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能心止一境思维研修,则可得定,故名禅定。禅亦可分三种:1.世间禅,就是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2.出世间禅,如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为出世之禅定,修此能出离三界。3.出世间上上禅,即能于一法中,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此为佛之大定。若如净土念佛法门,经上称为无上甚深微妙禅。
精修禅定始则能引发智慧,终可开悟见性。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修禅定的功德。故学佛者修禅定能去散乱之障,平时历境遇缘亦常以定制乱,如是道业必成。净宗学人以一句弥陀直念下去,就能具足禅修诸法,故古德称念佛为无上深妙禅。
六度之最后一度是般若度,译成汉语叫智慧度。但这里称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智是通达诸法之智,慧是断惑证理之慧,故通常不译,直以音称为般若。般若亦分三种:1.实相般若,即是离一切虚妄相的众生本具之真如实性,这是所证的理体。2.观照般若,是观察照见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这是能证的实智。3.方便般若,是通达利益他人与证悟真理的方法与手段,这是化用的权智。
佛弟子因修般若,以观照而证实智就可究竟成佛。而以实智而施用权智,则能以种种善巧广度众生。学佛者办一切事均不能任感情冲动,应住菩提、用理智,如此则可去愚痴之障。
能修六度者,则福慧庄严。六度的前四度偏修福,后二度偏重于慧。入定是发慧的前导,般若是修行的最终目的。行菩萨道志在利益众生、圆满佛果,略说则六度尽含。若细分之,则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种种善行,以万行概称之。虽有万行,但不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万行就是修菩萨乘的方法,菩萨能发菩提大心,普修六度万行,则福德日增、智慧日长,最后福慧两足,圆满佛果。
服务社会是行菩萨道的表征
所有的人,均生活在社会之中,佛教徒也是人,故佛教徒亦是社会的一员,不论是他的生活环境,或者是修道之所需,均不能离开社会。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修持者棗一个菩萨道的理想的实行者,他与社会的关系应比常人更为密切。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因信佛、为求解脱而表现出孤独、冷漠、甚至竟与社会的关系疏远了,则可以说他修行的道路走偏了。
我们已经知道修持布施等六度,是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要利益众生,就必须接近众生;四弘誓愿中有“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就必须与众生打成一片,否则就不可能实施你广度众生的行愿。佛教徒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且靠社会以生活,故修利他之行应从热情地帮助人、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做起,这就是菩萨行最现实的方便之门。太虚大师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正说明我们作为“人乘”的众生,要修菩萨道就要先把人做好棗完成人格,也说明了行菩萨道必须做服务社会的实际工作,否则怎能说是完成人格呢?太虚大师于晚年更说:“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振兴佛教、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因此,我们可以说服务社会是行菩萨道的表征,愿同修们都能发菩提心,都能悲智双运、各显身手来实现菩萨的行愿。
为佛弟子人人应成为真菩萨行者
信佛、学佛是为了脱生死,为了成佛。为佛弟子不管你修何法门,当遵佛遗教,发扬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做个真正的菩萨。学佛绝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现在皈依佛门,受菩萨戒的人很多,这是一种好现象,如果受了菩萨戒的人都能真发心、切实地依教奉行,都能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而让每个佛弟子都能照佛法去做,则佛教对于社会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话又说回来,我们学佛、直至成佛,应当运用戒定慧三学,依“信、解、行、证”的步骤去达到。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必须是脚踏实地的务实者。不重实行,空谈大乘的人之作为,是使佛教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这里所说的菩萨行,是佛教大乘理论结合实际行持的菩萨行,学佛者绝不是只尚空谈的“菩萨”,菩萨行的工作很多,太虚大师就说过:“改善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提高一般民众的教育,增加农村的生产,协助工业的发达,兴办救济贫病的医院、教养院等慈善事业。”这些都是菩萨利他之事,也是修行菩萨道者的实际工作。
因此,一个真正的菩萨道行者,应广行利他之事以完成人格,这是属于修福的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在理解佛法的大意后,修慧、明心。此属“闻、思、修”的“思”之阶段,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间、出世间法。在明心之基础上修理事不二,世间出世间不二,佛与我不二,净土与此土不二之念佛法门。即动静忙闲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静时念念系佛,动时(工作中)以佛为榜样,以佛心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一切世间善事为建设人间净土手段,作往生西方净土之资粮,而此二事,二而不二。这在理论上即可破佛与我,净土与此土为二的执着,在事上则可变过去纯欣净厌秽的消极往生为有益于世之积极净土法门。
至老年则可结期闭关一意念佛,以期修成念佛三昧,现前即见弥陀,则往生之胜券可操。
如此修行虽是念佛法门,但其总摄禅、教、律、密之精华,是既仗自力又仗他力,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可仗佛尽快超出生死的好法门!
(节录自 林克智著《一生解脱之路》)
《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林克智)》全文阅读结束。