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
净土教与佛教其他宗派一样,依“行业果报”之因果律而建立,经有明示。往生净土上、中六品之生因,皆依行业之功德高下而定其品位及证果迟速。下品三生则依恶业轻重与所余善根之多少,以及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回恶向善之行业,感阿弥陀佛施胜方便,使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临终十念亦得往生净土。如此看来,欲生净土,莲品高下必依《无量寿经》中“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与上、中二品六生中“以此善根、功德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国。”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经中所说的“功德、善根”,是以愿力将所修善业回向净土,转为往生之功德资粮,如果没有发愿回向之心,则所修善业只是人天福报。如不行善业,仅有往生之愿,而无可回向之功德善业,也入不了上二品六生,因无“生因”故。所以修净业者必须明九品生因,多行善业,以期各修上品,如此说来净业行人除念佛外,“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是十分必要的。难道我们还能说净宗修持与人间佛教无关吗?
在净业修习中,我们还必须懂得净宗所讲的往生,是仗自、他二力,虽仗佛力,亦须行人的深信、切愿、力行精进修持,否则就不能感应道交,也难以往生了。
行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是培植德本的方法,是净业行人争取品位高增的必要途径,故必须好好修习。
此外,我们在理上还必须明了在《学佛宜修菩萨道》篇末后几段所说的:净业行人,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会世间、出世间法。在明心之基础上,修理事不二、净土与此土不二的念佛法门。即动静忙闲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静时念念系佛,动时(包括工作中)以佛为榜样,以佛心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一切世间善事为建设人间极乐之手段,作往生西方之资粮。而此二事二而不二,这在理论上既可破佛与我,彼土与此土为二的执着,在事上则可变纯“欣净厌秽”之净修,为有益世间的、积极的净土法门。
但在实际的行持上,则仍应有所侧重。在年纪轻时,相对地说应以佛心广行善事为主,福慧双修;至晚年则转向以修行念佛为主,还可结期闭关,以期实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业行人如能如此精进,则名为“老实念佛”。人间佛教不就是净宗修持的路径吗?
南无阿弥陀佛!
学佛宜修菩萨道
信佛为了学佛,学佛就必须进行修持,如果信佛而不如法修持,便得不到信佛的真实利益!学佛的目的是最终得到自他的解脱,学佛与修持的旅程就是使佛子逐步体悟、实践,解脱众苦的过程。佛陀认为所有在世界上生活的人都离不开苦棗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诸苦,这些苦是谁也离不开的。因此,解脱道就是灭苦之道。
佛认为一切事物棗从宇宙到人生的一切棗的产生与散灭,都是依“缘起性空”原则而现,“缘起性空”是究竟的真理。人们只所以觉得有种种痛苦,究其原因实是由于不解缘起性空的道理之故。由于这样,就认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也难辨事物的真相,结果把“我”与“外界环境”对立起来,做“我”的奴才,自以为我的、我能、我爱、我恨、我要、我不等等,就造成纷争、罪恶、烦恼……,使自己或他人感受到痛苦。如果能从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认识,就会知道眼前的一切为假有的、暂时的,皆为我往昔所造诸善、恶业所感,如果能看透、看空了,就会放下“我”,“我”能放得下,就是“无我”,就能解脱。
由于佛法讲看破、放下,讲离苦海、得解脱,这就容易被误解为佛教徒自私消极、逃避现实,但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因为佛教看破了世法的聚散无常,才能悟透世间景像的虚幻不实,才能放下一切而从彼此物我等幻景的妄执中得到绝对的解脱,此时不仅解脱了爱憎取舍的束缚,最终还解脱了解脱境界的束缚,这是突破时空的拯救世间、净化世间,这是最积极的建设世间。因为佛教能把一切放下,而在放下之后,却又能把利益众生作为己任,为利益世间而行菩萨道,这就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我们为救度众生,也为自度,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必须放下我执与法执,如法地修持。修持包括利他的净化世界、利益与救度众生;自利的净化自身、使业消智朗。但这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的菩萨行是自他两利的,为便于初入佛门者的行持方便,我们就来谈谈修持菩萨道的问题。
修菩萨道是佛说法度生的本意
佛学的修行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二大类:世间法包括人天二乘。人乘讲说做人最基本的条件,但求福寿康宁之现世福报,故佛为修人乘者说做人的道理,教以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占住这几种道德、人格,将来可保不失人身;天乘是佛为希望得到自然衣食,珍宝宫殿等胜妙天福者说升天之理,教以“十善”并四禅八定等世间禅定,是人命终之后可依其所行善业及禅定之浅深,而趋升于相应之诸天。出世间法,则能超出三界,永离生死。修“四谛”法得阿罗汉果者称声闻乘;修“十二因缘”之行法可得到辟支佛果为缘觉乘;修“六度”之行法可得佛果,是为菩萨乘。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既包含了戒、定、慧三学,同时人天乘所修的五戒、十善亦在其中,所以菩萨道可以说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道。依其所修的果来说,人天乘均在轮回之中。声闻、缘觉虽出轮回,亦只能自己解脱。只有修行菩萨道,不仅可使自己解脱、取得修行的极果棗成佛,还可助人解脱,既是解脱道的求证者,也是人天道的实行者,所以修行佛法以修菩萨道为最可贵。
佛法是自度度他之法,佛说法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均能获得解脱棗都能证到佛果,故修行菩萨道实是佛的本意,其他法门都是方便,为佛弟子应修菩萨道!
六度万行是修菩萨道的根本
修菩萨道是上求下化广度众生,是悲智双运、福慧齐修,最后,能圆满佛果妙法。菩萨道的修持是修六度万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法门。度,梵语为波罗蜜,新译为到彼岸,说明行此六法能使众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推而广之,若为利益众生、圆满佛果,宜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此即以万行总摄。六度万行是修菩萨道的根本。
布施度是以己之所有,施与众生。在六度中以布施为首,因为要度众生,必先使众生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得到安慰。只有这样,才能使众生对你发生好感,信任于你接受你的化导。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这就是菩萨道的实践,应以布施为先的主要原因。
布施有三种:1.财施棗指以饮食衣服、舍宅珍宝、乃至身命等一切内外之财,能施与所需的众生。如释迦世尊往昔舍身饲虎、代鸽喂鹰等,亦属内财布施;今天的献血、献器官救人行为亦属之。2.法布施棗将自己从经论中及从善知识处所学得的世出世法,以清净心为人讲说,均属法布施。3.无畏施棗指对遭受到灾难危苦而心生恐怖者,解除怖畏的救人行为,使得无畏、使其心安的布施。以上三种布施中财施是属于物质方面的,法施与无畏施是属于精神方面,理想的布施工作是三种并重。
行布施是广结善缘,故布施的人自然无怨,且布施者并不因施而缺乏。布施可除悭贪之障,使人自在解脱,故学佛者人人应行。有钱有物可施钱施物,无钱财者可出力,无力者见人布施念念发心随喜功德亦可。
六度之二是持戒度,戒有三聚净戒:1.摄律仪戒,重在止恶防非,是佛教徒立身的仪则,故称为律仪,包括五戒、八关斋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2.摄善法戒,重在修习善法,以修一切善法为戒。3.饶益有情戒,重在化度众生,以饶益所有众生为戒。持是守而不犯。
能持戒者三业清净,当下即得清凉。能断烦恼惑,将来必得解脱。因为戒能防非,故可断除恶业之障,止身口意三业之恶,凡佛弟子均应尊重严持戒律。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可知持戒之重要。
六度之三是忍辱度,修行者之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之境,为学佛护戒之需,忍辱亦分三种:1.耐怨害忍,指对遇到人对我之嗔骂打害种种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恼;对遇恭敬、供养等等顺境,能忍而不生骄逸。2.安受苦忍,指对于自然方面的风雨寒热,病苦老衰,饥渴死亡种种苦痛,能忍而不退道心。3.谛察法忍,指对于佛法无生深理,谛观诸法,缘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动。以上三种忍,次第分别为观人、观法、观空而忍。
以能忍故,则可护戒清净,所修善法亦皆可成就。嗔恚为修行的大障碍,能修忍辱度即可去嗔。
六度之四为精进度,心能精纯无杂不懈地努力上进,就是精进度。为修菩提道必须抖擞精神,勤行修断。精进可分三种:1.披甲精进:行菩萨道者,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如战士披铠甲。此重在自行方面。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勤行不倦,不以善小而不为。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此含自他两利。3.利乐精进: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于利益劝化事不疲不厌,是为利乐。此则专重化他。
退转为人之通病,学佛者能行精进,则善法日增,速得成就道业。精进度可去除懈怠之障,《八大人觉经》云:“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释迦世尊以精进故,超越九劫,于弥勒菩萨前先成佛道,历代祖师大德亦复如此,即如近代净宗十三代祖印光大师,一住普陀,居法雨寺三十余载而不出山,故能阅藏三遍、念佛功深而大弘净宗。我等凡夫后学,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禅定度为六度之五,梵语禅那,译为静虑…
《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林克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