○页

  [48] 《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五五六页中

  [49] “悲增上”为“人菩萨行”的特色,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自序第二页~第三页所说:“释尊菩萨时代的大行,愿在秽土成佛,利济多苦的众生,悲心深重,受到净土佛菩萨的无边赞叹!重悲的行人,也在大乘佛教出现:愿生人间的;愿生秽土(及无佛法处)的;念念为众生发心的;无量数劫在生死中,体悟无生而不愿证实际的。悲增上行,是大乘特有的。”

  [50] 《佛在人间》第一○二页

  [51] 引自《成佛之道(增注本)》第一一七页

  [52] 《成佛之道增注本》》自序第四页

  [53]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三九八页

  [54]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大正藏第八册七四九页上)

  [55] 《学佛三要》第一五○页

  [56] 《华雨集(四)》第六十二页

  [57] 《华雨集第五册》“游心法海六十年”第五十一页。

  [58] 详见拙作《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第二篇“参访善识”。

  [59] 参见厚观法师〈《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一九九七年元月《护僧》第六期):十善道为尸罗波罗蜜的理由,包括:十善总摄一切戒法、十善道是不恼众生的根本、菩萨的十善道是尽未来际、不论如来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十善道是性戒等。

  [60] 《华雨集第五册》第十七页

  [61]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狮子吼》第三十二卷第十一、十二期〈《我有明珠一颗》读后〉第一页~第七页

  [62] 《般若经讲记》第四十三页

  [63] 《般若经讲记》第四十五页~四十六页

  [64]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五八五页下~五八六页中

  [65] 世尊,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诸有情类,一切皆成随信行、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彼所成就若智若断,不如有人一日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忍乐思惟称量观察,是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成就忍,胜彼智断无量无边,何以故?世尊,诸随信行所有智断,皆是已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忍少分故,世尊,诸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所有智断,皆是已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忍少分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一,大正藏笫六册,第五八三页下~五八六页)

  [66] 《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四九册,第一六页上~下):“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

  [67] 先说什么是“隔阴”?什么是“迷”?阴是五阴——五蕴。我们的身心自体,佛分别为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众生在生死中,只是这五阴的和合相续,没有是常是乐的自我。这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前阴,下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后阴,前阴与后阴,生死相续而不相同,所以说隔阴。迷有二类:迷事是对事相的迷乱、错误、无知;迷理是对谛理——无常、无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惑。约“迷事”说,一般众生及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在从此生到下一生的过程中,都是“不正知”的。如入胎时,或见怖畏,或见欢乐的境界,在胎中与出生时,也这样的不能正知;前生的自己与事,都忘失了。约事迷说,一切众生,就是前三果圣者(阿罗汉不会再受后阴),都是有此“隔阴之迷”的。不过三果圣者,初生时虽不能正知,但很快能忆知前生的一切。所以释迦佛的在家弟子,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有的从天上来下,向佛致敬与说偈赞叹。(《华雨集第四册》第一八二页~第一八三页)

  [68] 《华雨集第四册》第二页

  [69] 《佛教史地考论》第三九六页及第四○○页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